兵部尚书马文升起身问道:“殿下,自太祖皇帝起兵,驱除蒙元,成祖皇帝也曾亲率大军五次北征蒙古,我大明曾在对北方战争中占据主动。但自土木堡之变后,如今形式却是逆转,现在的形式是鞑鞑靼人掌握主动,我大明处于守式,不知陈抟老祖可曾言及?”说完之后,马文升转身向弘治皇帝深深行礼,弘治皇帝笑着摆摆手,示意无妨。
马文升这句话如果让有心人去解读,那就有映射当今皇帝在对鞑靼人的军事行动上软弱无作为之嫌,可是作为一名心忧国家的老臣,马文升真的是心里着急。还在弘治皇帝是一位难得的贤君,也深知自己这些臣子的为人,所以君臣也不会互相猜忌。
大明自土木堡之变发生后,“土木堡”三个字曾经是整个大明朝心中永远的伤痛,很少有人敢在公开场合,尤其是在朝堂上提起。但是毕竟已经距离当时已经过去五十余年,此事的影响已经逐渐淡化。自弘治皇帝登基以来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大明国库,日益充盈,军备不断革新,国家已现中兴之象。虽然现在军事上依然是鞑靼人年年犯边,大明朝大多采取守式,但逐步改变的形势,依然让马文升等军方主战派,迫不及待的要重新恢复,大明朝曾经在军事上对蒙古人的主动权。
朱厚炜沉思片刻后,开口说道:“马大人一心为国为民,小子佩服。关于你说的问题,那老道曾对我说起,他说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比的不只是谁的马多,谁的人多,而是要看两国的综合实力。一方及时在某一局部暂时失利,但坚实的基础会让他在短期内迅速恢复!在这期间就看谁能够始终实行正确的决策,确保国力持续发展。谁能够在战略、战术、军备等方面的发展上率先取得新的突破,此消彼长,形势终会逆转!如今看来虽然我大明处于守式,但我大明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国力远在鞑靼人之上。虽然经历了土木堡之变,但我大明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精神依然尚存。只要我们万众一心,除故纳新,锐意进取,用良将练强军,那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大明的!”
马文升心中似有所悟,向朱厚炜行礼后,坐下来细细体会。朱厚炜知道他这一礼乃是给自己那莫须有的师傅行的,也就只好受着。
大学士李东阳开口道:“殿下,臣有一事相询,你说我们可以迁移百姓到蛮夷之地繁衍生息,可是百姓乃是我大明的根基,他们都走了我大明怎么办?”
朱厚炜笑着说:“李大人误会了,我提议迁徙汉民去蛮夷之地,其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师傅告诉我,其实在我大明之外还有十分广大的世界,那里生存着许多的国家和人民,有许多奇异的物种。我们大明通过人口的迁徙不仅可以解决地少人多的问题,给失地百姓找一条活路,又可以转移国内的矛盾,占领他国的土地,实乃一举多得。”
大学士刘健又问:“殿下所说向蛮夷传播文化之举,当作何解释?”
朱厚炜回答道:“文化乃是一个民族的根本,只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子孙后代才知道本民族的历史,才能坚持自己的信仰。如果我们断了蛮夷的文化,让他们都来学习我们的文化,那汉蛮离真正一家,也就不远了!”
“此计甚妙,只是所需儒生毕为数不少,我大明饱读之士又如何可能往番邦?”刘健又问道。
朱厚炜回答说:“刘大人,教化四邻,让蛮夷之人皆读我圣贤之书,那是如何光荣之事,想来会有很多读书人争着要去做此事。如果刘大人怕人不够其实也好办,我们让尽量多的大明子民都会读书写字,将来让他们教授那些蛮夷基础的文字和语言,再另选少数饱学之士讲授圣贤之道即可。”
刘健、李东阳、马文升等人其实都是当时人杰,对这些浅显的道理岂会不知,只是受到思想的局限性才一时没有考虑到,经朱厚炜一点拨,顿时脑海中思路打开,越想越觉得朱厚炜说的话可行。
“那殿下觉得当前我大明发展的当务之急是什么?”大学士谢迁问道。
朱厚炜回答:“我觉得还是要保持国内的稳定,虽然近年来我大明整体发展良好,但内部问题不断,百姓生活依然困苦,百业发展不平衡,海外贸易不畅,新型火器发展缓慢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尽快改变的。”
弘治皇帝没有想到,这个以前看着有些痴傻的孩子,今天竟然像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一样,颇有些舌战群儒的意思。他越想越是得意,脸上的笑意越来越浓。这让坐在一旁的杨廷和看在眼里,心里不由开始隐隐担忧:“这位原本被传说略有些痴傻的二皇子,现在竟然对国家发展之大事都能够谈出个子丑寅卯来。而且看皇上的样子明显更偏爱二皇子,假以时日,不知会不会再发生一出夺嫡事件来?”
心里这么想,嘴里可不敢这么说。杨廷和见所有大佬们都发言完了,开口说道:“殿下梦中的陈抟老祖传授奇书,虽不能亲眼阅览,但是听殿下之言亦可知其中所载内容必定新奇无比,实乃我大明之幸。”
朱厚炜忙接口道:“是啊,那老道士对我说,那本书乃是世间第一奇书,深入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探究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奥秘,可以让人得毁天灭地之威,可上九天摘星揽月、下五洋捕鲨抓鳖。我立志要精研此书,以壮我大明国力扬我大明国威!”
杨廷和接着问道:“那殿下准备从何处入手?”
朱厚炜笑道:“老道士说,世间万千事儿皆可为,所以我就准备从货殖入手,从我的卖场开始,寻找我自己的强国之道,中兴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