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子曲刚刚不是才说,那场大战过后,边军只有五百余人突围吗?”张任心细,双眉紧蹙,一边说着话,手已经握紧了腰间的配剑,道:“现在为何又说能够举三千精骑来投我主?”
苗履笑了笑:“两年以来,我等在草原拼杀,也吸纳了一些因羌人劫掠,无家可归的人。他们身负血海深仇,大多都是聚集十余人后就单枪匹马闯入草原的凉州少年。所以直到现在,这支队伍仍旧保留着数千人的规模。”
“虽然近些日子,我等谋破薄申羌的一处聚集地的计划被羌人识破,中伏之后损失惨重,但只要我回到草原,稍加联络,聚起三千兵马,倒也不是难事。”
“而且我在绵虒这千人的队伍里,却也有几分威望,若是我回去知晓诸位兄弟,想必他们也十分愿意重回大汉的怀抱,与使君一同诛杀羌胡。”
说完,苗履目光炯炯,昂首挺立地看着刘瑁。
而刘瑁稍加思量,倒也认为苗履所言可信。
而且现在绵虒道里就有千余人,苗履所言是否属实,刘瑁很容易就能够查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苗履完全没有理由撒谎。
可是,刘瑁也不是傻子,虽然他心中也对羌胡的暴行感到愤慨,愿手提三尺剑,杀光这些残暴不仁的蛮夷。
但是如果他出兵与苗履等人合作,最后却不能落得好处。现如今实力还显得有些孱弱的刘瑁,却仍然是需要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选择是不是正确......
半晌之后,刘瑁开口道:“那待草原事毕,子曲与诸位兄弟对于将来,有何打算?”
刘瑁的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在试探苗履这些人。
对于数千名现成的精锐骑兵,刘瑁说不心动,那一定是假的。
而苗履听到刘瑁这话,眼神里的光顿时暗下半截,落寞地答道:“我等汉卒,都是当年被‘三明’将军从司隶三辅、并冀等州招来的士卒,如今离家数载。家中是何情况,已不可知。路途遥远,想要回去也几乎不可能。”
“若是在我们有生之年,能够看到羌患消除,边境百姓安居乐业,我等便已无憾。到时候,在世上寻一明主相追随,了此残生便是。”
说到这里,苗履的泪水又忍不住流了下来:“我们不畏惧牺牲,只是畏惧自己的死不值当,换不来边境的和平,换不来百姓的笑颜。”
长达数年的时间,足以改变很多人的思想。
很多先辈战死沙场,他们的后辈,却仍然对羌人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
死去的家人,战死的袍泽......想到这些,他们已经不在乎自己的荣誉了,不在乎天下人是否知晓他们。
面对这种情形,这队兵马当中,有的人已经不愿继续为了当初的誓言而奋斗。有些人想要躲进山中,过着安稳的日子;有些人则想要变成马贼,四处劫掠为生。
可以说,现在这支数千人的队伍,历经数载,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分崩离析。
说到底,这都是如今的大汉,让他们彻底地失望了。
而因为与薄申羌作战的失利,苗履一部暂时退出草原,分兵往蜀郡而来。在他们踏入蜀郡领土,赶往绵虒集结的一路上,包括苗履在内的很多人都震惊了。
毫无疑问,一个多月以来的观察,使得苗履对于蜀郡的印象非常好。
在刘瑁治下的百姓,生活的虽然不算富裕,却是井井有条,能够不忍饥挨饿。
而这些都只是在蜀郡整体相较下,要显得更贫困一些的北部三道两县的情况,若是他看到像成都、繁县的盛景,说不得就会更为震撼。
苗履解释完毕以后,张任才悄悄把握住剑柄的右手放了下去。
刘瑁又思索了半晌,说道:“子曲,你要想清楚,我一旦与你们出兵草原,与羌人交战。”
“势必会引起家父的警觉,到时候我与家父解释,必要为你们作一个身份。如此一来,你们以后就要打上我蜀郡士卒的标签。”
“你确定你们的那些人,能够在战后放下一切,重拾军纪?”
话毕,刘瑁目光灼灼的盯着苗履。
赵煌大笑一声,答道:“只要使君善待我等,不管是羌人,还是使君的敌人,只要是使君剑锋所向,我等必定万死不辞。”
而后,他眼中厉色一闪而过,说道:“至于其他人,我等又未蒙受他们的恩泽,凭什么抛弃使君,为他人效力。”
刘瑁闻言大喜过望,说道:“若是尔等果真倾心来投,我蜀郡必定如虎添翼!只待尔等到达,我军便可出兵草原。”
说出这句话,刘瑁就相当于变相承认,自己已经相信了苗履,并且愿意接纳那些在草原上默默无闻的“响马”和老卒。
苗履闻言,连忙跪在地上,高声喊道:“子曲拜见主公!”
刘瑁急忙上前,将他扶了起来,说道:“我得子曲,何其幸也!”
而后他又皱着眉头说道:“虽然子亮愿意投奔蜀郡,却是不知其他人会不会有所想法。”
苗履笑着拍了拍自己的胸膛,说道:“某在军中数载,蒙诸位袍泽赏识,尚且有些威望。若是我将蜀郡事务和使君之言如实禀报,他们必定不会反对。”
随后,刘瑁就调遣了骑兵队,让他们跟随苗履一起,前去收拢那现在在绵虒城外坳谷的千余人。
他自己也修书一封,寄与成都,邀任安等人前来绵虒,商议出兵草原之事。
待众人得知将有三千精锐骑兵,要前来投奔蜀郡以后,都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这一次,任安也没有反对刘瑁的出兵,会议很快就全票支持地通过了。
刘瑁胸中热血涌动,对众人说道:“诸位莫要忘了我等军中的新式马具,若是苗履果真带领三千精锐骑兵来投,此次出兵草原,我定要让羌氐见识见识我汉家儿郎的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