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百合说道:“其实我明白,升米恩,斗米仇。在人情上也是一样的。”
宋启安沉默了一下说道:“我可不可以要你随身的一件东西。”
玉百合久久没有回话。
这是和她要定情信物了。
她已经认为两人的事情已经有不可改变的了,也打算此生只是要消除父亲的愧疚感就可以了。
但是为什么在这一刻还是那么地不舒服。
宋启安脸色有点白,说道:“如果你不乐意,那就算了。”
玉百合从脖子上摘下玉佩,那是太极图形的一半,说道:“这是我从小戴带着的。”
玉佩很暖,翠绿色,还有着她的体温。
宋启安双手接了过来,手有那么一点抖,然后站起来说道:“你等一下。”
说着,就向屋子走去,脚步有些急促。
玉百合突然感到,其实他们两个在一起,都很辛苦。
他小心翼翼,唯恐她不高兴,或者离开。
她小心翼翼,怕说错一句都会让他多想。
但是,偏偏他不放开。
沉思中,宋启安走了出来,手上多了一个玉笛,玉佩也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
他把玉笛递给玉百合:“这笛子是我宋家的东西,姑姑出嫁时作为嫁妆带走了。后来,姑姑把这笛子给了我,让我送给自己的妻子。今天我把这笛子送给你。”
玉百合看了看那笛子,也是翠绿色,想来是很值钱的。
宋启安面色有些忐忑,生怕她不接受。
玉百合确实没有接受,说道:“我不会吹笛子,你可不可以吹一曲?”
宋启安把笛子横放在嘴上,婉转悠扬的曲调就传了出来,带着几分淡淡地伤感。
玉百合听出来了,这是阳关三叠一首送别的曲子。
好像这曲子应该是她来弹的。
她迷离着听完这首曲子,说道:“真好听。”
“我记得你的琴也弹得挺好。”宋启安说。
玉百合对身后的玲儿说:“玲儿,去把我的琴拿来。”
玲儿走了,只留两个人留在院子里。
夏日的风吹来,也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你这次打算怎么走?”玉百合问。
“先走水路,”宋启安说,“当水路不通时再走陆路。”
提到水路,玉百合想起了那天落水的事情,便说道:“你会游泳吗?”
宋启安摇了摇头:“我不会。”
和她推测的一样。
“那你坐船小心点。”玉百合说道。
宋启安听到她关心的话笑了,说道:“我会的。”停了一下又说道:“你在家里也要注意,不要着凉了。”
玉百合说道:“我会的。安叔说过了这个夏季我的身体差不多就好全了。”
宋启安看着她说道:“我突然想起来当初还劝着你考功名,现在想想,挺好笑的。我那时根本不知道你是女孩子。”
玉百合也有点怀念那个时候,在他不知道她是女孩子的时候,他们相处得很融洽,很轻松。
在他执意和她定下婚约的时候,相处之时,反倒是步履维艰。
于是她感慨地说:“我也喜欢我拌男孩子的时候,感觉很潇洒。”
这时玲儿过来了,怀里抱着古筝。
玉百合让她把古筝放在了桌子上,自己坐下,说道:“我今天谈一首曲子为你送别。”
说着,手指轻轻地放在了琴弦上,叮咚悦耳的声音就响了起来。
她的手细长白净,弹琴的时候很是轻盈,宋启安看着看着就看呆了,不久他拿起笛子,吹了起来。
琴音、笛声互相配合,如潺潺流水,听起来舒畅万分。
他们合奏的是折杨柳。
折柳,折柳,折柳送别,再怎么留,终究还是别。
玉百合回去后,问过豆包。豆包对于这件事并没有什么不满。他本就是个小仆人,主人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他说:“挺好的,长安还有公子在那里,春山哥和雪山哥也在那里。”
玉百合一想觉得这也是一件很好的事,便说:“给我带一封信过去。”
于是整个晚上,她都没有出门,挑灯写信。
送别的时候是早上,天刚蒙蒙亮。
送别的人有玉半生夫妇、安叔、青山,此外就是宋母和宋启平。
宋母哭得两眼通红,对宋启安千叮咛万嘱咐,生怕他受了一点闪失。
宋启安和宋母告别之后,又给宋启平说了几句话,末了,他说道:“哥,我知道我欠你,就让我来生还吧。”
宋启平避开他的话,说道:“路上小心,照顾好自己。”
宋启安走到玉半生夫妇面前说道:“侄儿一定好好考试,挣个前程回来。”
玉半生说道:“前程是其次,保重好自己,平安回来。”
宋启安点头答应,最后他对玉百合说:“我尽快回来,你保重。”
玉百合听了,点头说道:“好。我等你平安回来。”
不管她和宋启安关系怎么样,离别还是很伤感的。
她觉得今年就是光忙着送别了,先是送别了哥哥、春山、雪山,后来哥哥回来,有送别了一次哥哥,现在又是送别宋启安。
总是就这么匆匆告别。
宋启安登上船,玉家的船上还有货物,他会被照顾得很好。
青山在别处嘱咐豆包,见到宋启安要上船了,便说:“你也去吧,小心点。”
豆包点了一下头,眼睛红了红,和老爷夫人玉百合告别之后,就跟着上了船。
两个人站在船舷边向众人招手,船渐渐离开岸边,想远处飘去。
宋母看着那船,终于失声痛哭起来。
玉百合看了看宋母,她虽然痛哭着,但还是拼命地睁大眼睛,看着远处的船只。
玉百合想,她当真是爱惨了宋启安,为了他的要求,不惜一切。
但船只渐渐地消失在众人的严重时,大家也都要返回了。宋母回过神,和玉半生夫妇说了几句话,就对宋启平说道:“平儿我们回去吧。”
宋启平看了看玉百合,没有说话,跟着母亲回去。
玉半生说道:“既然已经来了玉城,嫂子怎么不去玉宅坐坐?”
宋母说道:“还是不了,还是回到肖家村心里踏实。”
玉半生:“”
无论玉家怎么做,宋母心里都是有怨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