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孙坚率军征讨董卓之际,将自己家迁往了舒县。
周瑜家乃是舒县大户,祖官至太尉,父亲也曾担任过洛阳县令,在江淮地区颇有声望。
当时孙家迁往舒县,周瑜家便将路南的一处大宅让给了孙家。
并且供应孙家的吃穿用度,虽然时间不长但周瑜与孙策也算是结下来深深的情谊。
因此一听要去见孙策,周瑜立刻便来了精神。
“我也许久没有见伯符了,想来孙伯父的死对他也有很大的打击吧?”
说着周瑜便突然对着林承一拱手,神情异常的诚恳与恭谨。
“公瑾,你这是何意?!”
林承嘴说着疑惑,但看他那样子丝毫没有疑惑的感觉。
反而有种理所应当的感觉。
“伯符能够这么快走出孙伯父的死,并且得到丹阳这块栖身之地,全都是仰仗君奉。”
“我与伯符情同手足,于情于理当对君奉致以谢意!”
周瑜言辞陈恳,谈吐自然,情真意切。
就连林承都不禁微微色变,他自然能够看出,周瑜这一番话并非是在刷自己好感。
而是真的将孙策当做手足兄弟,这一席话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激。
“果然,第一个邀请公瑾你来,当真做对了!”
开门红是很重要的,作为自己邀请而来的第一个人,周瑜毋庸置疑是已经加入了孙策麾下。
这也让林承对之后那些将要到来的客人,更多了几分把握。
“第一个?君奉你还邀请了其他人来?”
周瑜立刻便抓住了林承话中的重点,一脸好奇的看着林承。
“怎么你很好奇吗?”
“自然。”
周瑜重重的点了点头:“能够如君奉法眼之人,应当都是天下有数的俊杰,在下自然好奇。”
“到时候就知道了,我们还是先去见一见伯符吧。”
林承却是买了一个关子,对此避而不谈,反而是领着周瑜去找孙策了。
对此周瑜虽然有些不甘心,但还是想要见孙策的心思更胜一筹,因此也只能跟着林承离开了。
……
二人一路来到太守府。
远远的便看见一个人,伏案不起,手沾满了墨汁,眉宇紧蹙,似乎有一团郁结之气凝聚其中一般。
“那是伯符!?”
周瑜从未见过,也从未想过自己能够看见这样的孙策。
“如假包换!”
林承就像是一个精益求精的工匠,在看着自己最完美的杰作一般,眼中充满了自豪与认可。
周瑜看了看林承,又看了看孙策,确实越看眼中骇然越深。
“这居然是伯符?真没想到,有一天我能看见这样的伯符!”
孙策好武轻文,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为此周瑜也不是没有说过孙策,
当初二人刚刚认识不久,周瑜便曾经劝说了孙策,让他要重视文治。
只有文治武功双管齐下,方才能真正成就一番雄伟的事业。
但是孙策却回答自己,文治有文臣,若是什么事情都自己做了,还要文臣来作甚?
这明明就是一番歪理,但是周瑜却怎么也劝不动孙策。
后来周瑜有尝试了几次,但孙策往往都是搪塞而过,时间一久周瑜也就放弃了。
没想到今天居然能够看见孙策这般做派,这简直……简直就是……
纵然周瑜饱读诗书,学富五车,但此时却也找不到一个能够形容自己心情的词汇。
当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最后周瑜还是只能用老办法了,故技重施,对着林承拱手一拜:“君奉此举,无异于是伯符的再生父母!”
“伯符素来轻视文治,在下时常担忧他会因为自持勇武而吃了大亏,眼下君奉让伯符重视文治,在下……在下……”
周瑜一时情急,尽然不知道应该说下去了。
还是林承在旁边补了一句:“感激不尽?”
“对对对!”周瑜急忙一拍脑门:“感激不尽啊!在下对君奉当真是感激不尽!!”
林承看着周瑜这幅热泪盈眶的样子,心中不禁一阵叹息。
孙伯符还真是有一个好兄弟啊!
只可惜这二人,全都英年早逝,而且孙策的死,甚至就像周瑜担忧的那样。
自持勇武,结果却阴沟里翻车了!
“先生?这位是……”
孙策正在处理文书,忽然察觉到有两股视线落在自己身,一抬头便看见一个很眼熟的人,正在对林承行礼。
直觉告诉孙策,这个人自己绝对认识,而且是很熟悉的那种。
“公……公瑾?!”
忽然记忆中一个温和儒雅,犹如冰玉一般的身影与眼前这个人渐渐重合在一起。
孙策甚至都来不及多想,便要起身去迎接周瑜。
“坐下!”
可就在这时,一个让孙策生不出半分抗拒之心的声音骤然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