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零七章 平安南(八)(1 / 1)半老夫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个协的羽林军由阳武侯薛禄率领,赶赴安南。临走之前薛禄被朱瞻基召进宫中,薛禄进了乾清宫一丝不苟的行完君臣之礼。朱瞻基命范安给薛禄赐座之后,问道:“薛爱卿可知此次入安南之责任吗?”

“臣明白,定会率领羽林军奋勇杀敌不给陛下丢脸。”

“朕就是担心你有这种想法,所以才召你进宫与你分说清楚,你带着羽林军去安南不是去打仗,而是协助黄如锡管理安南民政,如今安南的形势错综复杂,你们到了安南之后要听从黄如锡的吩咐化整为零,深入安南的乡村之中。

安南是一片新附之地,旧的关系对我大明都没有作用,任何反对大明政策之人都要进行最严厉的打击。

每个乡村的土地都要留出三分之二作为备用土地,三分之一的土地要保证每一户家庭每人分到的土地都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也就是一年两季庄稼保证百姓不会饿肚子,老百姓只有吃饱饭,才会拥护带给他们好日子的人。

连饭都吃不饱凭什么让老百姓拥护官府,就凭文官所说的忠孝仁义吗?

剩余的三分之二的要拿出四分之三用来分给大明北方流民,要保证每个村子汉人的人数占有多数。”

薛禄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问道:“若是村子里土地都不够安南本地人分的该怎么办?”

“这是你们的事,朕管不着,朕听说哪个村子都有通匪之人,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皇帝这话说的赤果果的,薛禄若是再不明白那就不配身居高位,薛禄马上表态道:“安南的匪患确实严重,是到了彻底清理的时候了。”说着薛禄在脖子上比划了一下杀头的动作。

朱瞻基摇头道:“上天有好生之德,好歹是一条生命,朕听说旧港那边军户缺少耕田之人,若是将这些安南人打入奴籍,卖给旧港的军户,他们愿意要吗?”

薛禄听着皇帝上半句话还觉得皇帝妇人之仁,可是听到下半句后脊梁骨发凉,这哪里是仁慈啊,分明是让安南人当牛做马永无出头之日。

“陛下所言甚是,我大明以仁孝治国,确实不该多造杀戮,将这些匪徒卖给旧港军户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看到薛禄如此上道,朱瞻基对薛禄大加赞赏,称赞薛禄是大明柱国之臣,大明有这样的忠臣扶保国家不强,百姓不宁。

薛禄知道皇帝给他带这么多的高帽子,就是让他去安南干脏活的。想着未来几百万的安南百姓都被自己用各种理由贩卖到南洋各地,真不知道史书上对自己该是什么样的评价。

不过皇帝的意志就得不折不扣的执行,不然他手下这一个协的官兵分分钟就会教他怎么做人。你薛禄效忠皇帝陛下,按照皇帝陛下意志做事,你是我们长官,若是有丝毫的不满,对陛下的命令阳奉阴违,官兵们回头就会把你抓起来。

他可是亲眼见过羽林军是怎么练兵的,那对皇帝陛下都是狂热的忠诚。而且羽林军的军饷待遇冠绝于整个大明的军队,一人当兵就能让一个五口之家温饱有余。

可以说在官兵们的心里,是皇帝陛下给了他们好日子,更给了他们尊严。在羽林军中不存在欺负新兵喝兵血的情况,除了训练的时候,长官不得打骂士兵,若是有人敢于在非训练时打骂士兵,轻则开革出羽林军,重则甚至会有牢狱之灾。

当然刚开始的时候是有人不信邪,老子当官都不能随便管教士卒,如何能在士兵心中树立威信?

顶风作案的结果就是被清除出羽林军的队伍,羽林军到现在只有三万多人,一方面是因为军饷军费开支巨大,皇帝有些承受不起,另一方面选兵严格也是军队数量涨不起来的原因。

薛禄带着羽林军赶在新年来临之前来到安南,黄福没有盼来朝廷派过来的官员,却盼来了五六千人的皇帝直属军队。

黄福实在是难以相信一群大头兵能够管理好民政,别没有管好民政,再把安南百姓逼得揭竿而起,安南处处烽火,可就得不偿失了。

不过既然是皇帝派来的,那就不能不用,不然一个心怀怨怼就能让他麻烦缠身。

与薛禄商量过后,薛禄表态:“黄尚书,某家来的时候,陛下有交代,来到安南一切行动都听您的吩咐。

不过皇帝陛下让某家给你带了几句话,并嘱咐你看过之后一定要烧掉,不得让其他人看到。”

说着薛禄从怀里拿出一个信封交给黄福,并盯着他当场拆开信封,阅读完里面的内容。看着信纸连着信封被火焚烧干净之后,才拱手行礼道:“末将薛禄听候上官吩咐!”

这一次的行礼才是真正的确立上下级的关系,黄福摆手道:“阳武侯不必多礼,都是为陛下、为朝廷效力,自当同舟共济,当好安南的差事。”

“上官说的不错,不知上官有何打算?”

“老夫决定把你带来的兵马化整为零,以排为单位进驻各村负责安南的土地分配,首先要做的就是清丈各村的土地。

在清丈土地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反对者,尤其是那些掌握大量土地的地主,他们有好多隐匿的土地是见不得光的,如果彻底清丈土地,他们那些隐匿的土地肯定会被清查出来,你说他们会不会强烈反对,甚至采取武力对抗。

只要这些人敢于对抗,这就是反抗天朝,你们就可以断然采取措施,不用霹雳手段,难显菩萨心肠。

还有一种人是需要清理的,那就是到现在还跟着黎利走的,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查到有通匪嫌疑,就要断然采取措施。

我们要团结的是失地和少地的百姓,只有这些人在我们分给他们土地之后,他们才会真心拥护我们。因为如果我们败了,他们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不但没有好日子过,那些人的亲友回来之后,一定会对他们采取报复行动,这可是不共戴天之仇。”

宣德大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