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以来,一直是妈妈带着李未住集体宿舍的筒子楼。平时白天,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中午,娘儿俩会匆匆忙忙的赶回来吃个午饭,午休一下。而晚上,则是比较放松的时光。娘儿俩会一边吃晚饭,一边聊聊各自今天的见闻。李未喜欢听妈妈谈起银行的那些人和事,讲讲钱怎么转来转去的就变多了,或者说说营业厅今天又来了什么奇葩的人物。说到搞笑处,两个人一起咯咯的笑。
魏永敏不笑的时候,看起来有种拒人三尺的疏离感。然而一笑起来,就像融化的雪花,温柔又亲切。李未喜欢看妈妈笑。有时妈妈情绪不好时,他甚至会故意装傻逗她乐,就像一个讨宠的小狗。
脖子上挂钥匙的李未,个头已经长了不少,快有妈妈肩膀高了。魏永敏是个利索能干的女人,天天风风火火的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条。而这里面也有李未一半的功劳。因为,差不多有一半的家务,都是这个小子扛起来的。进进出出的,邻居阿姨常常开玩笑喊他“小当家的”。这让小李同学心里颇有几分受用。
李卫国是在李未小学四年级时才回来的。挂着大红花、还有一胸口的奖章,只是,手上少了两根手指、耳朵也不是太好使。那是他在南边战场上留下的纪念。
李未所在的小学组织了英模报告,来演讲的就是他爸。热烈的掌声中,他坐在台下,伸长脖子往台上看,想尽力找到些跟自己相关的联系。从记事以来,父亲这个形象几乎就等同于家里照片上的一个传说。一个跟自己长得不那么像的青年,一个活在信封上,长辈们的唠叨中,以及爷爷夜里忽明忽暗的烟斗回忆中的男人。
英模李卫国在离家十一年后,光荣复员,分配到了江川市人武部当副部长。单位给分了一套三十多平米的两居,李未也跟着妈妈从单位集体宿舍搬了过来。在这个四线小城,一家三口这才算正式团聚,住到了一起。
不过对李未来说,父亲回来后,家里最大变化不是换了大房子,而是:角色的变化。
饭桌上,妈妈说话的对象从自己转向了父亲。每天下班回来,妈妈总有许多事跟父亲说。单位的、家里的,领导的、同事的、街上的、学校的、李未以前听过的、没听过的。父亲很少插话,总是耐心的听着,偶尔微笑着应和几句。
吃完饭,一家人会出门去散散步。最开始是李未在中间,左右手一边挽着一个。标准的幸福三口之家模式。不过最初的新鲜劲过去后,话题就逐步变成了成人间的交流,李未就不怎么插得上话了。再加上他现在也大些了,对挽手这种小孩般的亲密举动也有些尴尬。于是,渐渐的,三人行就变成了两个大人走在一起,半大小子或前或后的跟着。再后来,李未就借口说要做作业不去了。
家里的里间成了父母的卧室。外屋大些,被隔了个小隔间,放了张单人床和一个小书桌,做为李未的窝。晚上,卧室的门会关上。这让男孩隐隐的有些不爽,却也说不出什么,只是感觉自己好像被他们隔离开了。
第二年,妈妈给他添了个妹妹。
很快,又从老家永安乡下来了保姆小菊姐。家里一下子热闹而拥挤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