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二十二章:布局(1 / 1)土豆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刘次昌抿着嘴。

感受着喉咙中的辛辣感,额头上多了几滴黄豆大小的泛黄汗珠。

他主动将手中酒樽放在面前约五十厘米高的黑色案几上。

用左手,轻轻扶着头上那顶代表权贵身份、只有在庄重场合才能佩戴的红色刘氏冠。

抬起右手,利用绣着金边的宽大袖子,擦了擦令人烦躁不安的汗珠。

随后,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强行挤出一丝笑容,眺望不远处的卫青,呼唤,“敢问侍中前来,所为何事?”

卫青面露微笑,缓慢眨了眨眼,长长的黑色睫毛在空中划着优美的弯弧。

双手交叉,藏于袖口,身体挺直,神采飞扬。

语气平淡,话语却似魔鬼的双手,掐住了听者的喉咙,传达着令人窒息的信息。

“陛下命吾至山东,督办不法诸侯王。”

刘次昌两股战战,双腿发麻,汗如雨下。

电光火石之间,那颗忐忑不安的心脏彻底提了起来,甚至卡在了嗓子眼,“嘭嘭嘭”地跳个不停。

若是再受到惊吓,很可能撕开咽喉,从嗓子里蹦出来。

果然!

和长安扯上关系,准没好事!

督办诸侯王

说得好听,还不是打算找理由削藩?

虽然他还不是齐王,但是老爹刘寿在此经营了这么多年,临死之前,早就把大大小小的事情叮嘱过了

长安的行事作风。

齐国的军事实力。

周边诸侯王的行事风格、做的恶事。

凡是关系到王位安稳事情,几乎一件不落,全都交代了个遍。

因此,刘次昌很清楚卫青的来意找诸侯王的把柄。

只要过硬的把柄拿到手,长安削起藩来,就能堵住其他诸侯王的嘴!

这个年头,有哪个诸侯王的屁股是干净的?

只要长安下定决心调查,就一定可以查出个所以然!

刘次昌暗中盘算,最终,作出一个决定

死道友不死贫道。

只要把卫青伺候的舒舒服服的,看在配合的面子上,他绝对会网开一面,给齐国兜着点。

至于怎么配合,就看这位侍中打算要哪些情报了。

在函谷关以东的诸侯王圈子里,诸侯王的不法之事,根本不算秘密,懂得都懂。

随随便便拿出一两件,就足够刘彻当作削藩的借口。

刘次昌轻轻地点点头,给自己一丝自信。

随后,咬着牙,强忍着大腿上传来的痛楚,用被汗珠浸油的右手,擦了擦额头上再次渗出来的汗。

抬起身子,对着长安未央宫的方向拱手而拜,用义正辞严的腔调,

高呼“陛下圣明,臣愿配合侍中,全力调查诸侯王不法之风!”

卫青笑嘻嘻地打量刘次昌,满意的点了点头,看似无意地说道“果真如陛下所言啊。”

刘次昌“???”

“本官离开长安之时,陛下曾言齐王刘寿之子,乃识时务俊杰,有为王之风。待手头事情处理完毕,必定下诏,邀王太子前往长安,开宗庙,拜祭列祖列宗。”

“哗!”

刘次昌激动地站了起来。

大腿麻痹带来的痛楚,让他面色扭曲,神色狰狞。

虽狰狞,但兴奋之色,却掩盖不住。

他手舞足蹈,尖叫着,“陛下真的这么说?”

卫青轻轻地点点头,笑着承认,“自然。”

刘次昌面色通红,面向长安,激动地跪了下来

不顾大腿位置传来的那股万千根针银针穿透似的痛苦,“咚咚咚”的,不断磕头。

高呼,“谢陛下!臣必定不负陛下期望!”

磕了九个头。

他起身,看着卫青,拱手,又郑重一拜,“卫侍中,他日吾为齐王,断然不忘君之恩情。”

此时的刘次昌对刘彻已经忠心耿耿了。

虽然刚才的话没有明说,但是,那条开宗庙,拜祖先,已经相当于暗示了。

“王太子请起,言重了。”

卫青只是笑着挥挥手,并没有上前搀扶。

作为刘彻的近臣,他必须时时刻刻与其他势力保持距离。

可以交流。

但是,不能亲近,更不能交好!

皇帝的安全感很差,每任皇帝都有一个共性不希望身边出现吃里扒外的家伙。

因为卫尉李广驻守陇西,没有合适人选掌管宫禁。

因此,在担任侍中之际,卫青还担任着建章宫监。

这就导致,大姐夫太仆卿公孙贺在自己交友之事上,再三进行告诫严禁和诸侯王、丞相走得太近。

为了让警告更加形象生动,公孙贺还专门举了一个例子!

一个发生在孝景皇帝的例子。

一个至今为止,当事人还存活的例子。

七国之乱时,卫尉李广作为骁骑都尉,跟从太尉亚夫击吴楚联军。

在战斗的的时候,成功夺取了叛军军旗,按理说,应该荣获大功。

然而,这厮竟然接受了梁王刘武的将军印。

刘启与刘武之间的关系,本来就说不清道不明,结果,李广这货没事找事。

这就导致,七国之乱平定后,大多数将领都被封侯,有夺旗之功的李广,却没有得到任何侯爵。

自此,卫青明白了一个道理和其他势力友善相处,会被皇帝疏远。

为了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他养成了一种行事作风除了刘彻之外,其他权贵的命令,都不能听他人的礼物,皆不能受。

因此,才会出现任由刘次昌行礼,他始终不上前搀扶的情况。

见刘次昌起身,回到座位,重新坐在丝绸缝制的席子上。

卫青咳嗽一声,压低声音,沉声道“王太子,为了更好地完成陛下所托,吾需要询问一件事。”

“请讲。”

“临淄城内,有多少常备兵力?”

刘次昌与卫青对视,沉默了一会儿,如实回答,“不算驻守在此的廷尉署、中尉署,大约有八千人吧。”

“若是算上呢?”

“约一万人!”

“嗯。”

卫青面无表情,点了点头,暗中记下这个数字。

八千常备兵,两千精兵。

这个数字,比西边任何一个诸侯国都多。

但一想到齐王一系这七十年的所作所为,卫青忽然释然许多。

当年平定诸吕的时候,齐王一系可是立了功的。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说,齐王刘襄之父刘肥是刘邦的嫡长子,刘恒则是第四子,前者的齐王一脉更有资格继承皇位。

然而,大臣担心齐王刘襄母系一脉可能成为下一个吕后,这才让代王刘恒当了皇帝。

换而言之,代王一脉从齐王一脉手中拿了皇位。

后来七国之乱发生。

不论齐王是否参与了谋划,反正最后多亏齐王在齐鲁之地牵制了胶东、胶西、淄川、济南,四大诸侯国。

使得叛乱七国原本吴楚从南部北上攻击梁国赵国联络匈奴从北边骚扰胶西、胶东、淄川、济南西进,最终三面合围梁国的计划彻底破产。

使得洛阳武库和敖仓粮食不被叛军所获。

使得周亚夫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包抄吴楚后路。

若是没有齐国,梁国必定失守。

若梁失守,吴楚联军将会利用洛阳武库和敖仓粮食的资源,再次武装,屯兵函谷。

哪怕攻不破,也会形成一个东西对峙的局面,直接吞噬大汉半壁江山。

对于刘启、刘彻而言。

齐王一脉,功大于过。

兵力虽多,怪罪的可能性比较低。

卫青没有在士兵数目上纠结太多。

刚才的问题只是例行统计罢了。

当务之急,他需要把问题转移到另外一件事上。

他的视线重新与刘次昌对视,微微一笑,语气平淡让人摸不清心中所想。

“听闻王太子与胶西王刘端,时有来往。可有此事?”

刘次昌眼中掠过一丝精光。

摇了摇头,咧嘴笑了,矢口否认。

“算不上来往,只是时而交流罢了,关系一般。”

“哦?是吗。”卫青笑眯眯的,“太子可知前段时间,胶西王的所作所为?”

刘次昌淡定地摇摇头,一口否认,“不知。”

齐国与胶西相邻,说不知是不可能的。

用这个回答,只为了两边都不得罪罢了。

“王太子是聪明人,仲卿也不多说了。希望不要做出与胶西王相同的事情来,”

“明白。”

卫青的视线,一直聚集在刘次昌身上。

笑容可掬,微微弯腰,长舒一口气。

“为了完成陛下的诏令,仲卿希望王太子帮忙做件事。”

“君但说无妨。”

卫青望着殿外渐深的夜色,淡淡地说道“征调齐国可战之兵,入临淄,以备战!”

“啊!”刘次昌大惊失色,猛地站了起来,“侍中这是打算”

卫青扭过头,面无表情,“太子放心,本官并无好战之心,这么做,只是为了震慑宵小。”

“这”刘次昌犹豫了,目光在宫殿内来回移动,

当他看到案几上装斩蛇剑的锦盒时,双手握拳,指甲按进手心,咬了咬牙,叹了一口气,“唉好吧吾尽量征调。”

“任务紧急,希望太子尽快征调。”卫青起身,拱手,莞尔一笑,“天色不早了,本官就先行告退了。”

“恭送!”

“留步!”

一炷香之后,

卫青领着人,从齐王宫内走了出来。

赵破奴牵着马,快步迎了上来,“侍中。”

卫青接过缰绳,挑了挑眉,沉声问道“都安排好了吗?”

赵破奴露出一丝笑容,“放心!一切安排妥当!”

“稷下兵家那边呢?”

“早就派人了。”

“我知道了。”

卫青扭头,看着东方,眯着眼睛,叮嘱,“派斥候,随时监察胶西国动向。一有风吹草动,立刻汇报!”

赵破奴拱手,“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