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朱标的声音响起来后。
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每个人都看向了这个太子储君,未来的老板。
而朱元璋最为在意,他立马看向自己的儿子,连忙道:“标儿,你有什么高见?快给咱说说!”
经过昨日长夜的聊天。
朱元璋已经彻底的对自己儿子佩服至极了。
所以,他的意见,自己绝对要听听!
见满朝文武还有自己的老爹都把目光放在自己身后,朱标也不多想,立马便道:“启奏父皇,如今恩科主考的事情选择下来了,但儿臣还是想要冒昧的问一下,恩科的内容准备怎么做?”
随着朱标的话题引到这里后。
朱元璋本来激动的神情立马就变的平静了。
他以为自己儿子有什么高见,结果是在这里问恩科的流程内容。
面对这个问题,朱元璋摆了摆手,然后看着堂前的大臣们问道:“诸位爱卿有何想法啊?给咱的皇儿讲讲。”
此题一出,所有文臣一个个不以为然的道:“启奏陛下,回答太子,臣认为,虽是我朝首次恩科,但不应该有太多的新规矩,应该要和之前的恩科一样,咱们要做的,无非就是在过程之中的一些事情搞隆重点,至于考试的过程,内容,这块臣认为就引用正常恩科的过程就行,以八股文为主,策论,注经为辅,寻觅良才。”
“恩,臣也认为如此便好。”
“首次恩科不能有太多的新东西,因为新东西多,万一没有做好的话,只会引来没必要的问题。”
众大臣齐刷刷的回答,回答的内容都一样。
关于恩科的过程,不需要有太大的改变,按照之前的办就行,只不过在场面搞得宏伟点就行。
伴随着大臣们的话说完后。
朱元璋也点了点头,算是默认这些人的话。
再点头后,朱元璋看向朱标道:“标儿,你还有什么想要问的吗?”
“启禀父皇,儿臣想问问刘伯温大人还有李善长李大人。”
“准。”朱元璋没有废话,直接道,此刻他有些疑惑起来,不知道自己这个儿子好端端的搞这么多名堂干什么,但直觉告诉自己,自己儿子在酝酿大招。
再说朱标。
看向两位大人后,他先拱手施礼,但他第一时间没有问刘伯温而是问李善长。
作为百官之首,他这个未来储君,坚决不能越界,不能主次不分。
“李大人,我想问一下,此次恩科事件,您觉得除了按照以往常规的考题外,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为大明招纳更多的良才。”
当他问完。
李善长有些懵逼了。
这个问题让他十分奇怪,因为他确实不知道在科举之中添加点什么东西,就能让大明朝的良才更多一点。
但殿下询问了,他不能不回答,所以在略微沉思了一下,李善长便道:“殿下,臣认为,按照以往的科举制度来办,无论加不加过程,良才都是统一的,不会多也不会少,当然,非要多的话,那就把恩科录取的人数增添一些出来,自然而然就能为朝廷多要一些人才,但这种法子不可取,如果名额多的话,则会出现美中不足的现象,因为恩科本身就是从全国的才子中挑选极少的一部分,而被录取的都是最优秀的。”
李善长回答的意思很简单。
不需要增添任何过程。
因为恩科过后的才子,那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如果强行增加人额的话,不但不会为大明王朝增添人才,反而会出现拖后腿的现象。
一百个人里选一个和一百个人里选十个,其意义完全不一样。
再他回答完,朱标点了点头,没有觉得好也没有说不好。
只是道了一句:“多谢李大人解惑。”
然后,他的目光又放在了刘伯温这里。
看向刘伯温的瞬间,刘伯温也在看着他,两人四目相对,虽然大家眼神中都没有任何的情绪,但不难看出,刘伯温已经注意到了朱标,发现了他的异样。
“刘大人,方才询问李大人的问题,您能做答吗?”
朱标没有多想,立马问了起来。
一问,刘伯温眼珠子转了几下,沉思了片刻后道:“不知殿下何意?”
不得不说,刘伯温这人的智慧简直就是妖孽,仅仅凭借自己和李善长的对话,就已经察觉了自己的想法。
听到对方询问这个问题,朱标也没有点破,而是道:“刘大人,作为太子,为朝廷择寻良才就是我的本职,所以我觉得我们大明朝第一次开设恩科,首先绝对不能和以往一样,因为一样的话,就毫无特色,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则是,天才良才不知多少,但仅仅只是靠科举这一条路,准确的说,八股文作为寻觅良才的唯一途径,我觉得并不是明智之举。”
朱标此时的话已经说的很明显了。
但就是这番话,却让满朝文武震撼不已。
因为太子朱标的意思是,他想改变科举的模式。
这事情可不是开玩笑啊,一旦做不好那就是得罪天下读书人,成为天下人的笑柄啊。
当然,如果做的好,那好处也是天大的。
【跪求鲜花打赏评价票,跪求各位读者大大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