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再说满朝文武们的想法。
一些武将们听的稀里糊涂的。
他们满脑子都是想着怎么打仗,怎么行军,对于这种民生大计,勾勾弯弯的东西,他们丝毫不动。
别看一个个都是一品官员,在某些程度,还不如七品的官员有智慧。
就比如蓝玉。
作为明朝强将,他却持宠而娇,甚至做出一些极度脑瘫的事情出来。
所以,武将们基本都是保持沉默,不知道说什么好。
唯有文臣们知道,朱标方才的言论是何其夸张。
这已经不是改变一个小小的科举,而是改变整个大明王朝,改变历代王朝的官员制度啊。
按照朱标所说,往后大明将会增添出各种官员出来。
不同的官员负责不同的事情,乍一看,对百姓极其之好,但对于他们这些文臣来说却是致命打击。
因为这种行为是在分权。
正如朱标自己所说。
一个知府管很多事情,这一点确实累,但累归累,权利也大啊,整个城池中,什么都听他一个人的。
相同,这些朝廷里的文官,他们掌握的权利也是极大的,百姓听知府的,知府听他们的啊。
可一旦按照朱标这种方法实施的,不止是下面的官员要分权,面的官员也要分权啊。
对于李善长刘伯温来说,他们或许没有任何影响。
毕竟作为文官之首,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让他们过目。
但是跟着他们身后的官员,就麻烦了,本来一个人管几件事,变成一个人只管一件事情。
管几件事,意味着有很多人找他们帮忙。
管一件事,那就只有少数人找他们帮忙。
找他们帮忙的人少,无论是某些见不得光的钱财也好,还是自己的地位也好,都会受到严重的打击。
所以,在这个情况下,众臣子是坚决不会答应的。
这不,在朱标说完后,立马便有臣子站出来。
他们也聪明,不和你朱标议论是否对百姓有帮助,而是直戳中心的道。
“启禀陛下,殿下,方才殿下之言,老臣深受感触,但王朝刚建立,国库虚空,大多数钱都是用来赈灾,修复民生,以及军用方面,如果这个时候添加出各种官员的话,只会让本就雪加霜的国库,变得难加难,甚至严重的话,会让国库承担不住,最终后果不堪设想。”
这位臣子是吏部侍郎。
专门掌管官员分配问题的大臣。
其权利可以说是无比恐怖了。
几乎四品以下的官员,能否升迁,去那个地方主政,都是要由他来过目的。
也正因为如此,他更加要率先开口了。
如果任由朱标这样下去,他的权利首先要被分化,本身作为侍郎的他,就被尚书压了一头,再分权的话,那他的权威就小了很多,以后想要加入自己的门生就变得更加困难了,所以于公于私,他都要站出来反驳。
而在他反驳之后。
其余官员也一个个开口起来。
没有人是傻子,谁都不想被分权。
所以,一阵阵议论直接轰炸而来。
“臣认为,殿下虽心系天下百姓,但却对很多事情不明,不知国力如何,所以贸然使用这种方法,只会让王朝元气大伤。”
“一个官吏就意味着一份俸禄,殿下的办法虽好,但不适现在施行,至少要等三五十年后,当我朝逐渐恢复国力,进入鼎盛时期的时候,才能浅尝。”
“老臣认为,殿下年幼,虽想到问题,但解决的方法却十分不妥,因此臣不觉得这个办法好,反而会拖累大明王朝。”
.....
文官犀利,一个个死活以国库还有建国初期的理由,全部反驳起来。
对于反驳,朱标没有生气,说之前他就已经做好了等待这个时候的准备。
至于朱元璋。
他看到下面臣子的反对后,一直点着头,似乎很同意这些人的观点。
只是,唯有刘伯温隐隐看到了朱元璋眼眸之中出现的杀气。
看到这一点点杀气后,刘伯温心中一惊,但很快他也释然起来了。
朱标的方式是动了满朝文臣的蛋糕,是分权了。
百官自然不允。
但是,对于朱元璋来说,这个办法却是极其之好。
作为帝王,他根本不希望臣子的权利太大,尤其是很多权利放在一个臣子身。
倒不是怕他造反,而是怕这些臣子们下连心来骗他。
一旦受骗,那么他就活在了臣子的谎言之中,对天下黎民的情况一概不知。
陷入这个情况下,他就是昏君,就是一个天大的昏君。
这对于他这个喜欢干实事,愿意干实事的帝王来说,绝对是一种侮辱。
而这只是其一。
其二便是,朱标的办法,确实能够大大的解决各种问题,真正的为老百姓考虑。
一旦老百姓各种问题都有各种部门负责,那么百姓绝对是人手称赞,民心也绝对会超前的好评。
这利国利民之事,而这些官员却因为自己的权利问题,竟置之不顾,并且还出言反击。
如此情况,朱元璋岂能不动杀心???
但刘伯温却不敢直言,因为一旦说出来,就是和百官作对。
他是一个聪明人,不想得罪任何人,也不想讨好谁,做好份内的事情就够了。
只是,他想逃避,朱元璋却不想让他逃避。
这不,在臣子们说完后,朱元璋直接看向李善长还有刘伯温问道。
“善长,伯温,你们二人有何高见啊?”
【跪求鲜花打赏评价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