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四十五章 商人的眼光(1 / 1)还不结婚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没有了

195年的华夏和美国的消费能力几乎是天差地别,华夏国内买一只鸡要花费普通工人几分之一的月薪,美国这边是普通工人的两三百分之一。

华夏趁着和西方国家处于蜜月期,选择的是尽量多出售一些东西,换取了外汇之后,再购入原本买不到的仪器、设备等物品。

所以只要懂金融,都知道0年代中期华夏外汇储备资金为何会出现负数,那是买东西花得太凶了,导致没有储备、只有欠账。

在这种特殊时期,如果有华人华侨想要把自家祖宅搬迁出来,只要给得起美元,华夏当然是愿意谈。

“把老宅搬过来?这要不少钱的吧?”姜守义心动不已,但还是精打细算:“而且老宅都有两百多年历史了,那边肯卖?”

“叔公,您这是在美国呆习惯了,才不了解祖国那边的环境。”姜启默苦笑道:“两百多年算什么,前两年村里挖池塘,还挖到了战国时期的古董呢,姜家老宅也只是被当做小学和村政府用着,没什么人重视的。”

“这群王蛋。”姜守义心疼得很。

“而且搬迁的花费不一定比新建要贵,在美国生产华夏风格的建筑材料,必然是花费不菲,人工也是贵得很,我们可以跟西雅图市政沟通,把搬迁老宅列入丰富文化的项目,税收就免了,再雇佣同胞复原一下,撑死了花一两百万美元。”姜启默算了笔账。

姜家的老宅修建于两百多年前,占地虽然不但相比全国各地那些王府之类的名宅,却只能算小不点。

华夏五千年文化留下的东西太多了,多到政府都没足够的资金去实施完善的保护措施,0年代的华夏也不认为两百多年的宅院就算文物。

姜启默也不觉得能全部复原,因为老宅早就被村里人修改过了,他只想让人回去把美国做不了的东西搬过来,然后修补一下就能修建完毕。

这是省时省力又省钱的方案。

最重要的是,我搬这么多东西,不得修条路?不得架座桥?小学没地方了,不得给重新建一所?这些都不是捐的,而是为了搬家进行的“妥协”。

我不捐,只是买,“面子”上就过得去了。

“你拿主意吧。”姜守义也是想通了,立刻就摆出“勉强同意”的姿态,留下这句话之后,便脚步轻快的离开了客厅,看他走的方向,明显是祠堂那边。

姜启默摇了摇头,对于自己的“死要面子”也无可奈何,但他暂时还不想和祖国那边太过亲近,所以这个办法也算是两全其美。

而且

“罢了,即便是掩耳盗铃,也把这件事先办好了。”姜启默心里涌起复杂的情绪,旋即思考起来。

慢慢的,12点也到了。

系统借入积分从15万出头刷新到174635115分,距离姜启默预计是日增2万5还有一点点距离,但这是银行存款变动因素,属于正常波动范围。

但是在查看系统积分的时候,姜启默突然想起了一件原本被他忽略的事情,他的表情顿时有些游移不定。

下午,华夏驻旧金山总领馆西雅图办事处。

赵树红趁着元旦放假的时间,马不停蹄的带着随员刘济军去拜访了好几个华人华侨。

期间,像姜启默这种摆着冷脸的同胞只有一小半,大部分同胞还是给了赵树红和刘济军一番热情的招待。

回到了办事处之后,刘济军看起来是对外交工作有了自己的理解,当他被赵树红考究的时候,便毫不怯场的阐述了起来:“总体来说,西雅图华人华侨大部分还是对祖国怀有极深的感情,只有一小部分对我们还有误解。”

“继续。”赵树红非常平静。

“我认为,我们必须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在亲近心怀善意的同胞的前提下,努力扭转少部分华人华侨的错误观念”刘济军长篇大论。

赵树红有些失望,现在的祖国缺少人才,刘济军作为领事随员,政审和背景是优势,他大概率会是个不贪不腐的干部,能否成为实干家却不一定。

“你啊,还是转不过弯来。”赵树红用手指虚点了刘济军几下,刚想说什么,就听到了办公桌上的电话铃声响起。

“您好,这是西雅图办事处。”

“嗯?可以讨论。”

“修一条路?可以啊,当然,祖国欢迎任何形式对对对,姜先生放心,我们会专款专用,学校?原址修建自然是可以的”

赵树红一张老脸笑开了花,对着电话那边的姜启默连连使用亲近的语气,半点都不介意被“资本家”听出那“穷人的辛酸”。

良久。

挂断了电话,赵树红拉开抽屉,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写画画,再狠狠的拳掌相击以作庆祝。

“我就知道、我就知道。”赵树红很兴奋。

“领导,哪位姜先生的电话?”刘济军看到赵树红兴奋不已,面露诧异。

如果他没猜错,西雅图姜姓华人好像就那一家比较有能力,但那是被资本世界的一家人。

“姜家想把老宅搬到美国。”赵树红看着刘济军,故意只说了个开头。

“我就说嘛,这人真是可以,移了籍还不止,现在都打起了把老宅搬过来嗯?搬老宅?”刘济军想起了姜家的资料,不敢置信的问道:“我记得姜家祖上好像是开银行的,他们的老宅不小吧?”

“所以啊,为了把老宅先拆后般再重建,姜先生愿意为现在使用老宅的住户提供补偿,呵呵,龟田村小学就是住户之一,还有姜姓的祠堂。”赵树红玩味的看着刘济军。

“拆迁户补偿?”刘济军愣了一下。

“为了不让建筑材料磕着碰着,他们还想修一条路。”赵树红故意用怪异的语气说道:“资本家就是,事儿真多。”

刘济军的脸刷的一下变得通红,他听出了领导的调侃,不是调侃姜启默,而是调侃他刘济军。

再傻的人也知道姜启默是借故给家乡捐钱,但他就是不想要一个捐款的名声,他是资本家,还在赌气的资本家。

整件事从明面来看,就是一次交易,然而刘济军心情很复杂。

“哎呀,以姜先生的态度,他肯定会对资金使用情况、搬迁过程有很多的要求,我该让谁去负责他和国内的联络工作呢?”赵树红还是使用着调侃的语气:“这可是几十上百万美元的项目啊。”

“领导”刘济军咬了咬牙,开口道:“赵叔,我不明白!”

“不明白什么?”赵树红看着这个老领导的孙子,脑海里面浮现出刚参加工作时老领导对自己的教育,当时,他也是站在了刘济军的位置。

“不明白为什么恶声恶气的同胞会出钱出力?不明白他们的立场?”赵树红没有让刘济军继续开口的意思,而是语重心长的说道:“你再回想一下,一直数落你的人是哪一些人?是亲近你的人!”

“愿意骂你的,很可能是爱你的。”赵树红说出了让刘济军铭记一生的话:“等你工作经验多了,你就会知道,那些骂我们骂得最狠的人有一部分是最在乎我们的人,反而是那些笑呵呵谈投资条件的人,有一部分全是出于利益考量,那么我问你,如何选择?”

“选前者?”刘济军完全糊涂了。

“错!”赵树红摇摇头:“两边都要选,不要听他们说什么,要看他们做什么,要看他们做的事情产生了什么影响、有什么利弊,捂上耳朵、闭上眼睛,你要将心比心。”

“我还是不明白。”刘济军抿了抿嘴,他才26岁,哪里懂得这些人生大道理。

“不懂不要紧,多看、多做、少说,久而久之,你就会知道”赵树红叹了口气:“立场是很复杂的东西。”

说完这个,赵树红的目光转移到笔记本上面写写画画的东西,突然间像是想起了什么,他迅速从办公桌抽屉里面拿出经常翻看的记事本。

翻开记事本,当赵树红看到前段时间和老领导谈论之后记下来的东西之后,他脸上就浮现出了怪异的表情。

“也难怪他们要赌气!”赵树红表情十分复杂:“也难怪他们能在海外挣下偌大家业。”

姜启默想帮老家修的路,正好让海杉镇链接了信安和东治,恰巧就让海杉镇成为连通宣吉县和乐安县的关键点,而赵树红更清楚的是,乐安县极有可能被即将立项建设的省道经过,也就是说,这一小截路很可能让海杉镇占尽了交通优势的先机。

有了路,信安市会优先考虑利用这一段路,那么海杉镇就可以借此迎来小小的发展优势,只要当地官员不傻,雪球一滚下去,当地经济就可以领先其他兄弟城镇。

在赵树红看来,这就是商人的眼光,姜启默不可能知道闽省道路建设规划,但他就是在春天给老家划了一条线,再借机投个几十万美元,这条线就足够家乡的聪明人借题发挥了。

如果每个商人都有这种眼光和判断,那么他们当然会不忿和赌气。

新中国成立几十年,如果当局不限制这群理念不同的精英,像姜启默这样的人早就赚得盆满钵满了,他们怎会甘心低头为身边那群“文盲”无私奉献?

“领导。”刘济军在旁边却一头雾水,他只是看到原本还意气风发的赵树红,在看了记事本的东西之后就陷入了沉默,根本就不知道这些人在无声的交流中各自展露了什么东西。

“济军,”赵树红对着刘济军招了招手:“在此之前,我先给你看点东西。”

赵树红把自己的推测告知给了刘济军,后者喉咙就像堵了点什么。

刘济军是根正苗红的人民公仆,他一直对资本的力量有偏见,所以他看不惯姜家那种态度。

但是,刘济军还真没想过一件事,那就是当资本的力量用来办实事的时候,竟是可以让他狠狠震撼住。

姜启默只是简单的动作,就能改变整个家乡的处境,然而政治环境压制住了他最擅长的东西,所以他有资格埋怨和赌气。

换个角度分析,华夏有多少人能在赴美几个月就白手起家?这种人在祖国十几年,居然只能窝在小地方里面憋屈受气,他凭什么对祖国感恩戴德?这就是赵树红所谓的将心比心。

当然,这也不足以动摇刘济军的信念,当初百废待兴的祖国需要一部分人无私奉献,当局带头做到了,国家也才有了兴旺的可能。

大家立场不同、理念冲突,但祖国是没错的,刘济军认为姜启默这群人终将会醒悟过来,或者说他们其实已经醒悟了,剩下的只不过是些许小矛盾、小摩擦而已。

同胞之间还有什么比“让祖国强大起来”更一致的信念吗?刘济军认为没有,所以他直截了当的对赵树红认输,开口道:“领导,我申请负责和姜先生沟通交流的工作,我不会再犯前面那种错误。”

“你想得美,这件事我亲自负责。”赵树红瞥了刘济军一眼,道:“上面传达的精神是要认真听取各界意见,小姜先生的意见就很值得重视嘛。”

赵树红对姜启默生出了强烈的兴趣。

此时的姜启默却是陷入到了接手城市银行必须面对的第一个难题业务的萎缩。11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