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轰轰……
这可是数千人对垒的漫长战列线,如此长度的战列线对决,别说是奥地利士兵了,就算是鲍利尤元帅也没有见过成排的手雷从天而降的场面!
众所周知,掷弹兵是列兵中精挑细选的精锐部队,而精锐顾名思义,往往代表着人少……
奥地利军队中不是没有掷弹兵,鲍利尤元帅手中的预备队,就有一个掷弹兵兵团。
然而,对面的法军却全员都是掷弹兵!
这是鲍利尤元帅首次在大规模线列步兵对决中,在漫长的平原战列线上看到连成一片的掷弹兵投掷手雷!
整个正面,无论是中路还是左右两翼的列兵,全都被近卫步兵这一轮手雷投掷炸蒙了。
受限于这个时代的黑火药爆炸威力,手雷的杀伤力远不如后世小小的手榴弹,但爆炸产生的剧响和大量的白烟,让奥地利士兵的战列线陷入极大的混乱中。
本来就在与近卫步兵的对射中处于劣势的奥地利列兵,再也无法维持队形的齐整,而奥地利的贵族军官们,也被烟雾呛得连连咳嗽,抬眼望去,到处都是浓密的烟尘,自己的部下四处逃离,哪里还有指挥的必要?
更要命的是,对面响起了奥地利人听不懂的法语。
“法兰西国防军,上刺刀,冲锋!”
“为了李维大人,杀!!!”
伴随着成片的呐喊声,近卫步兵四道横列合并成两道横列,让队形再次变得密集起来,几乎是人挤人肩并肩挺着刺刀冲杀上去。
而此时奥地利一方虽然兵力更多,后面还有预备队充当的督战部队,但他们在法兰西国防军撞进来的一刹那,整个战列线就变得七零八落。
奥地利列兵如同待宰羔羊一般,被成片成片的捅穿身体!
这一轮刺刀冲锋对奥地利人造成的伤亡,甚至快要追上之前对射时的总伤亡!
不出意外的,奥地利军队上万人组成的战列线崩了……
鲍利尤元帅面色铁青的将后面的预备队顶了上去,按照这个时代排队枪毙战术的特色,在后面依托炮兵阵地,展开一道新的刺刀防线。
大量的奥地利溃兵让鲍利尤元帅的预备队不敢开枪,不然的话上万人规模的预备队一轮齐射,杀死多少追击的法军不一定,但溃逃而来的奥地利士兵差不多就可以清空了……
如今,经过惨烈的排枪对射和正面被近卫步兵刺刀冲脸,第一线的奥地利列兵已经伤亡超过半数,高达三分之二!
逃回来的很多奥地利士兵乃至军官,都将自己的武器丢弃了,只为减轻负重更快速的脱离后面的追兵。
没办法,法军追赶的速度太特么快了,一个个跟田径运动员似的!
直到这时,鲍利尤元帅派出去的奥地利骑兵队才迂回到尼扎所在后方的炮兵阵地外围。
然后,这些奥地利骑兵就遇到了正缓缓加速拦截而来的近卫骑兵。
虽说近卫步兵依靠火炮可以用自爆战术跟敌军骑兵换命玩,但那么做性价比太低了。
奥地利骑兵将军自然知道他们会被拦截,不过奥地利骑兵中充斥着不少贵族子弟,他们具备崇高的荣誉感,也知道这场战役对保住意大利地区,维持奥地利的霸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于是,奥地利骑兵也开始缓缓加速,抽出了自己的马刀。
这支奥地利骑兵不是冲锋骑兵,而是普通的马刀骑兵,但前排的骑兵配备了简易的胸甲作为防护装备。
这些配备了胸甲的奥地利骑兵其实都是那些奥地利将军的私人护卫队,被鲍利尤元帅集中起来,用于这场战斗。
鲍利尤元帅手下只有一个兵团此时欧洲各国军制十分混乱,没有固定的军师旅团的编制的冲锋骑兵,被鲍利尤元帅拆分开安排给左右两翼大范围迂回的兵团中,准备在尼扎所部侧后位置杀出来。
根据鲍利尤元帅的计算,当己方的左右大迂回兵团杀出来的时候,尼扎所部主力必然正在与己方鏖战,这时候如果有两侧杀出来的冲锋骑兵带头破阵,将可以彻底歼灭眼前这股法军。
无论这些法兰西国防军士兵多么勇敢无畏,都会被彻底杀光!
只是,鲍利尤元帅预估的第一步就出现了错误,他亲率的奥地利正规军,一个照面就被法军打崩了!
留作后手的预备队,被迫全员调了上去……
然而,根据战前预估,现在应该已经到达指定地点的左右两翼大迂回的大兵团,仍然没有抵达作战位置,更别提发起进攻了。
很显然,他们不是迷路而是被尼扎所部的两翼部队拦截住了!
不过鲍利尤元帅不明白,尼扎所部总共才一万多人,跟自己作战的就有六千多,后面那个骑兵团也在尼扎所部的序列中,拦截两翼的部队平均分的话,最多一个团的步兵。
难不成,法兰西国防军用一个团的步兵拦截了两万余人的奥地利大兵团?
开什么玩笑!
两万人被两千人拦截住,数学老师会被气死的!
这可是野外遭遇战,而不是野外攻防战,更不是城市要塞攻防战!
十倍的兵力,按照以往的战例,不应该一个冲锋就解决战斗么?
鲍利尤元帅不知道的是,他派出去迂回两翼的大兵团,此刻正饱受法兰西国防军近卫步兵的自爆式防守反击战,被炸得欲仙欲死……
奥地利人两翼迂回的部队跟鲍利尤元帅亲自率领的部队不同,奥地利人两翼迂回的大兵团需要赶时间,必然会主动进攻,这就让近卫步兵有充足的施展空间玩自爆袭击。
自爆袭击在防守战中才能玩得转!
如果是主动进攻的话,还没等跑到敌人的阵列中身上绑着炸药包的近卫步兵就被子弹射倒,然后轰得一声把周围友军给炸飞……
即便是野外遭遇战,敌我双方也是有攻防位置的。
在尼扎所部这里,尼扎是主动进攻的一方,鲍利尤元帅是防守一方,在两翼迂回的战场上,刚好颠倒过来。
在一片雪亮的马刀下,双方的骑兵轰然撞在一起。
不是穿插而过,就是直挺挺的撞上去!
因为奥地利骑兵和法兰西国防军的近卫骑兵,使用的都是墙式冲锋,队形相对于传统骑兵要密集得多。
由于过度追求队形的密集度越密集冲锋的优势越大,所以在双方对撞的一刹那,双方骑兵都来不及躲闪,就如同超大型车祸现场一般,马匹和骑兵不用拿武器劈砍对方,就被撞的血肉横飞……
马匹的哀鸣声顿时压过了双方骑兵的呐喊声。
然而,如此惨烈的对撞中,双方后排的骑兵却丝毫没有减速的意思。
奥地利骑兵是来不及减速,毕竟他们采用的是墙式冲锋战术,所谓的墙式冲锋战术就是拉成一道道密集的横列,然后形成一个个冲锋波次,每个波次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防止前后马匹撞车。
而冲锋速度起来之后,密集的墙式冲锋波次之间的间距并不大,再加上速度过快,骑兵是马儿挨着马儿,根本无法调转马头逃跑,只能一股脑的冲上去,然后祈祷上帝……
比起奥地利骑兵被前排相撞的血肉场面骇得心惊胆颤,近卫骑兵表现的就是一种不要命的大无畏精神,他们口里呐喊着李维大人万岁的口号,英勇无畏的朝奥地利人展示着属于法兰西人的万岁冲锋。
一个个波次对冲之后,那名带头的奥地利骑兵将军已经不见了踪影,如果此时清理战场的话就会发现,这名奥地利骑兵将军脖颈已经扭转成一个不可思议的角度,双目圆睁栽倒在地上。
在他身边则躺着自己的爱马尸体。
显而易见的,这名奥地利骑兵将军是在撞击中被甩飞出去,然后头朝下跟大地母亲来了一次亲密接触,整个脖颈都撞断了……
人自然也断气了。
不过奥地利人的军制还算比较完善的,带头的将军死了不要紧,将军的副官……额,死了也没事!
一级级往下搜寻,一个新的指挥官带着正在减速整队的奥地利骑兵,重新排成了一个密集的墙式波次冲锋队形,哪怕人数已经缩水了超过一半,仍然英勇无畏的朝着尼扎所在的炮兵阵地冲过来。
奥地利骑兵的荣誉感明显高出奥地利步兵好几个档次,单从这一点就不难看出,奥地利人为何可以让意大利人叫爸爸……
“神圣罗马帝国,必胜!”
新的骑兵指挥官斜向上举起自己的指挥刀,扯开嗓子高声喝道。
他们不敢减速,因为这时候减速必然会被后面已经转向的法兰西近卫骑兵追上来。
说白了,这些奥地利骑兵已经不敢再跟那群疯子一般的法军骑兵对冲,他们怕了!
不过他们正前方就是专门被骑兵克制的炮兵部队,所以奥地利骑兵还有余勇继续冲锋。
尼扎身边只有区区数名充当着传令兵的护卫,前面则是炮兵阵地,面对奥地利人骑兵的最后冲锋,他面不改色的抽出自己的军刀。
尼扎身边的护卫如同将军卫队一般,全都骑乘着马匹为了方便传令,和同样骑着马匹的尼扎一起抽出自己的佩刀。
如果前面的炮兵阵地挡不住敌军的骑兵,尼扎将会和身边不足十人的护卫一起向对面的奥地利骑兵发起冲锋!
“为了李维大人的荣耀!”
尼扎口中喃喃自语道。
紧接着,前面的炮兵阵地就传来惊天动地的轰鸣声。
一发发霰弹成扇形将奥地利骑兵的冲势迎头一击,上百名奥地利骑兵当场落马!
不过,仍然有不怕死的奥地利骑兵在加速朝着炮兵阵地赶来。
“李维大人!万岁!”
轰隆隆!!!
在奥地利骑兵们刚冲入炮兵阵地,以为自己可以挥舞着马刀大开杀戒的时候,火炮周围的弹药和火药桶,立刻被疯狂的近卫步兵充当的炮兵点燃。
一时间,殉爆声接二连三,有勇气冲进来的奥地利骑兵随同尼扎所部的十几门野战炮一起升了天……
十几个满脸恐惧,逃到尼扎身后的普通法兰西炮兵,看着连环爆炸的炮兵阵地,一脸心有余悸。
他们并不是军营训练的洗脑士兵,而是归顺于李维政府的法兰西老炮手。
这些老炮手的操炮能力很强,李维珍惜他们的操炮能力,所以没有对他们进行洗脑训练。
李维已经做过实验,如果是技术性太强的兵种,参加系统军营的洗脑训练后,会因为洗脑过程太过酷烈,从而导致原本的技能下降。
也就是说,经验丰富的炮兵在军营洗脑训练成近卫步兵后,固然可以获得近卫步兵很强的单兵作战能力和悍不畏死的作战士气,但原本的操炮能力却会蜕化成一名新手炮兵。
也就是跟近卫步兵充当的炮手差不多水平的炮兵。
炮兵在这个时代可是军事技术人才,李维自然不愿意这般浪费,这些炮兵也是唯一有军饷可拿的真正士兵。
不过法兰西国防军中配备的这种炮兵不多,他们主要的职责是在双方接战前,远距离对敌军阵地瞄准炮击,发挥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
每一名老炮手身边都会有几个近卫步兵跟随学习充当辅兵,并负责一门野战炮,哪怕学习不到什么东西,也可以让近卫步兵拥有操炮能力。
而当野战炮面对敌人近距离攻击时,老炮手就可以放弃火炮逃离,不会被惩罚,他们的近卫步兵学生则会接替这些老炮手的位置,跟敌人拼死作战。
尼扎双眼的瞳孔中映衬着炮兵阵地的殉爆火光,奥地利骑兵剩余的残兵,看到这幅场面,再也没有勇气继续战斗。
但当他们想要转身逃离的时候,轻装的近卫骑兵已经追了上来,对着来不及提速的奥地利骑兵残孽就是一阵骑马与砍杀……
至此,这支奥地利骑兵全灭,一个活口都没有留下,哪怕是伤员都被近卫骑兵挨个补刀结束生命。
感谢雯籽aser,起点读书i打赏100起点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