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7英寸榴弹炮其实就是进化版本的臼炮,无论是有效射程还是炮弹的爆炸威力,都足以碾压原始版本的臼炮。
因为普鲁士王国发明出了稳定的开花弹,并将其命名为榴弹。
这是一次划时代的军事技术革命,因为7英寸榴弹炮的有效射程已经与传统的六磅野战炮相当!
同时,机动性也比传统的六磅野战炮更优越,换句话说,7英寸榴弹炮出现后,传统的六磅野战炮已经可以退役了。
榴弹的杀伤力比起葡萄弹的杀伤力,也小不了太多。
稳定的开花弹就意味着炸膛和哑弹的概率大幅度下降。
这场阅兵连英国人都感到惊讶,因为不列颠的榴弹炮还停留在实验阶段,虽然已经开发出稳定的榴弹炮,但并没有投入到量产阶段,很显然普鲁士王国在这方面走在前列。
同时,也让观阅的欧陆各国对这场战争的胜利更具备信心。
毕竟这不是一两门7寸榴弹炮,普鲁士王国在阅兵典礼,展示了百门7寸榴弹炮!
并且,绝大多数都配备给了第一掷弹兵军团!
可以说,现在的普鲁士王国中,除了保卫王室安全的王室近卫军外,没有任何一支军队可以与第一掷弹兵军团媲美。
为了组建第一掷弹兵军团,普鲁士王国甚至取缔了以往很多老牌精锐部队的番号,合并到第一掷弹兵军团中。
除此之外,第一掷弹兵军团所有官兵的亲眷家属,都获得了柏林户口。
前线的士兵阵亡,国家帮着你养家糊口!
抚恤待遇直接跟王室近卫军拉平!
享受到了普鲁士军队以往不曾有的荣誉!
第一掷弹兵军团中,下到少尉到将军,全都是主战派的强硬容克贵族担任。
伦敦的泰晤士报中用头条加粗字体渲染普鲁士王国第一掷弹兵军团的诞生,声称这是一支被暴君李维催生出来的战争猛兽!
阅兵典礼中,第一掷弹兵军团从射击和投弹到刺刀肉搏,演示了所有排队枪毙的作战方式。
其中甚至还包括山地丛林战,普鲁士王国的第一掷弹兵军团中的散兵部队,也就是掷弹兵中枪法好的士兵,个个都是山地丛林战的好手。
因为他们原本就是从普鲁士王国全**队的轻步兵队伍里,挑选出来的精锐。
战争的熔炉,让普鲁士王国彻底激发出最后的潜力。
在亡国危机下,普鲁士王国内部的权力斗争都被压制下来,所有人万众一心,共抗暴君李维这个大敌。
18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在柏林会议中诞生。
成员国包括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普鲁士王国、俄罗斯帝国、奥斯曼帝国、丹麦王国、西班牙王国、葡萄牙王国、瑞典王国、西西里王国、马耳他骑士团、北非诸国等等。
可以说,欧陆乃至周边的国家,全都被拉入到第五次反法同盟中!
中亚还独立的游牧国家,就因为拒绝了加入第五次反法同盟,结果被霸道的俄罗斯帝国宣战,短短一个月时间,首都就沦陷了……
当然,中亚大草原发生的战争,就是火枪对长矛、哥萨克对游牧骑兵的战争,是完全不对等的。
波斯帝国在权衡利弊后,虽然没有加入第五次反法同盟,但愿意为第五次反法同盟提供粮食物资。
泰晤士报称第五次反法同盟,是人类对暴君独裁者的一次集体反抗,是人类争取自由的正义之战!
然后,在报刊中,罗列了一连串暴君李维崛起以来犯下的反人类罪行。
这种罪名并不难找,李维麾下的军队屠杀过多少人,连李维自己都记不清了……
只可惜,这个世界从来不是正义说的算,否则各国的君主和贵族有一个算一个,一百人枪毙九十九个,都不带冤枉的,还会有一个逃脱法网的罪犯!
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内,那是因为正义是胜利者手中的玩偶!
胜利者让正义跪着,正义绝不敢站着,因为站着的人都会被屠杀殆尽!
当然,人类是健忘的物种,只需要一两代人的时间,新生人群就会忘记过往的罪恶。
李维只要能一直掌权,他过往的黑历史将会彻底被历史尘埃吞没,就好比二战结束后几十年过去,没人知道当年盟军到底屠杀了多少人一般。
而作为失败者的轴心国屠杀罪证,将会被贴在历史耻辱柱,被人们世代谩骂。
这,就是正义!
李维辈子的21世纪欧洲很多国家,一直存在女多男少的问题,其实都是二战期间留下来的后遗症。
不是士兵阵亡太多,战争中死去的平民,尤其是男性平民,远比士兵多得多!
年轻男性在战争中的生存率,并不比女性高,因为女人往往会被当作有用的战利品豢养起来,做什么用大家都知道,至少女人能活下来。
但男人嘛,对入侵者来说,就是潜在的威胁!
战争阴云已经再一次笼罩在欧洲大陆空,或许此时只有奥斯曼帝国宫廷感到庆幸,因为第五次反法战争拯救了他们岌岌可危的帝国!
前线已经传回消息,罗马近卫军不再增援,所有的后备军队全都调往其他方向,前线只剩下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和少量来自巴尔干的地方民兵团。
即便对此时的奥斯曼帝国来说,这仍然是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但这点力量已经不足以全占小亚细亚地区,甚至连强攻奥斯曼帝国首都的能力都没有。
毕竟小亚细亚地区是奥斯曼帝国的老巢,对罗马近卫军而言这里遍地都是异教徒,每一座城镇都需要士兵占领,否则分分钟就会被那些异教徒游击队‘解放’。
占领小亚细亚地区对罗马帝国而言,最大的难题从来不是奥斯曼帝国的正规军,而是大量需要驻兵占领的地盘。
按照原本的计划,作为先锋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会一点点往前打,后续的部队则会按部就班的登陆,接替捷克斯洛伐克军团离开后留下的军事空白,如此慢慢吞食奥斯曼帝国的领土。
现在后援没了,捷克斯洛伐克军团自然也就无法主动出击了……
第五次反法同盟成立后,大家都知道战争已经无法避免,但由于双方都没做好全面开战的准备,反倒没人先出手,都在家里拼命运输物资到边境前线,集结整顿军队,征召预备役,罗马帝国这面则是集聚地方民团,并对他们进行临时整训。
为了让地方民团做好到占领区维护治安的心理准备。
这一点很重要,别忘了现在罗马帝国中的地方民团,对于战争十分恐惧,不光是恐惧对手,更恐惧他们背后的君主将他们当作炮灰,送战场当肥料!
没人愿意步入希腊兵团的后尘。
因此,需要让那些即将前线占领区的地方民团官兵知道,他们不需要直面敌人正规军,只要跟在大部队后面驻扎已经占领的城镇即可。
对付的只是一群暴民和游击队而已。
除此之外,地方民团的来源十分杂乱,还要进行整编才能开前线。
地方民团其实就是罗马帝国的杂牌军,他们的单兵武器其实跟罗马近卫军差距不大,只是没有多少马匹配备,也没有火炮部队。
就在双方为战争爆发做最后冲刺的时候,一个意外发生了。
西班牙王国的内阁担心亲法的卡洛斯四世在关键时刻捅盟友一刀,竟然想要发动政变再次推翻卡洛斯四世!
这种行为本来无可厚非,反法同盟各国十分乐意看到现在处于内斗中的西班牙王国中央政府,能再次回归到一个声音面。
只是,内阁班子里的西班牙王国大贵族,人多嘴杂,不知怎么的政变的消息传入卡洛斯四世耳中。
卡洛斯四世虽然是昏君,但不是傻子!
更何况他还有一个异常强势的王后。
路易莎王后也够猛,得到消息后,不顾卡洛斯四世的反对,强行调集忠于王室的卫队,将呆在家里的内阁重臣全都逮捕归案!
没有经过任何司法程序!
耳根子软的卡洛斯四世发现想要造反的内阁大臣们这么容易就落到他的地牢中,胆子也变得大起来,跟着自己的王后开始胡闹,宣布恢复传统宫廷制度,取缔内阁!
这种完全将西班牙宪法当作擦屁股纸的行为,彻底激怒了西班牙王国境内的贵族阶级。
那些被逮捕的内阁大臣,背后可都有一个个大家族支持,甚至很多人本身就是一个大家族的家主!
于是,这场被称为马德里君主独裁政变的事件,引爆了西班牙王国内战的烽火。
卡洛斯四世一看那么多西班牙贵族在自己的封地起兵造反,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单方面宣布西班牙王国退出第五次反法同盟,并向罗马帝国的法兰西王国寻求军事援助!
这一下,将整个反法同盟都得罪了!
原本伦敦政府还不打算插手这次西班牙王国内乱的乌龙事件,反正现在欧陆大战还没有爆发,以双方的准备姿态,至少要拖延到明年乃至后年。
没人愿意在没准备好的时候发起全面战争。
这次全面战争的规模必将超过以往,决定了未来欧陆的局势,自然准备的越多越好。
李维政府也是这般想的。
全面战争可不是把军队调遣过去直接发起进攻就完事,那种没有后勤保障的军队,只需要一两场高强度战争就会陷入弹尽粮绝的困境。
而此时双方边境线云集的部队早已突破百万大关,一两场战斗明显不可能决出胜负。
然而,卡洛斯四世的行为,却让伦敦政府忍无可忍!
其他反法同盟的国家够不到,但葡萄牙王国和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可以摸到啊!
卡洛斯四世宣布西班牙王国脱离反法同盟后,法兰西的援军没等来,反倒等来了葡萄牙王国的军队加入反西班牙贵族联军的消息。
好在,卡洛斯四世毕竟是西班牙王国的正统国王,还是有一批贵族支持的,再加只属于王室的部队,倒是有自保之力。
于是,轰轰烈烈的西班牙内战全面爆发。
这期间,宣称效忠西班牙王国卡洛斯四世的西班牙无敌舰队,被不列颠皇家舰队偷袭,全歼在港口中……
显而易见的,偷袭这么顺利,是因为西班牙内奸的情报出卖!
歼灭了西班牙王国的无敌舰队后,已经恢复满员的英王德意志兵团在直布罗陀登陆,并快速占领了这座地中海交通要塞。
以此为据点,开始源源不断的朝着这里运输各种军用物资,还在西班牙反叛贵族的支持下,拉起了一支西班牙兵团。
原因无他,英国人有钱!
只要肯撒钱,西班牙王国有的是愿意卖命的雇佣兵、强盗、土匪、流氓混混……
结果就是,内战刚开始,卡洛斯四世就惊恐的发现,他的敌人军队变得越来越多!
这还是在伦敦政府没有向西班牙王国大批登陆的缘故。
因为伦敦政府担忧伊利比亚半岛成为暴君李维第一个征服的地区,登陆的不列颠陆军很可能遭到罗马近卫军的主力碾压,登陆的人太多的话,到时候想撤退都运不回来!
少量登陆,则可以在形势不妙的时候,快速撤离。
为此,英王德意志兵团丝毫没有离开直布罗陀要塞的意思,派遣出去的军队都是英**官领导的西班牙兵团。
西班牙王国的乱局让正在集结法兰西军团的波尔查看的头疼。
没办法,眼瞅着支持卡洛斯四世的军队,在敌众我寡的战场屡战屡败,都快要败退到马德里了,只能在法兰西军团没有准备后充足战争物资,甚至连20万兵力都没有集结整齐的情况下,派出五万先遣部队,进入地广人稀的加泰罗尼亚地区。
由于西班牙王国全面爆发内战的缘故,加泰罗尼亚地区几乎看不到西班牙正规军驻守,只有一些民兵。
因为加泰罗尼亚民族已经覆灭,这里的民兵数量也屈指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