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开始
中午两小家伙终于吃到了鱼丸,Q弹的肉感,咬下去,满口的香味,真是馋得太久了。
两人就抱着鱼丸吃,别的东西看都不看一眼,直到吃得小肚子鼓起,在李小玉的制止下才停手,可眼睛却还是望着鱼丸。
“晚上再吃,吃多了该肚子痛了。”李小玉带着两人在外面消食,又给两人吃了消食丸才放心。生怕第一天带孩子,就给整生病了可不好说。
下行安排两孩子睡在李小玉的房里,团团非说他是男子汉,不能跟女孩子睡在一起,跑去找李承继说要睡觉。
李承继高兴地一把抱起团团:“我们团团真聪明,男孩子可不能跟女孩子睡在一起,会被人羞羞的。”
小妹的房间怎么能让男人进去睡呢,哪怕这是一个小孩子也不行,呆会儿还得说说她。
将团团安顿在床上睡觉后,李承继找到李小玉:“小妹,你的房间怎么能让男人去睡呢?你可是女孩子,一定要注意男女有别,以后都不允许了,听到没有!”
“听到了,那不是团团还小嘛,就没想那么多。”
“小也不行,给我记好了,你是女孩子!”李承继再一次对小妹申明,现在这个年代很注意男女大防的,不养成习惯容易在这方面吃亏。
“听!肯定听!”
李小玉生怕二哥再唠叨下去,年纪轻轻地喜欢唠叨,老了咋办?
下午时间是兄妹三人的学习时间,堂屋成了三人的学习场地。
李承继列出一张计划表,详细地列出每天要学的课目和时间,完成的量。要学习完高三的课程,不是一两日就能完成的。特别是李承义和李小玉,刚高一,要学的课程还多得很。
李承继将两人的时间排得满满的,上午和下午都要学习。这学习的课程量可比在学校里多得多,对兄妹三人来说都是一个大的挑战。
最后还有加量:背医书,两小时。这个可是李父特别要求的,谁都跑不掉。
“小弟,小妹,时间安排好了,你们看看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二哥,要学高三的课程我没意见,可我们谁也不会啊?”
“放心,三哥,会有人会的,别以为没人会你就可以偷懒了,别忘了老汉儿是咋说的?蹲马步哦!”李小玉对他比了个二,还摇了摇手指。
“时间排得这么满,跟上学有什么区别,等于没有停课。”李承义不满道。
“停课那是对别人而言,你想都不要想,难道重新开学的时候,你还想读高一,不觉得丢人吗?”
李承继对小弟真的是有点恨铁不成钢,就不能把心思都放在学习上吗?明明很聪明的人,还要在这里斤斤计较,看来还是安排的时间少了。
“可是我不想学医,小妹你去帮我求求情,好不好?”
“不好!”李小玉一口否决,这么好的机会不多学点,以后就是想学都没机会了。
对医有兴趣的李承继和李小玉来说,是小菜一碟。可对李承义来说,就是头大的事,因为他喜欢的是功夫,对医是一点都不感兴趣。
兄妹三人各据一方,互不干扰,埋头于学习中。
李小玉依靠的是她超人的记忆力,只听到翻书的哗哗声,看得两兄弟好羡慕。李承义见小妹很快就完成了当天的量,心里更苦闷了,只得咬牙切齿地埋头学习,他可不能让小妹小瞧。
做为一个哥哥,输给小他几岁的妹妹,多没面子啊!唯有内心泪流满面地学习、学习!
不甘心输掉的李承义再次加入学习中,让旁边的李承继内心窃笑不已,终于找到让你甘心学习的动力了。
李爷爷带着团团和圆圆,在外面的屋檐下安静的玩,两个小家伙说话都是用耳语的,生怕吵着学习的小姨。
十一月份的天气,已经比较凉了,圆圆有点流鼻涕。团团给她擦了几次都没用,他着急地跑进堂屋。
“小姨,妹妹流鼻涕了。”
李小玉一听,出屋去看看,外面的天气确实有点凉,不适合老人和孩子在外面呆久了。
“爷爷,你们先进屋,我去给圆圆拿点药来,你们也都吃一次。”
李小玉进厢房,从空间拿感冒丸出来,给一老两小都吃一颗。又把她六岁时穿过的衣服找出来,拆掉拼接部位。给团团和圆圆加上,这其中有两件是当初在县城做的背带裤,因保存完好,没有一点破损,只是颜色磨旧了。
她本想留着纪念的,现在看来还是给两小家伙穿的好,天气冷了很容易感冒的。
“小姨,这是背带裤,妈妈也给我们做了一件,她说要过年的时候才穿,到时候我们就有新衣服穿了。”圆圆摸着身上的背带裤,高兴地道。
按理说任春是纺织厂的工人,不应该缺孩子的新衣服,怎么这两小家伙一付很兴奋的样子。
“那你们家的新衣服,平时都是谁穿得最多啊?”
“奶奶给大伯家的哥哥们穿得最多。”
李小玉听到这,就知道这又是一个吃里扒外的婆婆,跟一个小孩子还真不好说这件事。
“那以后让妈妈多给你们俩做新衣服,不给大伯家的哥哥穿。”
“对,不给他们穿,他们还揪妹妹头发的。”
“啥?你妈妈知道不?”李小玉没想到还会有这样的事发生,也不知道大表姐夫妻知道不?
“奶奶说不准说,说了要打妹妹的。”团团瘪着嘴道。
“别怕,小姨给你妈妈说,她不敢打我的。”
安顿好两小的,李小玉重新拿起书,每天多学一点,后面会轻松很多,才会有时间去做别的事。她可还想着换回更多的老物件,这样的机会难得,还会趁机多救几条命,让一些人在磨难的年代逃过一劫。
当李父和李妈下班回来时,家里正等着他们吃饭,因为两个小家伙要回家,晚饭就得安排得早一些。
晚饭仍以鱼为主,李小玉还打包好两盆鱼丸,这是等会要送给杨开文家和李卫国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