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出什么了?”
李恪为了西征,可谓是煞费苦心。
有道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打的就是后勤。
而征服一片土地,长治久安的统治,也是一场持久战,后勤极为重要。
“驰道、轨路!”
匠门一众立即注意到了驰道,以及驰道的轨路。
两者太熟悉了,他们又怎么能忘记呢?
当年,为大秦修驰道的便是他们先祖,一点点的修建起来,并在驰道搭建宛如铁路的轨路。
当时,与长城并为大秦命脉。
只可惜,长城犹在,驰道变迁,轨路却因为战乱而消失。
“不错,轨路!驰道、轨路自先秦便有,孤意在长安建立轨路,向西延伸,为孤西征提供源源不断的补给!”
李恪自然没有指望搭建一个穿越前的铁路网,那是想也不用想,举国之力发展科技也不知道多久。
便是蒸汽机,李恪也没有指望一时半会能做出来,做出能够拉动火车的。
他想要做的是还原秦朝的驰道,以木为轨,以牲畜拖拽。
一来建造速度快,原材料也可以就地取材,轨路维修方便。
要是铁轨之类的,光是用铁量就能让人麻瓜。
李恪可是深入研究计算过,以大唐的人力物力,短时间内压根别想做到这一点。
即便勉强为之,也是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属于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因为,这不是一代人,而是需要几代人努力,一点点的全面发展基础科技。
李恪可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磨。
也不知道其他穿越者,怎么就能在古代,那么轻易的发展出科技。
“孤不要求修建大秦那般的驰道,但需要一条如大秦的轨路,你们,谁能为孤修这一条轨路!”
李恪指着驰道,说道:“驰道艰难,以大唐的人力物力,便是一件举国大工程,耗费国运。但轨路简单,便是寻常以木匠都能摸索出来!”
“我这轨路,不要求轨路的马车载重多少,但必须建造速度快,成本最低廉,并拥有快速更换零件,任何人都能自主修复。”
说着,李恪看着匠门一众,再次问道:“你们,谁能做到?”
建造速度快,便能在短时间内延伸、扩张。
成本低廉,才具备普及性,否则一切都是耍流氓,不切实际。
可快速更换零件,任何人都能自主修复,才不用担心遭到人为,或非人为破坏。
任何一点都不能缺少。
否则,这轨路的作用将大打折扣。
而以几点,李恪用搭积木的方式模仿了一下……
不难!
可一旦放到现实当中……
嗯,这事还得专业人士来!
此去西方路途不知多少,需要历经深山、峡谷、河流、沙漠等等多变地理,面临暴雨、烈日、狂风等等各种极端自然环境。
李恪心中没有多少底。
毕竟,环境、气候、地理、材质等等,都是制衡因数。
所以,他要求可自主更好零件,可自主修复,以此应对走到一半,轨路没了的傻眼情况。
听完李恪的要求,匠门一众轻声讨论了起来。
当年大秦修驰道、轨路,耗费人力物力的反而是驰道。
因为,秦始皇下令修驰道,要求秦驰道在平坦之处,道宽五十步(约今69米),隔三丈(约今7米)栽一棵树,道两旁用金属锥夯筑厚实,路中间为专供皇帝出巡车行的部分。
可以说,这是天朝历史最早的正式的“国道”。
同时,驰道修建了九条,连接全国,以至工程量巨大无比,历年耗费,直至汉朝也没有停止过。
驰道的存在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筑路工程,促进了陆路交通、经济文化的交流。
李恪不要求这些,不讲究面子、形象。
他恨不得用最简单的方式修建,一边出征,一边就把轨路给修好了。
就如同罗马军团走到哪里,路就修到哪里。
只要往来顺畅,铺设简单、快速,成本低廉。
“道路不仅仅代表快捷的运输能力,更关键的是代表着统治和征服。”
李恪并没有将这句话说出来,随着西征准备工作,他越发重视后勤,运输能力。
商讨许久,不等其他匠门大师得出最好的解决之法,杨务廉又开口了,道:
“殿下,我只需要千人,以及千人一应所需,就地取材之权,半月时间便可修筑百里轨路!”
“当真?”
李恪眼眸顿时变得锐利起来。
百里,便是靠双脚走也需要近两天,这可是修轨路啊。
即便是简单平整、夯筑厚实土地,也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量,更别提测量等所需要的时间。
杨务廉也没有隐瞒,直接道出自己办法:“小民准备借助现存在的道路,再加以就地取材,再以铆钉、榫卯等技艺,、最简便的搭建轨路!”
借助现有的路,便将最耗时间的工程解决了。
最多只需要修补一下现有道路,然后直接可以铺设轨路。
这样一来,千人、百里,并非不可能的事情了。
“这杨务廉到底是谁?历史有记载吗?”
就凭这份勇气,李恪不免高看了杨务廉几分,也对轨路是否能够成功,多了几分期待。
“你们呢?”
“一切单凭殿下吩咐!”
其他匠门一众,一时半会也拿不出更好的办法。
再加杨务廉表现出来的匠技天赋,在此之前便得了他们认可,自然不会在这个时候与他争个高低。
(刚刚忙着搬砖去了,晚了点了,惨啊!求大家支持!求鲜花、评价票、月票、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