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婉韵笑,“其实也没啥八卦,老姚可是他们单位考古部门的技术骨干,特殊年代过去了,国家百废待兴,考古行业也是如此,尤其是陕西,一直都是咱们国家的考古名区重镇,考古发掘的任务一直都很重,老姚又正处于当打之年,他一跑,他们单位就损失一元虎将,单位领导当然不乐意了,差一点,就不让他报考。”
黄妘萍说,“我们单位也不鼓励我报考,单位缺人,担心我考上北大了,就不会回去了。”
许婉韵道,“能够来首都,谁还愿意回地方去,所以老姚,一旦考上北大,对于他们单位来说,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苏亦说,“这个比喻夸张了吧。”
许婉韵摇头,“不夸张,老姚学历不错,能力也强,正直当打之年,如果留在他们单位,不出意外的话,干到一把手再退休一点问题都没有,奈何,他志不在此。”
苏亦对此表示认同。
“比这个夸张的还有,以前我们知青点的知青,考上了大学,老婆生怕他一旦上学,就会抛妻弃子,所以打死都不愿意对方离开。”
对于现实,黄妘萍比苏亦更有感触,“北大啊,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圣地,这一辈子,能够在里面读书,谁舍得错过,而且,不管是做学问还是从政,北大都是不错的平台。”
许婉韵望向苏亦,“是不是觉得我们成年人的世界好复杂啊?”
苏亦摇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受益匪浅。”
许婉韵笑,“我们可不是君子,而是女子。”
黄妘萍也笑,“相比较老马跟老姚,姐姐们更好奇,弟弟你为什么会选择读北大考古专业。”
苏亦也不隐瞒,“我是广东新会人,跟梁启超先生是同乡。”
黄妘萍问,“所以你的偶像是梁任公?”
苏亦摇头,“不是。”
许婉韵笑,“我猜应该是梁思永先生吧。”
苏亦竖起大拇指,“婉韵姐真厉害。”
许婉韵不吃这一套,“少来,咱们干考古的,谁不知道梁思永先生,又有谁能够不钦佩。”
世人皆知,梁思成。
却鲜有人知道梁思永。
如果不是考古人,顶多是因为梁门三院士而知道梁思成还有一个同为院士的弟弟——梁思永。
然而,对于考古人来说,梁思永绝不仅仅是梁思成的院士弟弟,也不仅仅是梁门三院士之一。
他甚至可以被称为之一种精神象征。
致少对于苏亦来说,是如此。
他前世,之所以喜欢考古,就是因为读了梁思永先生的传记,惋惜他的一生,进而开始关注考古,乃至于爱上了考古。
而,梁思永就是中国接受西方正规考古学训练的第一个人,也是中国近代考古学主要开拓者之一。
然而,梁思永之所以会选择考古学,完全就是梁启超的原因。
说到中国考古学,可以说的地方太多了。
一开始,中国考古学就是发端于宋代的金石学,直到19世纪后期,西方田野考古方法才开始进入中国。
一般来说,都把将瑞典学者安特生1921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的发掘作为中国考学的开端,所以,中国考古学满打满算也就100年。
1922年10月22日,万国考古学会会长瑞典皇太子阿道夫·古斯塔夫来华,北大考古学会举行欢迎会。中外考古学者济济一堂,公布了考古发掘的新成果,宣读了考古学论文。
这场欢迎会瑞典人安特生也在现场,当场宣布了周口店猿人化石研究的最新进展。
此时,安特生已经受聘于中国农商部地质调查所。
当时,梁启超就是中国考古学会会长,还做了“中国考古学之过去及将来”的演讲。
演讲的内容就不说了。
主要是述考古学跟金石学的关系以及其他,不重要。
重要的是,当时梁任公就被这帮老外刺激的不行。
要知道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口号可是梁任公提出来的,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从事考古工作都是一些所谓的外国汉学家,为首的就是瑞典人安特生、法国传教士古生物学家德日进神父、曰本人鸟居龙藏等等。
他们以各种名义来华,并将考古所得的实物与资料非法运送归国。
梁任公非常的愤概与不满,一直希望国内有专门学者来做考古工作。
奈何,当时的中国根本就没有专业的考古学家,于是,梁任公也只好让自己的儿子梁思永学习这个冷僻的专业,以图振兴中国的考古事业。
梁任公对自家儿子梁思永的期待就是,“为中国民族在这一专业学问领域争以世界性声誉。”
对于这一点来说,梁思永确实做到了。
1924年,他从清华毕业之后就考入了哈佛,主攻考古学和人类学。
当年,梁思永从哈佛学成归来,加入史语所,经历了李济主持的两次殷墟发掘之后,梁思永就成为殷墟考古的领头雁。
他是第一个把西方考古的类型学带入国内的田野发掘之中的考古人。
民国初期,国内考古学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
而,直到1926年,李济主持山西X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发掘,他成为第一位挖掘考古遗址的中国学者。
也正是因为此次的考古发掘,让李济被后人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
然而,主持考古发掘,尤其是田野考古,李济很多时候也是力不从心,没法子,他学的是人类学,对于考古学,他是半路出家,并没有受过正统的现代考古学训练,所以梁思永硕士毕业论文刚完成,就赶紧让他归国帮忙。
这也是为什么,梁思永参与两次殷墟发掘,就成为殷墟考古的领头雁的原因。
后来李济调去筹备中央历史博物馆之后,年纪轻轻的梁思永,就已经成为史语所三组考古组的实际负责人。
然而,梁思永在殷墟的田野发掘工作,取得不少的成果,却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日后,他就是因为在殷墟发掘,身体落下的病根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殷墟的发掘工作也陷入了停滞。
在李庄的时候,梁思永病发,差点就身亡。
是傅斯年电告国府高层,甚至,直接找到了常凯申校长,才特批经费治病救命。
然而,他也因为这次大病,身体不再适合主持田野发掘工作。
……
实际上,梁思永之所以让人惋惜,更多是因为他短暂且灿烂的一生,让人动容让人尊敬。
他虽然不像吕彦直那样英年早逝,但是他的命运却更加的坎坷。
空有一身学问,却因为身体的拖累,最终累死在他一生所热爱的考古事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