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苏亦公布答案,就有人抢答了。
“国子监!”蒋祖隶说。
他是77班班长,又是北京人,对此不陌生。
苏亦点了点头,“是的,就是国子监。1912年的时候,蔡元培先生仁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总长,发布了一篇文章《对新教育之意见》,直接提出了美育思想的概念,它对美术展览、博物馆、美术馆等社会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当年的博物馆被归为社会教育部分,属于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具体管理。又因为北京是前朝首都,文物众多,因此,民国政府决定现在北京设立博物馆。那么为什么把馆舍放在国子监呢?”
这一次,蒋祖隶就不清楚了,“难道因为国子监是清朝的教育部?”
苏亦笑了,“差不多了,国子监旧署,毗连孔庙,内有辟雍、彝伦堂等处建筑,皆于典制学问有关,又藏有鼎、石鼓及前朝典学所用器具等,亦均足为稽古之资,实于历史博物馆性质相近,在前清时迭经儒臣考订,宏此规模,关系于历史学术者甚巨。因为这些理由,国子监被选为博物馆馆舍。”
众人恍然。
从这个方面来说,国子监确实非常合适。
苏亦继续问,“那么你们知道,当初教育部派去国子监勘察寻址的人是谁吗?”
众人摇头。
这一次,连蒋祖隶这个北京人,也猜不出来了,像猜都没得猜。
“小师兄,你赶紧说吧,别吊着我们的胃口了。”
“就是啊,民国政府教育部那么多人,哪里猜得出来啊。”
这个时候,许婉韵引导,“民国政府教育部人多,但咱们北大的师长在教育部任职的可不多,大家可以猜一猜,说不定真的猜到呢。”
“蔡元培先生。”
“不可能,蔡先生都当教育部总长了,哪里还有时间亲自选址。”
“也对哦,不是蔡先生哪是谁?难不成是胡适先生?”
噗嗤!
这话一出来,众人笑。
因为,苏亦曾经在课堂上说过,只有涉及到民国人物,实在不知道猜谁的话,哪就猜胡适吧。
“胡适先生1912年的时候,还在美国读书吧。”
苏亦点头,“是的,民国元年(1912年)春,进入康乃尔大学文学院学习。”
“哪还有谁啊?”
“仲浦先生?”
“仲浦先生,1917年才被北大聘请到文科学长呢。”
“该不会是鲁迅先生吧。”
这个时候,张新弱弱地说道。
苏亦笑了,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小伙子,可以啊,一猜就对了。”
众人又一次哄笑。
苏亦多大,张新又多大。
不过按照小师兄的辈分,喊他一声小伙子,是没有问题的。
等众人效果,苏亦解释,“当时,鲁迅先生是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长,被派去国子监勘选馆址。这事真不是我杜撰的,在《鲁迅日记》就有记载。”
说着,苏亦开始读出原文。
“雨,傍午霁。午后视察国子监及学宫,见古铜器十事及石鼓,文多剥落,其一曾剜以为臼。中国人之于古物,大率尔尔。”
他读完,众人鼓掌。
小师兄惊人的记忆力,他们已经不是第一次领教了。
反正《鲁迅日记》78年的时候,已经有好几版了。
这书收入鲁迅先生自1912年5月5日至1936年10月8日所写的日记。
生前未发表过。
1951年上海出版公司曾据手稿出版影印本,其中1922年部分因手稿失落付阙。1959年、1976年人民出版社两次出版排印本,并将许寿裳所录存的1922年部分片断补人,作为附录。1981年据此编入《全集》,并加注释。
鲁迅先生太出名了,到了后世,都是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闰土同学、两棵枣树、人血馒头、阿Q等等。
然而,让苏亦印象深刻的,除了鲁迅先生的梗之外,他的孙子周令飞的段子也让苏亦印象深刻。
网上曾经流行一个段子,周令飞为逃离熟人环境,中学毕业,就跑去当兵了。
结果,还是逃脱不了鲁迅孙子的光环。
新兵连第一天,就被连长点出他的身份,新兵连结束直接被分配到卫生所,理由,就是鲁迅弃医从文,周令飞作为孙子也继承祖父未完成的事业。
此外,还让他写通讯报道。结果,周令飞说自己不会,没人信,最终写不出来,排长还特意给他找根烟,结果他不会,排长不信说,鲁迅抽烟……
因为鲁迅先生拿着烟斗抽烟的照片,流传太广了。
当时,看到这些故事的时候,苏亦笑惨。
苏亦也顺便跟大家分享这个故事。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
果然,众人都笑抽了。
国子监被选为馆址,鲁迅先生的建议还是很是很重要的。
经鲁迅建议,教育部上报民国政府,后来把国子监改为历史博物馆。
同年7月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聘请京师大学堂文科教授胡玉缙为主任。
“当时的馆址很小,就前国子监衙署一座,总共二百十间房子,此外还有包括国子监东北隅一些附属住房,跟现在的规模肯定没法比拟。不过,它的意义却很重大,因为国立历史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由政府筹建并直接管理的国家博物馆。”
之前,苏亦曾经在佛山祖庙工作站跟沈明还有白槿她们说到博物馆这部分的知识,其中提及京师同文馆博物馆,说这是国内第一个公办的博物馆,还说南通博物苑第一座民办博物馆。
甚至也说过建国以后建立第一个博物馆是辽宁博物馆。
不过历史博物馆却是第一个由政府筹建并直接管理的国家博物馆。
这是一个国家性质的博物馆,而不像京师同文馆博物馆那样只是一个高校博物馆,更不想南通博物苑一样只是一个民办宫博物馆,至于辽宁博物馆也只是一个地方博物馆而非国家性质的博物馆。
当然,把国子监用来当博物馆馆舍也只是权宜之计。
“国子监怎么看也不像是一个现代博物馆吧。”
有同学疑惑发问。
苏亦说,“国子监的建筑面积,确实不合适当成一个现代博物馆,尤其是一个国家性质的博物馆。因此,在历史博物馆筹建处成立以后,就开始筹建新的馆舍,本来是打算新建一座欧式的博物馆大楼的,结果,因为经费问题,并不能实现。再加上1914-1946期间,一战爆发,袁世凯称帝,社会动荡不安,严重影响到了国立历史博物馆的筹建工作。”
这个方面,跟中央博物馆筹建工作差不多,本来规划好的博物馆馆舍都开建了,结果,一期工程刚刚完成四分之三,抗战就爆发了,没有办法,中博筹建处只能带着大量的藏品开始大迁移。
因此,民国时期的两个重要的国家博物馆,国立历史博物馆以及中央博物馆,都因为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搁置新馆的建设。
当然,历史博物馆的新馆馆舍,也只是规划之中,并没有真的兴建。
没法建立新馆?
国子监又不太合适当馆舍。
那怎么办?
搬迁呗。
“小师兄,当年历史博物馆不是一直在国子监吗?”
苏亦摇头,“不是。”
“搬迁到哪里了啊?”
苏亦说,“搬迁到端门、午门一带。”
“啊,那不是差不多搬入故宫了吗?”
苏亦摇头,“在外面,没有进入故宫里面。1916年,12月,教育部因国子监馆址地处偏僻,屋舍狭隘,致函内务部,要求将端、午二门一带拨归教育部,作为京师图书馆、历史博物馆馆舍。”
众人感慨,“历史博物馆还真豪横啊,都快要搬入紫禁城了。”
苏亦笑了,“按照你们这个说法,故宫博物院就更加豪横了,直接把博物馆放在紫禁城里面了。”
众人哄笑。
其实,教育部之所以把历史博物馆搬迁到皇城里面,也是有原因的。
午门在南面,按照中国四象的说法,它对应的是朱雀,同时,《周礼》中规定:天子五门,诸侯三门,象征着尊崇礼序。而午门就对应其中的“雉门”,故整个午门是建成一个展翅的凤凰。
午门是宫城、也叫紫禁城的正门,其形制与南京故宫午门一致,名字也从未改变;它的平面呈一个“凹”字形,其有城台和城楼两部分构成,因上部为门楼一座,两翼有“雁翅楼”,整座建筑错落有致,宛如朱雀展翅,也被称为五凤楼。
明嘉靖、万历年间曾遭两次火灾,随后重建;清朝顺治、乾隆、嘉庆年间都有修建,解放后也进行过几次加固维修工程,但对建筑形制都没有大的改动。
说了那么多,就是想说,午门的城楼很大,除了一座正楼,还有角楼四座,此外,还有边楼两栋,建筑崇闳,地基宽敞,这种庞大的建筑体,放着不用,就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很快,就被当时的教育部盯上,因为这俩地方改设图书馆或者博物馆最为合适适宜。
因此,当时教育部就打算把京师图书馆搬入午门之中。
相比较午门,端门就小了很多,仅门楼一座,孤悬无薄,与午门相距长远,并不联属,继续用来当图书馆一部分也不合适,因此,教育部打算把端门用来当历史博物馆的馆舍。
但端门、午门一带,在天安门以内,现在既拟设置图书馆及历史博物馆,阅览人数必多,并拟将天安门及阔左阔右两门一律开放,车马仍不得入内,另由该馆自备人力车辆来往其间,庶于便利交通之中,仍寓避绝尘嚣之意。
这些申请,教育部联合内务部呈上总统府的时候,并没有遭遇刁难,直接批准。
得到民国政府批复后,教育部开始逐步接收端门、午门、端门内朝房及存于其中的旧刊、经史、书版。
然而,等教育部接收午门、端门一带地方后,对其进行了修缮。1918年7月23日,教育部第五号令,要求历史博物馆单独搬人端门、午门。
上面这句话可能说得有些官方。
简单来说,就是教育部变卦了。
变啥卦?
就是原本打算把午门交给京师图书馆当馆舍的计划给否定了,变成端门、午门都分拨给历史博物馆。
“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故啊?”
等苏亦说到这里的时候,大家都充满疑惑。
都说好把京师图书馆搬过来午门了,关键时刻,却被否定了,难不成京师图书馆就是后娘养的?
苏亦摇头,“并非如此,京师图书馆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图书馆,也属于国家级图书馆,在级别上历史博物馆差不多。它之前的馆舍其实就是国子监南学官舍,为什么不搬到午门这边,主要还是因为国内战乱的影响。因此,1918年教育部拟将京师图书馆移置午门,却被时任教育部总长傅增湘否决。”
傅增湘给出的理由就是,“部议以南学官舍复不相宜,拟移设午门楼,以期其地之适中,旋以连年战乱,地拒冲要,易遭燹毁,不如原址幽僻,事遂已。”
当时,京师图书馆就是在国子监南学官舍,跟历史博物馆一样,位置偏,交通不方便,去看书的人极少,一天也就是二十来号人而已,因此,教育部内部就有人提议搬迁馆舍。
可是北洋时期,战乱频繁。
傅增湘却觉得,位置偏僻一点也好,可以避免为战火波及。
“既然担心京师图书馆的馆藏书籍被战火波及,那为什么就不担心历史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被波及呢?”
听到苏亦的解释,众人的新的疑惑又来了。
历史博物馆是国家博物馆,京师图书馆也是国家图书馆啊。
这两个单位,都很重要。
那为什么偏偏是历史博物馆得以搬进午门、端门一带,而偏偏京师博物馆不行呢?
大家都在等待苏亦的答案。
苏亦给出一部分解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馆藏属性不同,大家都知道图书馆的馆藏就是书籍,书籍不仅容易烧毁还不容要保存,一旦战争发生,最容易受损的就是书籍。相比较之下,博物馆的文物馆藏搬迁就容易得多,当然,这也是相对的。”
上面这个说法,确实是一部分的理由。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局者不重视、舆论不推动等。
相比较图书馆事业,民国政府对博物馆事业更加重视。
这才是根本不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