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元年七月二十,蓟镇兵变。
蓟门驻军由于饥饿,索饷鼓噪,焚抢火药,经多方措处,这才解散。
至八月初,顺天巡抚请求先发三个月的欠饷,以安军心……
作为京师抵御北方外敌的屏障、九边重镇之一,蓟镇居然因为拖欠粮饷而兵变了!
连蓟镇都如此,可见大明军队腐朽成了什么样子。
这也是为什么明年皇太极能够轻易从这里突入京师的原因!
崇祯听闻此事,又惊又怒,就算他再蠢也知道蓟镇兵变这件事到底有多严重。
可是,他还没来及追究责任,又有两份奏报送到他案前:
崇祯元年七月二十三,浙江发生海啸,人畜庐舍漂溺无数。
其中,嘉兴飓风淫雨,滨海及城郊居民被溺死者不可胜计;绍兴大风,海水直入郡城,街市可行舟;山阴、会稽、箫山、虞、余姚被溺死者,各以万计!
崇祯元年七月二十五,宁远兵变。
宁远军中四川、湖广兵因缺饷四个月,发生兵变,其余十三个营群起响应,绑了巡抚毕自肃、总兵朱梅、通判张世荣、推官苏涵淳于谯楼。
又是一次天灾!
又是一次兵变!
天灾还好一些,虽然损失不小,但至少不像西北旱情那样不可收拾。
可宁远兵变,却让整个朝廷都震动了,朝堂大臣所受惊吓程度,远超蓟镇兵变!
宁远在山海关以北两百里处,和山海关合称关宁,是抵御后金的最前线。
前年和去年,袁崇焕曾在这里打过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成功挡住了努尔哈赤、皇太极两父子南侵的脚步。
若这里真出现大变故,那皇太极也不用绕道蓟镇了,直接趁机从这里杀进来就可以了!
尚不满十八岁的崇祯顿时慌了,脸都吓白了。
十三个营兵变是什么概念?
虽然各地编制不一样,但大明一个营最少也有两三千人,多的甚至有五六千,取个平均数,十三个营就是四五万人马!
而抵御后金入侵的关宁军总共也就十万左右。
其中竟有四五万人兵变了,这是要命啊!
当然,不会真有这么多人,毕竟边军吃空饷严重,这些营不可能满编。
但,这依然足以动摇关宁防线!
“这……这该如何是好!”
崇祯惊坐而起,有些慌神,目光则落在了新任内阁首辅周道登身,希望他能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对策来。
没错,内阁首辅又换人了。
而且,周道登还不是崇祯朝的第三任内阁首辅,而是第四任。
第二任内阁首辅李国普干了两个月就辞官了,而第三任内阁首辅来宗道,更是只干了一个月!
周道登察觉到了他的目光,沉思片刻,开口道:“袁崇焕执掌宁远军政多年,对宁远兵事知之甚深,去年虽因阉党弹劾而辞官,但此刻却在京师,陛下何不召他过来询问?”
崇祯眼睛一亮,当即命人去传袁崇焕。
袁崇焕虽有一些让人诟病的地方,但在宁远坐镇多年,论对宁远兵事的了解,他说第二,朝堂没人敢说第一。
很快,袁崇焕就被人带了过来。
“臣袁崇焕参见陛下。”
“无需多礼,宁远之事想必你已知晓,可有应对之策?”崇祯开门见山,直接向他问策。
袁崇焕想也不想,当即说道:“臣在宁远尚有几分薄面,若陛下信得过臣,臣愿亲赴宁远,劝降叛乱将士,平息兵变,以解朝廷之忧!”
“爱卿真能平息宁远兵变?”崇祯显然还有些怀疑。
袁崇焕见此,犹豫了一下,突然拿出一封奏疏,行礼道:“臣不仅能平息宁远兵变,还有复辽之策。若依臣之计策行事,五年便可复辽!”
五年便可复辽?
瞬间,朝堂一片哗然,所有人都被这句话给震惊了。
辽指的就是辽东,复辽就是要把后金盘踞的东北全部给收回来!
这是要在五年内灭掉后金啊!
自萨尔浒之战后,大明就一直处在守势,别说收复辽东了,只要能挡住女真人入关劫掠就是胜利!
可现在,袁崇焕居然扬言能在五年内复辽,这如何能不让崇祯以及朝堂众臣惊讶?
“元素,朝堂之,不可妄言!”周道登当即斥责袁崇焕。
元素是袁崇焕的表字。
不止是周道登,朝堂不少人都对袁崇焕这种不切实际的话语不满。
可是,崇祯的内心却澎湃了起来。
只有十七岁的他干劲十足,一直想要做点什么来证明自己!
阁老们的守成之言他早就听腻了,如今袁崇焕这番让人热血沸腾的话,一下就触动了他的心。
此时此刻,他突然有一种感觉,这就是自己一直在寻觅的良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