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将的主动撤退,的确是打乱了孙再荣的计划,让消灭清军的有生力量,变成了镜花水月。
但偏将所处于劣势,却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变。
至少现在的清军,依然还是只能坚守在工事里面,无法前出攻击,打破现在的僵局。甚至连撤出紫金山阵地,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刑洪川在接替了王明,担任南京战役指挥官司之后,他就制定了新的攻击计划。
虽然并没有全盘否定了王明的计划,但相对于王明要吃下北大营的15万清军相比,刑洪川表示自己没有那么大的胃口。
刑洪川的目标非常的小到只须要占领南京城,北大营根本没想过。
目标的不同,也预示着所使用的战术也不同,刑洪川自然不会按王明的计划去实施。
这也是为什么刑洪川,现在还只能王明的副手,而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可是自领一军。
说真的,刑洪川虽然战术能力出色,但相对的,他的战略眼光,实在有些上不了台面。
也正是如此,王明才会接下打四川的任务,如果让刑洪川去打四川,最后是一个怎样的结果,还真没有人敢保证。
至于南京城,那就已经没有太大的关系了,反正都是到哪嘴里的肥肉,如果北大营敢冒险一下,刑洪川也是可以对付了。
就算是吃不到北大营的肉,只要拿下南京城,黄埔的江南战略,也算是完成了。
所以接下来怎么打,不管是王明,还是张睿,都选择了放手,让刑洪川自己去发挥。
如果刑洪川的战果非然,或许还真的能自领不军,如果只是拿下南京城,刑洪川还是继续当副手吧。
以现在的情况看来,刑洪川如果还是这样打下去,或许还真的只能一直当副手。
刑洪川在开始进攻的时候,就命令自己手中的力量,除了防备北大营的预备队,都派上了前线。
特别是雨花台与紫金山两处清军的阵地,更是下达了猛攻的命令,争取一举将其拿下。
刑洪川的命令没有错,在阻隔了雨花台紫金山与南京城的联系之后,两外城外的阵地,都陷入黄埔强大的火力之下。
雨花台因为面积的原因,在第一波的攻击中,就被黄埔给一波拿下。
而孙再荣负责的紫金山,却是遇上了一个,居然跟他能打个平手的偏将,真是
“错过机会了!”孙再荣在电台失望的说着。虽然协同连,还粘在清兵的后面,将一支支断的后的清兵吃掉。
但后撤的清兵,已经脱离了与黄埔的接触,开始利用第三道防线,反击追击的协同连。
而见事不可建的协同连,也慢慢放慢自己的脚步,现在冲击一条防备严密的防线,根本就是在找死。
虽然组建协同连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必要的时候,强行突破这样的防线,但不代表会笨到没有支援就直接强攻。
虽然达成消灭清军有生力量的目的,蛤将清军压制到第三条防线,却也是其战术目的之一。
随着步再荣占领了清军的两条防线,现在清军还能控制的区域,就只剩下一条长2公里,宽约25公里的防线了。
在这么一处狭小的区域,集中了这么多的人数,这不是送死嘛。
既然清军要送死,孙再荣自然也不会就这么放过,怎么也要给清军一个面子嘛。
面对如此密集的目标,最好的选择有两个,一个是用大量的火炮覆盖,而另一个侧是集中大量的重n,进行密集的间接打击。
何为重n间接射击,其实就跟火炮的超视距射击是一样的。
将重n的射击角度提高,利用子弹的高角度弹道,从开而降的开始攻击。
虽然这样的射击方式,是一种极其浪费子弹的方式,但在缺乏火炮的时候,还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而且这种方式,相对于无法及时追击目标射击的火炮,这种间接射击,安全可能追着敌人的脑袋。
协同连也是装备了重n,而且还是一种独立的重n排,编有三挺改进行的大口径重n。
之前因为协同连实验突击队战术,与清军来了人脸怼脸,重n为了不误伤战友,所以一直没有开火。
现在清军集中在一起,而且还与黄埔脱离了接触,重n,请开始表演。
“咚咚咚!”因为距离着两公里,重n射击的声音,并不是非常的明显,但那些偿过重n的清军,却是整个人都惊出了一身冷汗。
受惊的清军,连忙将自己的身体放低,因为他们见识过,只要被命中一发重机nn,那么他们将死无全尸。
至于说躲在掩体的后面,重n扫射时的强大的火力,可是能将掩体给扫成破片。
到那个时候,掩体不仅仅起不到保护他们的功能,甚至还起了杀伤他们的帮凶。
如果说重n的正面扫射,的确是宁产的结果,但现在重n的射击方式,已经不再是正面扫射,可是从开而降。
当在这样的情况下,当你趴下的时候,你的受弹面积相反还会提高。
那么那些自做聪明,将自己的身体尽可能贴在地上的清兵,还是没有死。
为什么没有死,其实是运气而已,重n的间接射击,其实就是一种靠运气的方式。
这种运气,不仅仅是被攻击的人须要,就连掌握n的人也须要。
间接射击的打法,完全是一波的子弹打出去,然后能不能打到目标,那就只能看哪一边的运气更好一些。
不过一般来说,还是操作重n的人运气会好一些,毕竟他只要花费子弹,而被射击的人,侧是要花上自己的命去赌运气。
而现在的战场的运气看来,偏将的运气似乎是最好的,因为从天而降的子弹,已经将他身边趴下的清兵,给打起随风起舞,而他却毫发无损。
这脸得有多好呀,才能在这样的风雨之中,才能保证自己毫毛无损。
就连负责调整参数的孙再荣,看到偏将在子弹雨中,居然毫发无损,都感觉他的脸比自己要大。
如果把自己放在那样的环境之中,先不说自己能不能完好无损,就是如此淡定,都不一定能保持了。
从偏将这不慌不乱的情况来看,除了说明偏将的运气如此之好后,还能看得出偏将的能力,已经不是视死如归这么简单了。
“火炮两轮,参数修正!”见打不着偏将,孙再荣也不再坚持。
既然打不死你,那么将你的士兵消灭了,就算你有再高的指挥艺术,也会限入无兵可用的境地。
孙再荣打的就是这样的想法,既然突击战术,已经在第二道防线的时候,就已经验证了其可行性。
那么接下来就要完成拿下紫金山的任务,而要完成拿下紫金山的任务,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消灭清军的兵力,至于劝降
“让炮弹先打一波,再看看他们投不投降!”看着清军的第三条防线,在两轮高爆弹的肆意下,腾起一团团的火焰,孙再荣突然觉得,那个偏将或许可以俘虏来试试。
这不是孙再荣异想天开,而是真的欣赏他的才能,居然能跟自己打个平手,至少能力还是有的。
如果将那个偏将招到手里,两人再合练一下,或许可以用一个连的兵力,干死两个营的快反吧。
“各小队准备,清兵已经退守第二防线,你们最后的任务,就是将这里的清军,全部拿下!”经过10分钟的火炮与n打击。清军的整体受到了极大的损失。
虽然现在还无法确认具体的损伤,但仅有少数掩体的清军,能在这种强大的火力面前,还能逃出生天
孙再荣表示自己还是不要再打仗了,以后直接往战场上填尸体就好了,反正火炮几乎等于无用嘛。
孙再荣的判断很准确,清军的确是受到了重创,而且还是非常大的重创。
而这种重创,却不是强大的火炮造成了,而是一开始追着偏将打的重n造成的。
虽然偏将在重n的火力之下,并没有受到多大的损伤,但他用于传令的士兵,却是十不存一。
偏将在前两条防线,之所以可以跟孙再荣打个平手,虽然最后在装备的劣势下,被孙再荣占领了阵地。
但就整个战争的过程来说,创造于武器的差距,清军的部队调派,几乎与孙再荣保持着一致。
至于在一些时间,还利用孙再荣反应不及时,打停了黄埔的冲击。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偏将手中有大量的传令兵,可以将他的命令,快速传递到下层部队的手中。
现在自己的手中的传令兵,被孙再荣的一顿重n打完,接下来就算是自己看清了战场,也无法让命令传达下去。
如果仅仅靠下层指挥官自己的能力,偏将绝对相信,自己现在的阵地,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吃得一点都不剩下。可是现在还有什么办法?
偏将没有办法,至少现在他拿不出一点办法,传令兵可不是随便就是抓一个就行。
好吧,就算是偏将开始抓人,但孙再荣不会给他这样的机会。
在火力准备过后,重新完成了补给与休息的突击队,再一次利用sn的掩护,将自己的战线,与炸蒙的清军搅在了一起。
这一次一交手,突击队的士兵,就感觉清兵变弱了。
在之前的战斗中,清军可是拼死与突击队干在一起,哪怕是死,也要拉一个人。
至于能不能拉到突击队的人头,那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突击队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为了保证安全,不留活口。
突击队的士兵,对于这条不成文的规定,在明面上表示着自己的不同意。
但在真正的战场上时,他们却是不约面同的,表示了对这条不成文规定的默契。
每次看到有清兵倒地,突击队的士兵,都会再次送上一两发子弹,以保证倒下的清军,不会在之后诈尸。
而这一次的进攻,清兵却不像是之前那么拼命了,在接触不久后,清兵不但不拼死作战,而且还有不少的人,主动投降。
对于这样的情况,突击队的士兵表示自己好像没有看到,不过出于某种考虑,他们又不得不重视这个降兵。
不过执行作战任务的他们,现在并不适合接受俘虏,所以他们拿出一小断绳子,将两个大拇指绑在一起。
至于送回去,别想了,前面还有足够多的战功,不能浪费。
接下来的战斗,进行得都很顺利,突击队就像是热刀切黄油,完全没有受到任何的阻碍,就拿下了清军最后的阵地。
不过也有一点,没有让孙再荣满意,那就是他看重的那个偏将,居然没有抓到。
在审问了所有的俘虏之后,孙再荣才知道,在突击队才开始进攻不久,偏将就带着自己的亲信,将南京城撤了。
这也是为什么,突击队在进攻第三条防线的时候,会有清兵开始投降。
孙再荣仿佛心里有一口气,就这么堵在了心口,想要出来却出不来,想要压下去也压不下去。
这完全是被那偏将给气的,好好的一场战斗,居然你先跑了,让我最后赢得没有荣誉的感觉。
如果偏将知道自己将孙再荣给气到了,说不定现在的脸色会好看很多,他放弃紫金山的防线,其实也是无可奈何。
当他的传令兵,被孙再荣的重n,给打得十不存一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是挡不住孙再荣的突击了。
这不是他他没有自信,而是战场上你的命令无法下达,那么接下来你要面临的,将会是全面的溃散。
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等到部队溃散的时候,自己才开始跑路,万一被突击队给粘上了,那么自己还能跑多远。
之前被那么多把重狙盯着,如果不是他一向对危险很敏感,说不定现在已经变成了尸体。
现在能跑出来,已经是非常的幸运了,如果再守一次紫金山,还是不要想了,还不如想想如此守南京。
作者澹台洛舒说:喜欢的请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