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黄埔所建立的无线电台络,汉特也是有所了解,如果不是自己的身份,他可能还不知道,黄埔建立的无线电线,已经开始遍布整个亚洲。
虽然在很多地方,还只是一个信号中转站,但从南到北,黄埔的信息传输,已经不存在战略上的时间延迟。
现在看到黄埔号带着四艘海帆级,开始向着北航行,肯定是日本舰队已经出来。
毕竟原来黄埔号的向南航行,都是一个说不通的情况,也只有让舰队远行,造成无法及时返回的假象,这样才有可能诱出日本的舰队。
作为一个正常的舰队指挥官,在自己的舰队还没有被敌人抓住的时候,最好的选择,就是利用某些手段,牵制着别人的舰队动向。
以日本目前的情况,最好的方式,就是攻击黄埔所控制的某一个地方,然后将隐藏在大洋里的黄埔号给引出来。
不是那么一句话嘛,最可怕的,不是已经挥出的刀,可是躲在身后的敌人。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长弓号与泰山号,为什么没有跟着黄埔号一起,而是继续向南而去呢?”
吃完宵夜的汉特,又一次跑到甲板上,看着身后没有跟上来,发着继续向南航行信号的长弓号与泰山号。
如果说是黄埔号的南行,是真的为了引诱日本的两艘铁甲舰,那么为什么长弓号与泰山号,并没有随着黄埔号一起行动。
日本可是有着两艘铁甲舰,哪怕是黄埔号的单侧火力投送能力,可以压过这两艘铁甲舰,而且也有与复数目标交战的能力。
但一打二的天生劣势,在开战之后,黄埔号有能力留下两艘铁甲舰吗?
黄埔号能留下日本的扶桑号与天城号铁甲舰吗?
李功耀表示这都只是小事情,因为从张睿到海军的低层水手,对于定镇两舰的翻版,这两艘日本的铁甲舰,都有着巨大的信心。
自从上一次国联军侵华之战中,黄埔号的中距离炮击存在着问题,回来之后,黄埔号就进行了一些改进。
虽然改进的力度不怎么大,也就是将主炮的仰角再一次增加,达到了25度。
这样的做的结果,虽然没有决有解决中距离炮击精度的问题,但火炮的可控攻击距离,却是有了明显的增加。
这也是为什么沈一平不再是黄埔号的舰队,而李功耀侧是成为了舰长。
这样的安排,除了让现在的几名舰长,可以适应不同型号的军舰外,还因为这一次的对日作战,其实是黄埔的一次海上合成作战演练。
细数黄埔成立以来,海战的确是打得不少,但如果说要有技术含量的海战,那只能说一句抱歉,黄埔一次都没有打过。
沈一平的第一次海战,就是带着四艘500吨炮舰,怼了琉球的日本西南舰队,也叫第一舰队。
但一向大意的日本人,根本就没有意料到黄埔会进攻,所以还在停泊状态,就被全灭了。
再到后面的滨松海战,因为舰队指挥系统的原因,虽然排出了战列线,但也只是各自为战。
再之后的马尼拉之战,因为沈一平的大意,四艘轻巡直接无视了海岸炮台,结果造成几艘军舰都有不同的损伤。
而后的香港海战,虽然利用航速的优势,最后强行拉英国的中国舰队进入决定,但英国的军舰在第一轮就被灭了个9成9。
最后出只能说是当时的战术非常好,让英国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优势,但要说到技术这一方面,只能说一句英国海军打得很惨。再再后面与法国的南海海战,虽然巴雅号对坑长弓号,四艘海帆级对抗四艘巡洋舰。
李功耀带领的四艘海帆级,打了一次近乎完美的全灭战,但那一战海帆号也受损严重。
虽然后来很快就修复了,而且还改进了装甲,但就真的而言,那一次也是各打各的。
然后是对抗国联军的时候,虽然那一仗,也击沉了法国的两艘铁甲舰,但其根本的目的是以消灭登陆部队为主。
所以最后的海战,也不过是在预定的地点,双方暴发了一起你一炮我一炮的站柱输出。
以上的所有海战,几乎都只是为了到达战术目的,跟战略占有不上边。
而这一次的对日作战却是完全不一样,从最开始宣布开战,再到现在的战舰出航,黄埔总参的目标,根本就不是日本海军。
而是利用这一次的对日作战,将自己的的势力之手,伸到英国所控制的南太平洋。
为什么要这么做,还不是因为张睿说了一句,整个澳大利亚就是一个资源产地,那里的资源,可是说是nnn的n多倍。
而且开采非常的容易,只要是个人,就可以练出生铁。
被三支舰队到了陆思风,现在对于钢铁的追求,已经近乎偏执的状态。
有这么一个优质的铁矿产地,怎么能不好好的抓在手里。
说现在的澳大利亚,还被英国人控制在手里,但现在的澳大利亚,也几乎有了想要独立念头。
不过还好的是,现在这些念头还不算太强,如果自己再强来一波或许还真的可以再次殖民。
至于英国嘛,如果澳大利亚想自立,英国还真的没有太多的办法。
想想当初的美国,那时候要自立的时候,法国人直接在海上怼了英国,导致英国无法支援陆上的战争。
如果现在澳大利亚想要独立,英国如果再像对付美国一样,那么法国说不定还会再怼一波。
别以为法国被黄埔灭了三艘铁甲舰,但法国在欧洲的海军实力,怎么也能排到第二。
再说了,如果真心想找英国的麻烦,根本就用不上铁甲舰,仅仅是法国现的海外的巡洋舰,就可以找英国的海上麻烦。
而黄埔在这方面,却没有那么的顾忌,本来就是征服者的姿态,既然你不服,那我就打到你服气。
至于法国会不会像帮美国那样,帮着黄埔怼英国,这还有待商榷。
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黄埔要对澳大利亚动手,法国绝对不会帮英国。
不过嘛,现在对澳大利亚动手,还为时尚早。现在派出长弓号与泰山号,完全只是为了打前站而已。
现在黄埔能控制的面积,根本就达不到澳大利亚那么远,仅仅是现在控制着苏比克与夏威夷,就已经让海军有些承受不住了。
之所以现在就对日本动手,其中除了利用现在这个好时机,建立自己的防御圈外,海军压力太大,原因之一。
如果日本海军再加强实力,那么黄埔就要拿出相应的军舰,才能与之对抗。
如此一来,黄埔的海军,就会被日本海军n在内线,想要跳出外线决战,那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海洋是一个奇特的地域,虽然有着无数条路,可以有着无数种可能性。
但限于现在的船支续航力,所以能选择的海上道路,真心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多。
哪怕是到了后世,已经完成了全面核化的美国航母编队,也会受限于常规舰吧的续航力,只能走一些相对固定的线路。
当然了,那种带着补给船,满世界晃荡的编队,简直就是流氓中的流氓。
回到正题,因为海上的这些n,黄埔想要建立一个外线决战区,那么南太平洋的海岛,就是必须控制的地方。这不是之一,而是必须中的必须。
而要控制南太洋的海岛,那么澳大利亚就是一个永远都跳不开的坑,从美国到珊瑚海的距离,与从黄埔到珊瑚海的距离,其实是一样远的。
如果这一片海域,被英国所控制,那么黄埔与美国一但发生了战事,这些地方,直接会成为美国进攻黄埔的跳板。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美国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好了,两太洋的庇护,再加上周边又没有什么强大的国家。
而且周边除了一个古巴外,就没有其他可以进攻的跳板,美国是真的可以借着天险,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面。
反观华夏这边,不管是与s接壤的北面,还是被英国死盯着西藏,再或者犹如一把刀插在胸前的吕宋,这些地方都可以当作进攻的跳板。
想想美国在二战时,打日本的路线,就可以明显的看得出,这条路线相比于打日本来说,打华夏似乎还更加轻松一些。
如果这些路线,真的被美国所掌握,那么黄埔以后的日子,怕是并没有那么好过了吧。
也只是趁着现在,不管是英国,还是美国,都没有把目光在过于集中在太平洋,自己才有机会,趁着现在将水给搅浑了。
如此一来,才有机会控制着自己的生命线,不会刀顶住了胸口。
那么现在的长弓号与泰山号要去哪里呢?
汉特当然不知道这两艘军舰,为什么要带着四艘轻巡舰,脱离黄埔号的编队,继续向着南方而去。
而坐在泰山号舰长位置的沈一平,心里却是十分的不平静,因为这一次的任务,就是为了证明自己存在过。
说得更明白一些,就是要证明华夏民族曾经到达那一片的地方,曾经在发地里留下过印记。
如果说这个任务,有些像是说谎的话,那么第二个任务根本就是一个谎言。
因为在苏比克,对第二份任务解封的时候,沈一平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为什么沈一平会有如此的想法,因为第二份任务里面,写得非常的清楚,那就是在南太平洋的某个地方,长弓号会受到澳大利亚海军的袭击。
问题是澳大利亚有海军吗?
还是还是英联邦的殖民地,就连军队都不是他的,那澳大利亚哪里来的海军。
说真的,澳大利亚海军的前身,澳大利亚殖民地分舰队,也要等到1909年才会组建。
所以现在的澳大利亚肯定是没有海军这个编制的,但是这并代表着澳大利亚没有军舰。
澳大利亚作为英国的殖民地,肯定是有常驻的英舰,只是这个规模,却是小得可怜。
小得哪一种程度,小到连一艘铁甲舰都没有,只有几艘木质巡洋舰。
按道理来说,就算是现在的西班牙吕宋分舰队,都可以压着澳大利亚的舰队打。
所以说,现的澳大利亚的海军,只能说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真的弱得可怜。
那么这弱的军舰,为什么还在派出长弓号与泰山号,或许海帆级过去,就可以完全挑事的任务。
这就得说说现在世界上的战略性武器铁甲舰了,作为一种战略性的武器,不管是出现在哪里,都代表着一种态度。
至于巡洋舰一级的军舰,只能说明你到这里来玩玩而已。
为了让澳大利亚有压力,最好的方式,还是直接派出铁甲舰,而且为了使这种压力更强一些,张睿直接派出了两艘铁甲舰的编队。
这两艘铁甲舰呀,而且还是比肩欧洲一等铁甲舰的军舰,这对澳大利亚来说,绝对不会是个简单的路过。
至于要怎么找麻烦,计划并没有明说,但沈一平心里却是已经有了备案。
不是还带着四艘轻巡洋舰嘛,大不了遇到澳大利亚军舰的时候,直接撞上去嘛。如果能打上几炮,或许还会有更加好的借口。
至于会不会打上几炮,沈一平相信英国海军的口号,见敌即战。
以现在黄埔与英国的关系,绝对说不上友好,甚至nn斗状态都还没有结束。
上一次的国侵华事件,黄埔与英国所签署的停战协议,谁都没有放在心上。
英国与黄埔之间的战争,那还是有得打的,所以现在英国与黄埔的关系,还是处于未公开的战争状态。
既然是战争状态,那么英国的所有军舰,所接到的命令,自然也是按照英国人的习惯,见敌即战。
为什么英国人会有如此的想法,这还是跟英国人已经称霸了世界有着,只要看你不爽,那就是直接开打。
至于你跟我讲道理,你觉得战争这种事情,还须要讲道理吗?
不仅仅英国人不会讲道理,从后世来的张睿更加不会讲道理,只有摆在眼前的利益,才是唯一的道理。
作者澹台洛舒说:喜欢的请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