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584 这个年不好过(1 / 1)澹台洛舒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皇上,最近叛党的活动已经减少了很多,我们已经控制了大部分的地区!”李鸿章已经不用再跪着了,因为现在能够掌握军事大权的,估计也就是李鸿章这个人了。随着地位的提升,除了表面的跪拜礼外,光绪跟慈禧还真不敢要求李鸿章太多。

现在唯一能保护京城的,也就是李鸿章名下的北洋新军,而海军的两艘铁甲舰,虽然实际的战斗力并不怎么样,但至少也是在亚洲创除了黄埔之外,唯一能拿得出手的舰队。而能保持满清海岸线的重任,自然也交到了才成军没有多久的北洋海军,虽然并没有多大效果。

而这些就是满清唯一能依靠的部队,至于那些才成立没有多久,从法国请回来教官训练的新旗,似乎使用并不是很多嘛。而那些各自成军的各省总督,能不n就已经是最大的庆幸了,想要依靠他们,还是想想罢了,甚至李鸿章都有些不能相信。

“嗯!”坐在垂帘后面的慈禧,听到如此的结果,只能鼻子的哼音,表示自己已经知道了。但对于这样的结果,她一点都不满意,叛军都闹了近半年的时间,居然还只是控制了大半部分区,那没有控制的地区,是不是已经失守了?

“李大人,请问还有多久,才能完全的剿灭叛军!”光绪虽然还但因为战乱不断,再加上慈安在一边牵制慈禧,所以光绪已经成长了不少。现在的满清的大部分权力,虽然还是掌握到慈禧的手里,但已经有一小部份,回到了光绪的手上。

“回皇上,准确的时间,还要前线回报,不过按现在的情形来看,大约还有三个月的时间。”李鸿章在说谎,因为叛军的势力比满清更强,背后有着黄埔的支持。换一个说法,其实这些在满清势力内的叛军,其实就是黄埔的特别支队,根本就没有剿灭的可能性。

“三个月的时间!”光绪一听到这个时间,心里都非常的激动。因为黄埔占领江南地区,也仅仅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现在有着满清要剿灭同伙叛军,居然也要花费三个月的时间。是不是三个月之后,叛军就不用再剿灭了,那个时候朝廷可能都不存在了。

“回皇上,现在天气转冷,各处军需告急,对于叛军的围剿,也只能保持包围的状态。”李鸿章小心的解释着。这个原因是真的,失去了江南的税赋重地,满清已经失去了经济的基础,现在这些开赴前线的部队,其实很多部队都没有饷银可发。

如果说仅仅是饷银的话,欠着一些时间,那倒是关系不大,反正在战场上也没有地方可以花销。可是没有军需,部队别说是作战了,就连吃饭都会有问题。好吧,其实这还不是现在最大的问题,而是随着北方物资的南运,现在的北方粮食很是紧缺。

“皇上,目前各部队都出现粮食紧缺的情况,是不是”李鸿章的意思很隐晦,但光绪却是听得非常的明白。目前除了皇家有粮之外,那就只剩下各地的豪绅了,可是这些豪绅可以动吗?怎么可能,这些可是满清的基础,如果真动了这些人,那么朝廷怎么交代。

如果说是在大清早期的时候,想要夺了某些有钱人的家产,只要随便安上的罪名,那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可是大清过去了两百多年,你再动动这些人看看,他们已经将势力伸进了朝廷,哪一家不是在朝廷里面有人。如果说一些只有有钱人,那关系还不大,但问题是你动的那个人,你根本不知道他的身后是谁。如果真的动到了不能动的人,那么李鸿章说不定都坐不安稳,更别说势弱的朝廷了。

“皇上,这些事情,交给李大人去办就好了,这都快到年节的,是不是也应该表现一个朝廷的实力呢!”慈禧打断了李鸿章的话,因为她知道李鸿章要干什么。既然那些土豪不能动,那么能动的资源,那就只能是现在还有余粮的皇家。可是皇家是皇家的,打仗是下面的人事情,就算是死光了,也不应该动用皇家的余粮,那么多的满清铁帽子,还指望着这些粮食过活呢。

“太后,战事”李鸿章还想努力一下,虽然拿出了余粮,也不一定能平定叛乱,但至少将士们可以吃饱饭。

“李大人,此事就到这里吧,现在将近年关,还是先想想年关的事情。”慈安也在一边说着,相比于慈禧,她更不懂如果打仗,也不知道打仗要花多少钱,但她知道在年关的时候,最好还是好好的过一过。哪怕现在朝廷是各处都有漏洞,但面子工程还是要做的。

“回太后,今年的赐宴,除了各界的名绅外,翰林院还接到不少外国友宾的请求,目前已有英吉利,美利坚,s,法兰西等12国。”负责外交事务这一块的翁同龢,对于年终赐宴的情况,自然是心里有数。虽然今天来的外面人比前些年要多,但翁同龢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这些来的人,都视满清为一块肥肉。这一次来参加赐宴,一个个都不会安什么好心,就是不他们要黑心到什么程度。

“即然如此,那就办得热闹一些,这赐宴的事情,就交给翁大人了!”慈禧对于这样的答案,心里还是很高兴的,这一次来的国家,明显比这前多了。虽然里面也有些不良之心,但不管怎么来说,这也能彰显大清的实力。如若不然,这些平时看不看自己一眼的国家,为什么会要求来赐宴呢,虽然是有求自己,但明面上的面子问题,算是保住了。

“有本即奏,无本退朝!”太监尖细的声音在大殿里响了起来,然后光绪,太后等人,就直接离开了。至于还想要说话的李鸿章,却只能保持着将要说话的动作,几乎以最尴尬的姿势站在那里。几秒之后,原本站班的大臣纷纷离开之时,翁同龢走到了李鸿章的身边。

“李大人,虽然我不赞同你的想法,你也不认同我,但现在年节这么重要的时刻,还请李大人以大局为主。”翁同龢在李鸿章的耳边轻声说着。“如果真要清剿叛军,还请等到年节过后,虽然你还能待到那一天的话。呵呵”说完这句话,翁同龢带着奇怪笑声离开了。

“坚子!”李鸿章实在是太生气了,朝廷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重要时刻,礼部的那些人居然还要想着年节的事情,看来这个年是不好过了。如果朝廷一直是这样的状态,李鸿章怀疑自己是否能撑得下去,现在他已经很累的,比历史上更加的累。

历史上的现在,虽然满清的实力开始消退,但没有国联军,也没有日本人的挑衅,更没有黄埔的出现。所以那个时候的满清,至少明面上还是非常的光鲜,那时候的鸿章,要对面的敌人,也仅仅是朝廷上的那些口水客。哪像现在四处受敌,外面还有黄埔在蹲着。

“唉!”在走出太和展时,李鸿章看着外面有些阴沉的天,无奈的吧了一口气。大清现在如此的模样,自己这个糊裱匠,真的能做好自己的事情吗?外有欧洲列强在大清的身上吸血,内有黄埔在东南蹲着,随时有可能打过长江,这样的危险时刻,居然还想着过年。

“李大人,虽然我也很赞同你的说法,但还是年节比较重要!”左宗堂在经过李鸿章身边的时候,也如此的说着。“你知道我去过江南,也了解过他们的一些情况,在年节的时候,他们一般很注重,所以你放心,至少在过年之前,他们是不会进攻的。”

“嗯?”李鸿章听出了左宗堂话里面的话,既然年前不会进攻,那是不是说年后就会进攻了?李鸿章惊讶的看向左宗堂,他可是知道的,两万从新疆死战回来的老兵,左宗堂可是一口气就送给了黄埔。李鸿章心里比谁都明白,这些经过了死战的老兵,只要有足够精良的装备,那么这两万老兵,马上就可以成为精锐,成为一支至少不弱于快反师的精锐。

既然送了这么大一个礼物,那么左宗堂在黄埔那边的地位,肯定不会太低。之所以现在没有敢在光绪的面前说这事情,那是因为特勤队的人,对每个知都朝廷了走访。至于走访的方式与结果,看看现在朝班里消失的几位,还在左宗堂那超然的位置,就知道结果了。

“我可什么都没有说,今年北方缺粮,我家的年节也不好过呀!”左宗堂随意的一笑,自己应该提醒的都已经说了,如果李鸿章真的明白了,那么就跟自己没有多少关系。至于李鸿章知道了黄埔的进攻时间节点,会不会做出什么应对方案,左宗堂只想说一句。要是以现在大清的实力,对抗已经无视欧洲列强的黄埔,那真是是在痴人说梦,还不如洗洗睡了吧。

之所以将这个消息告诉李鸿章,其实左宗堂是不想再死人了,这些上过战场的老兵,只要换上精良的装备,那就是一支新的精锐装备。在去过一次日本之后,左宗堂终于明白了,天下已经不再是大清的天下了。黄埔之所以还没有动手,不是没有实力,也不是没有准备好,而是黄埔的眼光,已经放眼在整个世界。黄埔担心的是,如果一但对满清动手,那么欧洲列强会是怎样的反应,这才是黄埔担心的事情。

望着左宗堂离开的背景,李鸿章心里也思考着,因为左宗堂的做法,其实他自己也在做。现在的北洋,虽然看似乎被满清给控制着,但里面的一半的人,都是黄埔安排的人员。黄埔利用满清的资源,在不断的培养自己的海军人员,而且已经换了好几波。

“今天怎么过的呀!”与李鸿章思考着国家大事不同,身为黄埔治下的小民,张长工却是在担心着这个年怎么过。为什么他会担心呢,还不是因为上半年的战争,导致整个江南都是一片战火。虽然来得快结束得也快,但对于平民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至少粮食这方面。

“长工,别担心,上面不是说了吗?今天的地租全免,而且没有地的人,今年都发五斤米,五两肉,一起过个好年。”一起挖着地,按黄埔n要求,在地里补种农作物的李二狗,用边的挥着锄头,将已经有些板结的土挖松。将这一片土按好之后,将会在这片土地上,补种上一些粮食。虽然已经过了最好的种植时间,最能种点什么就是什么,总好过空在这里浪费要强得多。

“哼,这样的话我们听过多少次了,哪一次能当真,想当初短毛的时候,还不是说什么太下土地平分,结果呢!”张长工一想起十几年前的事情,他心里就是一片的窝火。如果不是他带着家人逃得快,估计不是被满清打了壮丁,就是被短毛拉去当了炮灰。

“我跟你说,这一次可不一样,你看我们手里的锄头,我们可没有花一分钱,只要将这两块地收拾好了,这锄头就归我们了。听说这锄头呀,可是造铁甲舰的铁料做的,那可是一等一的好铁料,挖个几十年都没有问题的。”李二狗扬了扬手里的锄头,示意自己说的可是真的,因为这锄头真的很好用,而且还是上面免费发的。

“呵呵!”张长工有气无力的笑着,他手里同样有一把锄头。当初农会来发锄头的时候,他根本就不想要,怕被人给套路了。但农会的人直接将锄头塞到了他手里,随行的还有几个拿枪的,看他们的模样,大有一幅你不拿,我就收拾你的样子。

所以张长工也只能拿着锄头回了家,虽然现在他还在使用着,但他心里还是非常的担心。万一某一天,现在的官府,要来跟自己收锄头的锐呢?很明显一把锄头的价值,绝对比自己的身家还要高,更别说这种用铁甲舰的铁料生产的绝好锄头。

作者澹台洛舒说:喜欢的请收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