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91章:给杨集铺路(1 / 1)碧海思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河北幽州、冀州义仓桉,其实早有定断;幽州大桉是杨广为了保下杨集,第一时间就用囫囵吞枣的方式将之了结,而代价拿下杨集两个职务、文武散官各降一级。

冀州的情况更加复杂,于是杨广和博陵崔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渤海高氏进行了妥协,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河北二州向来是世家的冀州、不是朝廷的河北。

河北二州和中枢游离不定、若即若离的关系,其实早在世家兴盛的汉朝就埋下伏笔。河北二州有着冠绝天下的经济优势、有着众多当官的文人资源,光是河北就占了五姓七宗的的四个。到了开皇中期以及其以前的时间段,河北大地基本上是被当地大族、迁徙至此的六镇豪强后裔控制。两者文武一结合,便有了左右天下的军事、政治、人才、经济力量,一旦天下有变,就会拥立反王建立一个或者几个政权,使其与正统王朝抗衡。

而大隋王朝,其实是得益于周齐对峙、尉迟迥叛乱、杨谅造反,这才能够把中枢力量一步步伸进河北二州。可是尽管如此,当地的官场和地方仍旧由山东士族各大世家把持,使凉州新政在此受挫,迟迟打不开局面。

杨广向世家们妥协的代价,就是不清算盗卖官粮的世家嫡系子弟、不用舆论败坏世家的名望,但是这些有“桉底”的官员,却也要调去他乡。而河北世家需要做的,那就是老老实实的接受朝廷的用人制度——即是世家子弟不能在本郡任职、五族血亲不能同郡为官、任满一届若不升不降则平调。

说到底,杨广就是借势打破/河北世家对河北大地掌控,最终目的是使其成为朝廷的河北、使中原王朝的核心基本盘得到稳固、使各地得到彼此不可分离的融合。

此事已然有了决断,而妥协内容更见不得光,所以杨广为了朝廷的长治久安、后续政策,此时也不能出尔反尔、不能为杨集“翻桉”。

当然了,杨集实际上一点都不亏。虽然他一度受罚,可失去的、降下去的,现在全部都回来。而且那一杀,更是让他在河北民间获得极好的名声。

另外,还收割了杨广的歉意。而杨广,虽然不能在官面上给他“正名”,暗地里的赏赐却是不断。可他还是觉得自己对不起杨集,所以昨天说的“来自高句丽的船上那些财物……通通给我搬走”,并非是嘴上说说而已,如果杨集开口要,他绝对会一股脑的送过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他巴不得杨集向他开口要钱,若不然,他良心不安。

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了张衡开头的弹劾、化解了“翻桉之危”,宣政殿内举办的朝会终于进入了正题。

议题是吏部尚书牛弘前几天提出来的,牛弘生活俭朴、事君尽礼、遇下仁厚、恪尽职守;虽讷于言,却敏于行。

牛弘特别喜欢读书、特别喜欢研究史书古籍,他有感于自己年事已高,无法胜任繁重的职司,多次向杨广辞去吏部尚书之职,希望杨广让他秘书省任职,研究浩瀚如海的藏书。好让他把残生献给自己的爱好和梦想。

但是杨广特别看重他良好的品德、识人之才,始终让他当吏部尚书、始终不答应他的请辞,死活都不放人。

无奈而妥协的牛弘便提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即是把选官之权交给左右侍郎,自己负责把关。杨广也觉得此举既看出吏部侍郎的品质、能力,也能让牛弘为朝廷培养人才,同时也满足了牛弘之喜好,于是便应他所求。决定重新擢选吏部左右侍郎。

如今的吏部左侍郎由宰相李子权兼任、右侍郎是许善心,这两人都是山东士族,且担任了很久,若是按照任满则迁的规矩来办事,他们早就应当下台了。然而中枢要职毕竟和地方官府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可尚书牛弘已然老迈,而左右侍郎皆为山东士族,他们的存在无论是从权力分配来说,还是从选拔人才的公正性上说,都不合理了。于是杨广打着任满则迁的规矩、旗号来办事,重新选拔左右侍郎。

最终的候选名单,除了现任左侍郎李子权、右侍郎是许善心以外,还有扬州牧杨智积、尚书右丞李纲、太常寺卿裴蕴、太府寺卿元寿、兼任礼部侍郎的左武卫将军崔弘升、工部侍郎何稠、检校民部侍郎杨恭仁、太常少卿韦霁、吏部考功司郎中高孝基、礼部主客司郎中柴慎、河南府尹卢楚、京兆府长史李长雅、北方水师都督周法尚、武威太守樊子盖……另外还有颜之推之子、内史省内史舍人颜愍楚。

颜愍楚这个人在史上相当倒霉,他被杨集家的朱大厨烤来吃,结果还被朱大厨嫌弃的腐儒臭,改而吃了他的烤妾,却又嫌有骚味。

林林总总加起来,足有四十人。而这四十人都有鲜明的特点:一是文武双全、兼通军政、才德俱佳;二是在中枢任职、或者是在中中任过职,熟悉朝堂“业务”;三是出自各方势力、各大门阀。

此时的杨广看着汇总而来的名录,在下方群臣屏住呼吸、期待已极的百官心情中,他终于抬起头来,然而目光却落在杨集脸上,忽然问着:“卫王可有良言?”

此言一出,大殿一片哗然。

很多人的目光都看向了杨集,他们对于圣人这种无限的宠信,心底生出浓重的嫉妒之念。

这时,御史台司隶台大夫薛道衡终于忍不住了,他出列道:“圣人,廷推要职,自有章法规矩,岂容地方官、武将置喙?”

薛道衡倒不是无理取闹、针对杨集,他其实也知道杨集有这权力,而且权力还很大,可是他认为杨集始终混在地方、混在军队,根本就不了解这些候选官员的事迹、品行。

但是薛道衡这个人空有肚才而没有口才,说话也不会婉转,现在没有把这个因由说出来,而是如此这般的一味“排斥”,这就显得很难听、很不中听了。

杨广冷冷的向他说道:“卫王身为议事堂宰相、尚书令,虽对朝堂不太了解,但也可以拾遗补缺、建言建策。朕如今广开言路、问计于尚书令,薛卿以为有何不可?有何不当?”

“老臣非是此意,更没有置疑圣人、卫王之意。只是认为卫王对这些候补官员不了解,不宜建言。”薛道衡说道。

杨集也比较了解薛道衡,这个老家伙以前就是吏部侍郎,只不过他文采出众、却没有实干之力,老家伙刚正不阿、不知变通的品性,往往被人利用而不自知,这也是他失去吏部侍郎、沦为一个“喷子”的主要原因。

只要薛道衡没有恶意针对自己,杨集都懒得与其计较,他向杨广拱手一礼,说道:“圣人,吏部掌管天下官员选授、封勋和考核、颁布政令、举荐官员等要事,因其职责重大、权力重大,被誉为六部之首。臣以为辅左圣人协理政务、任用贤能,故而选拔吏部左右侍郎之时,首重公平公正之品质、识人之目光。其次是有机敏干练之能,以免遭人计算,还傻乎乎的、乐呵呵的帮其举荐。”

停顿了一下,杨集又举例说明:“譬如薛司隶,他文采出众、品行让人无从挑剔,然而太过刚直,容易为人利用而不知,这样的人,就不适合当吏部尚书、侍郎。譬如喜欢拉帮结派、结党的人,也不适当入吏部,这种人一旦有了选官之权,定然优先举荐自己的亲朋好友、子弟、门生,甚至还利用手上的权力,与他人进行交易,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随着最后这话一落,殿中众臣面色古怪之极,杨集指名道姓的薛道衡半点没错,也没有恶意针对,便是薛道衡也认可,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人。但是后面这个例子,让人不由自主的想到苏威。

苏威也觉得杨集是在说他,听得脸色铁青,心头暗骂道竖子好胆!

实际上,杨广心中早有定计,顺势道:“左侍郎李子权兢兢业业,清风峻节,为国甄选大量良才、贤才,本应继续坐镇吏部,然制不可违,即日起,不再担任吏部左侍郎职,晋为内史中书侍郎。检校民部侍郎杨恭仁,乃是通达干练之才,迁吏部左侍郎,预知机务。”

“原右侍郎许善心劳苦功高,然任期已满,制不可违,即日改任秘书省少监,监掌经籍图书之事、领着作局职事。空出右侍郎之职,由尚书右丞李纲任,而尚书右丞职,则由武威太守樊子盖接任!”

说到这儿,杨广看了杨集一眼,又道:“武威太守由薛举担任。”

李子权如遭五雷轰顶,脑海之中一片空白,眼中神色为震惊之色寸寸覆盖。

内史省虽有制命决策、发布政令、掌握机密要政之权,但是如果尚书省不认同、门下省如果不通过,内史省所有政令都是一纸空文,而内史侍郎看似很高,可实际权力较之吏部侍郎,却是大有不如。

另外就是山东士族出身的许善心,也变成清闲之职。

而新任的吏部右侍郎李纲虽也是赵郡李氏子弟,可他所在渤海郡蓨县支系,早已自立为族。其本人更是一个十分纯粹的良吏,所以赵郡李氏表面上还占着吏部侍郎之职,但是事实上已经出局、已经退出了尚书省。

至于圣人,他依照“任满则调的”规矩褫夺他和许善心吏部侍郎之职,是没有错!然而现在却一次性褫夺了他俩的职务,任用的李纲又与他们不一样。

那么圣人这番任命、这番调动的背后深意,又是为何?

是针对山东士族?还是赵郡李氏?

作为局中人,李子权关心情切,思维受限。然而身为局外人的高颎、裴矩、萧玚等人却能窥出了皇帝的心思,皇帝这是给杨集铺路、帮助杨集剪除异己,好让杨集入主尚书省之后,能够大刀阔斧的大展手段。

现在再回头来看之前那番所谓的针对突厥的人事大调动,极可能也是如此。

其理,与杨坚帮助杨爽铺路,如出一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