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想做皇帝,可做了皇帝才知道不容易啊!”
南京紫禁城乾清宫内,朱亨嘉发出了哀叹,登基后,大大小小的事务,快累散了他的老腰。
当然,他也只是感叹一下,而已。若真有哪个不开眼的对他说,既然当皇帝这么不容易,不如您让我干吧?等着瞧,非砍了这厮的脑袋不可!权力这东西有魔力,再苦再累,也要拿捏在手里!朕要干一辈子皇帝,干到死!
后世史家一致认为,明光武帝朱亨嘉是个极其勤政,或者说权力欲极强的皇帝。因为,他几乎每本奏折都“批红”。
大明朝的皇帝如果想偷懒,其实很容易。根据祖制,群臣的奏疏送进来时,内阁其实已经拟有处理意见。皇帝只需要从当日的奏疏中,选几本,批一批便可,其余由司礼监按阁票所拟字样照录,或奉旨更改。压根不必每本都批。所以,当皇帝真的不需要这么累!
不成!这哪成?万一司礼监的掌印、秉笔、随堂们和外臣勾结糊弄朕怎么办?不成!抽几本批万万不可!朕要尽量做到每本都批,每天至少批五个时辰。就是把朕累死,也要批!
得,这位光武大帝就是这么勤政,就是这么不相信大臣和太监,就是这么勤勤恳恳地批、批、批!
当然,他也不是真的每本都批,而是让司礼监先给奏疏分门别类,挑选比较重要的批。
皇帝批奏疏,因为用朱笔,所以称“批红”,又称“朱批”。大臣的批示则用蓝笔,称“蓝批”。特殊情况,如国丧等,皇帝也用蓝批。
一道道奏疏成了海!
??
刑部尚书王化澄上疏说:您即位了,需要大赦天下,刑部是不是可以派出官员,到各地监督处理积案,然后,除了那些十恶不赦的,把其他犯人都放了?
嗯,王化澄此议不错,朕刚登基,理应施恩天下,另外各地很多积案,也需要尽快处理。批曰:“览尔所题之疏甚属可嘉,如此方不负朕恩泽四海之意。准!”
??
首辅、内阁大学士关守箴是老臣,胆子大,敢触碰敏感事宜。上疏说:您春秋已高,请早立太子!
立太子可是敏感议题,自古帝王,最防的便是自己的儿子,能晚点立太子便晚点立,最好是永远活着不交权。所以,大臣上疏皇帝是有一定风险的,有可能触到皇帝的逆鳞。
阅完关守箴的疏,朱亨嘉感叹,关卿对朕忠诚啊!敢提这事。又一想,自己匆忙登基,只立了石妃为皇后,其他后宫嫔妃、皇子、皇女皆未封。正好一并封了。批复关守箴曰:“览尔所题之疏,真老臣谋国之言也!”
随即下旨封朱若极为皇太子、朱若登为冀王、朱若峰为豫王,冀和豫目前都在鞑虏手里,封这两地有昭告天下、恢复中原之意;封陈淑妃为贵妃,居春和宫,黄慧嫔为贤妃,居西宫,这二妃皆生了皇子,母以子贵;封王庄妃为淑妃、刘德嫔为庄妃、赵贤嫔为敬妃、李庄嫔为惠妃,分别居于东西六宫中的最前的四处宫殿;又将自己的女儿们由郡主封为公主。
??
次辅孙金鼎上疏请求修《贰臣传》。此前,他曾提过此议,当时南京未克,江山不稳,暂时搁置。现在,正其时也!
汉奸可恨啊!
忻城伯赵之龙本是靖难勋臣赵彝之后,堂堂南京守备勋臣,居然率马步兵二十三万八千三百降清,还令南京百姓“家设香案、黄纸,书大清皇帝万万岁”,又最先主动剃发,协助清军驱赶城中百姓。多铎赐其“金镫银鞍马、貂裘八宝帽”。被编入汉军镶黄旗,封为三等阿思哈尼哈番。哼!伯爵变男爵,还是个三等,亏他乐得出来!
保国公朱国弼、魏国公徐文爵(徐达之后,一说徐久爵)、大学士蔡奕琛、左都御史李沾、浙江巡抚张秉贞等勋臣、大官,哪个不是深受国恩?居然都降了清!
可恶之极!
批复孙金鼎道:“尔之言甚嘉,着尔从礼部、翰林院、国子监选饱学鸿儒编纂《贰臣传》。务使写得真实、骂得痛快,解朕和天下百姓心头之恨!”
其实,同意编《贰臣传》,还和国库钱粮不足有很大关系。户部左侍郎张孝起上疏说,几场大仗一打,国库又快没银子了。所以,朱亨嘉决定查抄这些贰臣家产,以资国用,需要修《贰臣传》造势。
??
查抄贰臣家产的事,朱亨嘉交给了督察院左都御史郭之奇。郭之奇为人刚直不阿,曾经拒绝过郑芝龙请其照顾儿子郑森科考之事。
王朝新立,心须有把好刀整饰吏治。朱亨嘉觉得郭之奇是把好刀,让其负责惩治贪官,清查南直隶田赋。
南直隶士绅抗税是出了名的,郭之奇得罪了不少人,引来弹劾无数。
身为帝王,关键时刻必须得为能办事的官员撑腰,否则很快便没人敢做事了。所以,朱亨嘉多次力挺郭之奇,为其后盾。此次,更是令他负责领三法司会审贰臣治罪,并查抄贰臣家产。
当然,也不是所有降过清的都归为贰臣,那些后来又反正归明的或者降清后末做过太大坏事的,均不做贰臣处置。
正想着郭之奇,郭之奇的奏疏到了。
原来他奉旨清查南直隶田亩,却受到了应天巡抚郭都贤等南直隶地方官员的阻挠。一怒之下,上疏弹劾郭都贤。疏中真情流露,声情并茂,说自己清查田亩,阻力重重,步履维艰。担心办砸了差事,对不起陛下您的信任。
“臣此心惟知有君,则凡事悉秉至公,无人不可以共事,然阻力重重,步履维艰??”,看着郭之奇这字字泣血的奏疏,朱亨嘉十分感动,郭卿是忠臣啊!必须为忠臣撑腰!
批复曰:“尔所上参郭都贤之疏,忠心可嘉,如此方不负朕委任之意。能照此意,秉公执法,一无避忌,放胆为去。保尔永远平安”。
??
刚为郭之奇打完气,好巧不巧的,郭都贤的奏疏也到了,看来同姓还真是冤家!
一瞧,鼻子都气歪了。却是郭都贤弹劾郭之奇,丈量田亩不准确,多算了一些士绅的田亩面积。哼!做实事,哪有不犯错的?但汝阻挠朝廷清理田亩,帮江南士绅逃税,着实可恶!
本想将这郭都贤应天巡抚一职撤了。但这郭都贤资历很老、名气又大,乃是天启二年的进士,而且很有气节,当年清军南下,他躲进深山,义不仕清,在一些士绅和百姓中极有威望。所以,朱亨嘉决定暂时不撤他职,先放一放,观察一段时间。
虽然没撤郭都贤的职,但朱亨嘉决定要好好敲打敲打这老儿,在奏疏上毫不客气地批复道:“清查南直隶田赋,乃国之大事。尔理当遵从。若仍阻挠欺隐,莫想再做这巡抚”。
??
后世有史家研究明光武帝朱亨嘉的“朱批”,觉得他和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一样,都喜欢在批复中使用大白话。由此得出了一个结论:大明雄主少文采。
确实如此,不信您瞧太祖的《御制大诰》(又名《明大诰》),通篇都是大白话。
他老人家在《御制大诰》的开篇中,这么介绍这本书:“这文书各家见了呵,父母、妻子、兄弟、朋友,怎么劝诫,教休做这等恶人,合着天理仁心了行,却不好?有一等官人家,父母、妻子、兄弟一同害人,满家儿并无一个发仁心的。似这等全家儿坏了的,也好些个。这文书里说得明白,一件件开得分晓。若还再如此害军,便是自己犯了又犯一般,难说你不曾见文书,不知道,这文书又不是吏员话,又不是秀才文,怕不省得呵!我这般直直地说着,大的小的都要知道,贤的愚的都要省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