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对父女在万分感谢中离开了怡韵阁,杨沁与元春两人对视了一眼,然后双方都是松了一口气。
本来茶楼的老板死活不愿意收取两人的茶钱,杨沁好说歹说下,茶楼老板才收了下来,然后杨沁两人满意的离开了茶楼。
“走,跟上去,看看她们到底是谁。”
在茶楼角落中的刘仕荣一行人看到两人离开了,然后刘仕荣一声令下,几人便是赶忙跟了上去。
......
“公主,我们要回去吗?”
元春看着正在前面闲庭漫步的杨沁,小声的问道。
“回去干什么,我还没玩够呢。”
“走!我们在北市好好的逛上一逛,日后不知道要多长时间才能再来到洛阳呢。”
听到元春的话,杨沁站定,然后看着元春说道,接着便是拉着元春向着北市中卖胭脂的地方走去。
胭脂自古代以来就是一种十分受女性喜爱的化妆用品,其本身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
......
“郭旭,你去接着跟着他们二人,一旦有什么消息了就来汇报给侯爷。
刘仕荣等人跟随了两人一个时辰后,最后便打算派一个人去继续跟着两人,其他的人便是跟着刘仕荣一起在一旁等待着消息。
“是。”
郭旭站出来表示明白,然后便是继续去跟随杨沁两人去了。
......
“侯爷,两人向...”
郭旭气喘吁吁的跑到刘仕荣的身边汇报的,但是言语中充满惊讶。
“向哪去了,你倒是说啊,怎么娘们唧唧的。”
柳一舟这个壮汉听着郭旭说话,迫不及待的说道。
“是啊,郭旭,你倒是快点说啊。”
刘元进点了点头也是催促道。
“那两人向...向皇城内走去了。”
伴随着几人的催促,郭旭赶忙说道。
“嗯!”
刘仕荣听到郭旭的话,皱了一下眉头,并没有说些什么。
“皇城!”
刘元进几人大惊,皇城内居住的最少都是有爵位的人及其家眷啊,可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两人为何会冒充自家侯爷,而且李道升这个大门阀子弟还不认识呢?
“走,我们跟过去看看不就知道了。”
正当几人疑惑的时候,刘仕荣开口说道。
......
长公主府外
“这...?”
刘仕荣等人一路上跟随着两人来到了这里,几人更是惊讶了起来。
身为曾经的右骁卫的郭旭等人可是见过长公主南阳公主的,绝对不是刚才的人的,这样一来几人又是愈发好奇了起来。
南阳公主56年?,杨氏,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汉族。隋朝时期公主,隋炀帝杨广长女,母为萧皇后。
姿容俱美,言行有节,深得隋炀帝钟爱。开皇十九年,下嫁许国公宇文述之子宇文士及,谨肃有礼,生子宇文禅师。
“元进,你们几人便先回去吧,我便进去拜访一番南阳公主,顺便询问一番刚才两人是谁。”
刘仕荣看了看眼前的豪华府邸,想了想后对身旁的几人道。
“好,那侯爷一切小心。”
刘元进并未多说什么,只是告知刘仕荣小心一些,然后便是带着郭旭等人离开了。
......
此时在长公主府内,南阳公主杨氏正在满脸开心的看着在自己面前说话的少女。
这个少女说得是从长安一路到洛阳的见闻,众人听得津津有味,单是少女甜美的声音就足让人沉醉其中,何况少女讲的内容也是那么生动。
这个少女就是楚文侯刘仕荣今天跟随的假冒自己的其中一位。
杨沁说完自己从长安回洛阳的见闻后,话题一转,向南阳公主道:“姐姐,我和你说一件好笑的事,今天我进在外面和元春一起在怡韵阁喝茶的时候,正好碰到了一位恶霸在闹事,然后我恰好知道楚文侯最近来到了洛阳,于是我假冒楚文侯将他们给吓跑了,然后救了被恶霸欺负的人。”
说完,杨沁格格的笑了起来,还在为自己的机智聪明而感到高兴呢,殊不知正主马上就要来了。
南阳公主惊讶的看着自己的妹妹道,“你呀,就是喜好打抱不平,你这次能蒙混过关,万一你要是出现了什么问题,那怎么办呢。”
“说起楚文侯,他倒也是个奇男子,郎君也是多次提及他,日后有机会了还是希望能见上一面啊。”
南阳公主说完后又是赞叹了一番。
“姐姐说的很对,只不过我应该是没有机会能见到他的真面目了。”
杨沁点了点头表示赞同,然后又是有些无奈的说道,毕竟按照自己这毫无封号的公主的身份,连这次来洛阳还是偷偷的跑来的,怎么可能能见到圣上眼前的红人呢。
“报,公主殿下,府外有一位自称是楚文侯的男子请求一见。”
南阳公主看到自己的妹妹有些伤心,正打算安慰一番的时候,突然侍卫来到正堂通报道。
“嗯!楚文侯!”
听到侍卫的话,南阳公主和杨沁都是猛的一惊。
“快快请他进来。”
南阳公主反应过来,赶忙说道,然后看了看身边的杨沁,嘴角漏出了一抹微笑,不知道想到了什么......
注:在我国,古代制作胭脂的主要原料为红蓝花,又名红花,为我国汉代以来频繁记载和经常使用的药物、染料和美容化妆品原料。
红蓝花原产埃及,约在汉代经中亚传入我国,此花色泽红润鲜美,故匈奴人采之制作颜料,并用作妇人美容品。“胭脂”二字也是红蓝话的匈奴语称呼的译音和演变匈奴人称妇女为“阏氏”,生长有红蓝花的山名为“焉支山”。
魏晋以后,红蓝花被广泛种植。《齐民要术中专列一篇论述红蓝花的栽培技术及胭脂的制造工艺方法。据说这种花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
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种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制成,名为“锦燕支”;另一种是加工而成小而薄的花片,名“金花燕支”。
大约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写成“胭脂”,“脂”字便有了真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