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后,因为皇太极的淫威,众多六神无主的文武百官来到太和殿。
看着好几个月没有出现在世人眼前的崇祯,难免有些恍惚。
内阁杨嗣昌和周延儒,小声交流着:“老周,陛下现在召集我们过来是干什么?”
周延儒摇了摇头,无奈道:“我哪知晓,陛下的心智近妖,我等哪里知晓。”
等众人聚集后,按照惯例,不管是什么要紧事,都要来这么一句。
“吾皇万岁万万岁。”
崇祯毫不在意的摆了摆手。
对于这些虚名,他并不怎么在乎。
想活万岁,只要筹集百万作死值,兑换到能长生不死的丹药就可以了。
哪里需要你们这些人天天喊口号。
刚喊完口号,孙承宗第一个站出队列,悲切道:“臣罪该万死,有负圣命,让蛮夷在京都附近为害一方,臣请罪!”
崇祯看着孙承宗也五六十的人了,这么大把年纪,还要充当救火员的角色,也是不容易。
看着底下一帮人那蠢蠢欲动的神情。
想来是要为孙承宗说情。
崇祯直接站起身来,来到朝堂之下,站在孙承宗的身前。
将其轻轻扶起,露出一种自信的笑容,随意道:“区区蛮夷,弹指之间,即可灰飞烟灭。”
“何必如此在意,再说了,你何罪之有,不过是袁崇焕这小子有自己的主见罢了。”
接着,在一干人等惊愕的眼神中,威严道:“朕决定御驾亲征,将那蛮夷直接打回他们的狗窝去。”
“小小蛮夷,土狗一般竟然也想挑战我大明这条猛虎,自不量力。”
说完后,崇祯直接离去,留下了面面相觑的一众朝臣。
等缓过神来,崇祯已经不见了踪影。
这时,内阁杨嗣昌来到孙承宗身前,问道:“陛下欲亲征,可有兵?”
杨嗣昌本来就对军事颇有了解,自然知晓现在京都内的兵力情况。
单是守城都够呛,更何况主动出击了。
现在,最好的方法就是等待援军的到来,等各部勤王的部队一到。
方才有一线生机。
尤其是前线辽东的部队,关宁铁骑可是一直都是王牌。
现在部队近在眼前,虽然皇太极的部队也因为袁崇焕的放纵,在京都的郊外危害四方。
但危急时刻,还是不得不靠袁崇焕所带领的关宁铁骑。
孙承宗摇了摇头,说道:“眼下的兵力,相信杨内阁也知晓,城内哪有什么兵能够主动出击。”
“有能力反击的部队也都是在外面,陛下这究竟是怎么了?”
孙承宗的话语虽然没有丝毫不敬,但其内在的含义,都在说明才崇祯的想法极其不靠谱。
已经是多事之秋了,可千万不能再让皇以身试险。
要是皇出现个万一,又是一阵动荡。
“行了,不要再说了,各位同僚们,快跟我一起去劝诫皇,不要轻举妄动。”
作为内阁首辅的韩爌有义务,更有责任要去阻止崇祯的这一荒唐行径。
当下群臣们,都从崇祯刚才那豪迈的言辞给惊醒过来。
能站在这里的,自然都是人精,不然也不会站在这里。
很快,想明白其中的关键。
必不能任由皇为所欲为,哪怕是这个心智近妖的少年天子,也不行。
一帮大臣们,开始寻找皇帝的踪影。
很快,一个眼尖的大臣,发现了崇祯。
看到崇祯正站在太和殿的中央,好像在等待着什么。
文武百官们见到正主后,马不停蹄的就冲了过去。
几息后,崇祯看着乌央乌央的文武百官,拦在其周围。
周延儒更是大声叫唤道:“陛下乃九五之尊,万不可轻易犯险,臣等请愿,恳请陛下放弃御驾亲征的念头。”
“不然,我等将长跪不起。”
随着此话一出,众多官员纷纷跪在崇祯四周。
让崇祯进退不得。
看着这些群臣的手段,崇祯笑了笑。
想起了由于文官的做大,和明朝本就以儒家治国,讲究程朱理学那一套。
前有土木堡之变中,直接将明英宗宣布为太皇,硬让其弟弟继承皇位。
后有万历的“国本之争”,更不用说什么明末三大疑案:“红丸案”、“梃击案”、“移宫案”。
这些大事件中,多多少少都有文官在其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更离谱的是,身强体壮的明武宗,能够带领大军打败当时的鞑靼战争狂人“小王子”。
就这么一个生龙活虎的人,因为一次落水,结果就不明不白的死了。
其中是否有猫腻,现在还是一个谜。
崇祯见到现在他也遇到了这么一个情况,这些官员竟然赶来干涉他的决定。
他可不像那些人好说话。
沉声道:“够了,朕决定的事,还容不得你们来说三道四。”
“朕意已决,你们谁也阻挡不了。”
孙承宗见此,大声哭泣道:“陛下,城内的兵只能堪堪防守,实在是不能带出去啊。”
“而且蛮夷野战骑兵极强,我等怕皇出现意外。”
杨嗣昌也在一旁恳求道:“陛下,现在众多勤王的部队正在赶来,我们凭借京都的城坚。一定可以防守住的。”
崇祯对此,不置可否。
看着这些痛哭流涕的人,崇祯心里明白,有一部分人确实是担心他的安危,好心过来劝诫。
但是,更多的却是想着,你崇祯把城里的兵带走,万一皇太极来攻打京都,城内无兵可守。
他们大家岂不是要完蛋,正所谓死道友不死贫道。
很大一部分官员,虽然也对皇太极的野蛮行径抱有很大的不满。
只是这些,终究是没有自己小命重要。
崇祯想带城内的兵出城,这是想都不要想的。
他们绝对不会同意的。
抱着这样的想法,他们将崇祯围成一团,痛哭流涕就是不让崇祯离去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