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福娃,可真有你的,过大学的就是不一样!”
大姑吃了一根,又捏了一根,脸是止不住的笑意,
“得福妈,你可是养了个好娃娃!”
“哪有哪有,只是多读了些书而已。”
得福妈脸是满满的骄傲,但在小姑子面前还是不能太夸自己的儿子。
“哎,读书的那也不一样,和得福娃不一样!”
大姑笑着,将手中的薯条放在嘴中,
“有些人读书也就是读个书,什么农家活都不会做,但有些人读书不一样,像得福娃这样的,踏实能干还是个官,好嘞很!”
旁边的张主任摸摸鼻子,自己似乎有被内涵道!
他毕业多年,在一线工作多年,工作毫不含糊,可这其余的,就没有得福这么优秀了。
看着忙碌的马得福,张树成摸摸鼻子,这个后生,厉害的很!
“妈,姑,你俩一个来放,一个来夹,我去做另一个!”
将筷子和盆子交给大姑和老妈,马得福又去忙刚刚控水的洋芋条了。
张树成在旁边看着马得福的动作,有些好奇他在做什么。
“你这又是弄啥子东西?”
看着马德福将包里面的瓶瓶罐罐给拿了过来,张树成好奇的问。
同时他心里隐隐有些期待,这个后生或许还能在给他一个惊喜。
“这叫凉拌洋芋丝,当然,洋芋在其他地方叫土豆,所以大家更喜欢称呼他为凉拌土豆丝!”
听到张树成提问,马得福一边调一边笑着道。
切的洋芋丝有些多,他分了三次,每次都是一大盆,才把这洋芋丝给弄好。
“尝尝?”
“好!”
张树成一点也不客气,拿起筷子尝了一口。
顿时,一股酸酸的味道在口中绽放。
凉凉的,酸酸的,清脆可口,给人一种丝滑的感觉。
“你这个手艺,厉害!”张树成放下筷子,伸出一个大拇指!
马得福笑了笑,将剩余的鸡蛋、白面收好。
这么多东西,主要用的是洋芋,鸡蛋就用了十五个,其余的留给家人吃。
并不是马德福不舍的,只是在这个物资匮乏的东西,有些东西还是少显露的好。
“好香啊,哥,妈,你们在弄啥嘞?”
马得宝和尕娃俩人赤露着身走了进来,看着盆子里面金黄的薯条,眼睛顿时一亮。
“这是啥?”
尕娃毫不客气的伸手拿了一根,放进嘴里,眼睛顿时就一亮,
“怎么这么好吃?”
马得宝也尝了尝,同样一副馋鬼的样子。
“这是薯条,你大哥做的,用洋芋!”
得福妈笑着回答。
“看看你得福哥,再看看你俩,这就是有知识和没知识的区别。”
大姑看了眼自家的傻娃子,有些哀其不争,
“你看看,当初让你,你非要不,你就做不出来这么好吃对东西。”
“那不是家里穷嘛,不想让你太累!”尕娃嘿嘿一笑,回答。
这个问题有些沉重,看着马得宝有些凝固的表情,马得福叹了口气。
得宝的成绩其实并不比他差,只不过是家里条件不允许他学罢了。
“尕娃,得宝,某事,不学只要有毅力,也能干大事,天天吃肉抽中华!”
马得福笑了笑,岔过这个有些沉闷的话题,
“这样你们好好干,在吊庄的时候做好了,吃喝就不愁嘞!”
他说的是实话,现在经济是什么情况大家都清楚。
有他脑子里面的知识支撑着,再加些许的机遇。
想要让一家人吃饱,成为中产,甚至是在这宁省以财富著称,也不是不可能的!
“真嘞?”两个娃娃瞪着一双卡姿兰大眼睛看着马得福。
“当然了,哥什么时候骗过你们!”
马得福笑了,得宝实干,自然没问题。
尕娃虽然有些傻乎乎的,可大事业不含糊,适合做一个管理者!
……
“得福,人我都给你喊来了,你看看咋着弄类!”
马得宝从外面走了进来,看着几人道。
“那就吃饭!”手的东西也做的差不多了,马得福让众人将弄好的薯条、土豆丝拿了出去。
至于鸡蛋自然是要留着给家人吃的。
住在隔壁的大有叔跑了过来,听说马得福请大家吃饭,他就屁颠屁颠的来了。
虽然简大家吃的是洋芋,但他一点都不介意。
“这是洋芋?”
“额吃了半辈子的洋芋,额是不是吃到假洋芋了?”
当吃到马德福做的洋芋的时候,所有人村民的反应不亚于张主任。
一个个震惊,不可思议,不敢置信!
“诸位叔伯,大家安静一下我说两句!”
看到大家的反应,马得福笑道很开心,
“桌子放的洋芋,大家已经都吃到了,今天我喊大家来就是和大家说件事情。”
“面让咱们移民去吊庄,大家都不愿意去,我清楚我也理解大家。
故土难离,特别是几位老太爷,让你们离开住了一辈子的土地,短时间内肯定是受不了的。”
几个老太爷点点头,马得福的几句话算是说在了他们心中。
马得福也知道这个道理,所以现在只是初步移民,进行试验。
所以这些留下的人,暂时是可以留下的,不过马得福打算利用起来,让大家用劳动的双手奔向温饱之路!
“咱们这里什么都没有,可就是不缺洋芋!
今天我用洋芋做的东西大家也都看到了吧,但是这些需要水!”
原本还想让马得福教自己做的村民,听到这话,眼神顿时暗淡了下去。
涌泉村,缺水!
“我知道大家的想法,但我想和大家说的是,咱们虽然不能吃,但是我们可以把洋芋卖出去!”
“卖出去?”
“咋可能嘛!”
众人议论纷纷,这里的洋芋多的都没吃,谁会买?
“得福娃,你不要开玩笑!”李大有笑着喊道,
“俺们又不傻,这东西谁要啊?”
“我要!”马得福斩钉截铁的道,
“只要你们大面积种植,我就要!”
这马德福不是开玩笑,所有人都停止了笑闹,
“一毛五一斤,只要留在涌泉村的各位愿意种植洋芋,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
这洋芋,一毛五一斤,我要!”
一毛五虽然不高,可在九十年代初已经算是很贵了。
更何况,洋芋它重啊!
虽然这笔买卖前期看着马得福是亏了。
但是只要他把涌泉村的人动员起来种洋芋,到时候借助这些洋芋,将薯条推广到宁省。
甚至,借助同学、导师的关系,将这推广到其余的地方——北广深。
涌泉薯条,成为国家本土第一,也是说不定的!
[考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