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第一次去乡下的外婆家,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一个熟识的叔叔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叔叔不妥帖,亲自来送。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得找人,给钱抬进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王浩那稚嫩童音,朗诵地毫无波澜,速度也很缓慢。
这是因为这篇朱自清的《背影》,背景是民国时期。
所以王浩读时,必须修改中一些细节到现代背景。
所以他只能放慢节奏,小心翼翼地边改边读。
而在教室里的其他人听来,王浩念的是他暑假去乡下老家,父亲送车站的故事。
比起之前傅育华丽文笔,这篇《背影》却朴实过份,充满了日常琐事,与其说像是作,更像是一篇日记。
学生们听着都是连连摇头,这故事里父子间既没有生病,也没有吵架,太过平淡。
根本一点意思都没有啊~
可与之截然相反的是,最后排的领导们,却都听得渐渐入神了。
虽没有大风大浪,也没有冲突描写。
但这篇《背影》父子细腻互动,却令人不自觉回想起往事。
王浩稚嫩童音,并没有过份渲染语调,念起来不快不慢。
反少了其他孩子们被塑造出的矫揉造作。
点滴字犹如记忆中的画卷,在听者心中如涓涓展开。
“车前,我道:‘爸,你走吧。’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这,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蹒跚走到楼梯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面,两脚再向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王浩童音读着平淡的故事,后排的领导们,脑海中不由浮现出那有些厚重的背影。
吃力远去,与自己记忆中某时某地的画面,渐渐重叠,心中没来由一阵酸楚。
在成人年们陷入往昔回忆,不可自拔中。
王浩已不知不觉读完整篇章,教室里静静无声。
学生们则互相看着,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情况。
直到突然听到“铃~~”的一声,后排众领导才如梦方醒。
众学生都松了一口气,不少人轻吐出来“下课了”,茫然不知道这节公开课的惊心动魄。
后排的陆局长,胖领导等人这时都才字中回过神来。
有几位年老的领导,都偷偷抹了把眼角。
朱自清的这篇《背影》,年轻人看来都觉平平无奇。
可只要在社会打拼的男人,都能感受到中父亲笨拙背影中,点点滴滴的真挚关爱。
“不错,不错~”
胖领导背身悄抹掉眼角泪水,率先起身对陆局长感叹:“陆局,看来你是误会了。”
说着目光不由回望向台的王浩:“好啊.......不错,这作名改得更妙,就该叫《背影》,比《我的父亲》恰当多了.......”
众领导都在心中暗暗点头,当初他们觉得这孩子贸然改作名,过于不妥。
现在看来,这标题名却恰如其分。
陆局长依然满脸冷淡,先转头望向旁边的秘书。
拿着手机的秘书,把头挪过来悄声道:“陆局,刚才我已经打电话去文化局查了,没有任何记录,应该不是抄袭的章.......”
陆局长的表情这才稍微松弛了下来,望着台王浩点点头:
“这孩子还像点样子,中虽然只是细节记叙堆叠,却胜在真实.......比之前选送的那篇好多了。”
旁边有人嘀咕道:“这也不像是小孩的文笔.........”
陆局长转头望了那人一眼,微微皱眉,在场谁听不出这不是孩子文笔。
可这又有什么关系?
这篇《背影》,优秀令人挑不出毛病。
就算是由人代笔的,那背后那人也是真材实料。
比刚才那篇模拟小孩手笔的作好太多了。
胖领导也瞪了那人一眼,低声责备:“这篇只是孩子的记叙日常,情感动人处,可算是灵犀天成,怎能说不像孩子文笔?”
陆局长也淡淡地道:“我市选送作大赛的作品,缺的就是这种不经雕琢的章。”
先出声的那人,赶紧道:“陆局说得在理,是我太狭隘了........”
沈校长见二实验逃过一劫,连忙大喜道:
“是..是.....陆局长指点的是,我校这次省作大赛参选作品,就改送这篇《背影》。”
“走吧,还有会要开。”陆局长拍拍衣服,起身丢下一句:
“沈校长,你们二实验要好好抓抓校纪校风建设,少搞这种面子工程。”
说完,就带着一群领导离开,留下沈校长等人面面向觎。
不明白陆局长为什么这么大火气。
这不是已经证明二实验的教学水平了吗?为什么要强调校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