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杨清心随大内侍卫护送来的,距离长安城60里路的黄峪又称皇峪,地处秦岭,黄峪北起黄峪口南至土地梁翠微山,翠微峰白脑海拔1515米。黄峪长约7500米,均宽150米。黄峪沟山水沿上王村东侧向北而流,在桥村西南角与白石峪河水汇合后再流向西北,入沣归渭水。
翠微宫前身为唐武德年625年所建的太和宫因此有人也称黄峪为太和峪,唐太宗贞观年间重建,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建成。太宗开始在此避暑,处理朝政,这里当时可以称为唐朝的政治中心。翠微宫“笼山为苑”就是把谷口这一带大片山麓封闭起来成为皇家的宫苑,依岭为势。其正门面向北方,北门称云霞门,朝殿称翠微殿,寝殿称含风殿,旁有太子别宫。内殿有喜安殿、安善殿等建筑,当时的规模很大,气势恢弘。翠微宫可谓“云树深深碧殿寒”,确实不失为一处避暑佳地,因而曾成为唐太宗最喜欢去的地方。
李世民见杨清心无意娶妻生子之琐事,便提议去翠微宫殿外游览。一行人从翠微峰往下看向山沟内走约2公里,就是黄峪水库。黄峪水库大坝建在两山之间,被东西两座大山所夹持,金沙河水从南边诸多山谷、沟道流向水谭。站在大坡上向南眺望,远近翠墨的山峦一座连着一座,群峰皆绿。
临川公主素来有些文词雅意,便说:“杨公子,文辞广博,可赋诗一首,来形容一下这翠微宫的景致?”
杨清心迅在脑中搜寻历代吟咏翠微宫的诗词很多,如李世民自己的秋日翠微宫诗。杨清心清清喉咙吟诗道:“秋日凝翠岭,凉吹肃离宫。荷疏一盖缺,树冷半帷空。侧阵移鸿影,圆花钉菊丛。摅怀俗尘外,高眺白云中。”临川公主拍手笑道:“杨公子好诗,好意境。我们此刻在这翠微阁中,可不是摅怀俗尘外,高眺白云中么”杨清心窃笑在心中,心想自己哪里有这般好文采,这可是李白的诗,可李白还未出生,自己拿来装逼又如何
杨清心又拿李白描写翠微宫的诗道:“初登翠微宫,复憩金沙泉。践苔朝露滑,弄波夕月圆。饮彼石下流,结梦宿溪烟。昆湖梦泽水,龙驾空茫然。”临川公主说:“杨公子以前来过翠微宫山下吗?为何知道金沙泉,还是在泉边小憩过?”
这可把杨清心难住了,当即耳朵红了,不过不易察觉道:“公主殿下,草民乃千年后的人,即使昨天没来过,可在我那个时代来过,并且小憩在金沙泉边。还做了梦。”
城阳公主和高阳公主嫌累,又嫌晒太阳,便请安辞别李世民回去了,并未登山而来。
又太子李治也回朝中处理政务去了,就剩下李世民和临川公主和杨清心在翠微峰。李世民见临川公主属意于杨清心,便有意想指婚,虽然自己喜爱的女儿都指婚给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家的后人。可临川公主自小好奇,爱听故事,又向李世民一样爱自由,就差是个男儿身了。李世民见王德公公来请,便回翠微宫大殿,召见大臣去了。留下两个年轻人在山上看风景,当然身边不免侍卫宫女伺候。
杨清心见李世民走了,心下十分尴尬,便想告辞回去休息。谁知临川公主说:“杨公子,我们去那边的金沙泉玩吧,我还没有去玩过,你带我去可好?”
杨清心笑道:“舍命陪公主,殿下请”说着做出了请的手势。
从黄峪口到金沙泉这段路是沙石路,能行车,再往里走就是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了。杨清心与临川公主一行沿着人称石梯子的陡峭羊肠山道行进,忽上忽下、忽高忽低,一会儿贴着西边半山腰细碎沙石路小心地行走,一会儿顺着河道,踩着河里横七竖、或大或小的趔石向峪内跳跃前行。
临川公主之所以没有来过,就是因为此地不好走,另外之前一个人也没有这个雅兴就来这偏僻的山下石河来玩儿。此时公主提起青绿色的裙摆,怯怯而行,手心,额头都沁出了细细香汗珠儿。
公主走不过,后面侍卫又不敢贸然拉公主,一个不小心虽然石河水面有大石头,公主脚下鞋袜早已湿了,一脚踩在青苔上,便只听:“啊!救命”便扑通一声掉河里去了。河水不深,可公主并不识水性,当即脚崴了,站不起来,咕哇,咕哇的喝了好几口河水。杨清心第一时间跳进水里,抱起公主。
踩过石头,走至岸边,放下溺水的临川公主给呛水,问道:“公主殿下,怎么样?”
临川公主临危被英雄救美,只是呛了水,见杨清心全身的样子,看着自己着急的样子十分好香,便破涕为笑道:“我好冷”以当日杨清心耍弄自己的的把戏,还至其人之身。
杨清心果然上当受骗对着才跑过来的侍卫和宫女说:“快给公主换衣服,有没有干净衣服?”
几个宫女给公主拿来衣服又搭起布子遮了换衣服。不一会便换了干净衣服。
杨清心见临川公主果然像出水芙蓉一般美丽清新。说:“公主可要回去?”
公主也不说话便往前走去,是往回去翠微宫相反的金沙泉而去。
杨清心赶紧追上去,路过石梯子右侧悬崖壁立,杨清心直接抱起临川公主,公主不敢看悬崖外面,便把脸埋进杨清心的怀里。气喘吁吁,左侧险崖下为深绿色水库。石梯子这一片,还有房舍茅棚,有村民居住,在石梯子两侧,有东、西沟寨,相传为唐太宗卫队安营扎寨之地。
行进途中,有一处“灯盏窝一口饮”的地方,原先是一块巨石中间有一裂缝,清泉自裂缝浸润而出,有心人在石缝下端刻凿有灯盏大小的一个小水窝,水满之后一口即可饮干,饮后又满、清泉不断。传说唐太宗到此一饮,感觉清冽爽口,连声称赞进山游人、樵夫也常到此品味解渴。
且看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