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李治的能力十分出众。虽然许多人都认为他能有能力治理一个国家,但是很快,李治就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在他成为太子之后,他在国家政事上的处理和参与都让人刮目相看。
李治在成为皇帝以后,他?做的好多事情都应该是让李世民感到欣慰的,他采取了更好的政策,对李世民先前不适合发展的政策也进行了调整,更是对一些官员过分控制朝廷的行为进行了有效的处理,并且和周围的国家友好相处,兄弟之间的关系也十分融洽。
总而言之,选择李治成为皇帝,是李世民做的最正确的选择。虽然最后,李世民让武则天参与进了朝政事务中,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武则天的实力也不容小觑。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武则天最终获得了江山。
杨清心想到此,里间出来一位公公,真是去年到芍药地里下诏请人的王德王公公,王公公知道李世民待见杨清心,这么危机时刻居然还喊来杨清心一见,想来也是对杨清心可见一斑。王公公不敢怠慢笑迎道:“杨先生,皇上召见”
杨清心笑道:“王公公辛苦了!”
那王德笑道:“不辛苦,为皇上尽忠是老奴的本分,杨先生,一路周顿,皇上想见你,快进去吧!”
杨清心笑道:“有劳公公带路”
进去一层层纱帘,只见一层帘幔后面,一张硕大的龙床,金色的床帐,枕衾,金丝绣线绣着栩栩如生龙纹的被褥。杨清心一个现代人,看见这些古代帝王的被褥,感到震慑力十分强大,那种周身的气场,让人十分动容,原来让万千人们敬仰,甚至让万古千秋的人敬仰的皇帝,住着的寝宫,虽然震撼人心,奢华异常。可一旦躺在病榻之上,就令人觉得一种悲怆的泣下沾襟,胸怀万古的气魄。杨清心说不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的情愫,复杂又震撼人心的力量激荡着自己的灵魂
李世民见杨清心进来了,让王德扶起自己笑道:“见杨先生到来,朕,突然感觉好了,哈哈哈”
杨清心作揖笑道:“皇上龙体安康!为人臣子,已是万幸。”
李世民起身,收拾好,与杨清心同桌共席道:“杨先生想听听一个帝王的故事吗?”
杨清心笑道:“洗耳恭听,而且是我从小便崇拜敬仰的帝王的故事”
李世民好像突然好多了,中气十足道:“听说过马上天子,朝中理国的帝王,杨先生可曾见过缠绵病榻的帝王?”
杨清心眼中氤氲道:“不曾见过皇上保重。”
李世民笑道:“唉第二声今日你我不为君臣相见,乃是朋友相见,杨先生大可不必拘束,放松陪一个孤家寡人谈谈心吧!”
杨清心笑道:“好,能与千古帝王成为朋友,是我辈子修来的福分祖上肯定烧高香了!”
李世民笑道:“哈哈哈说的是。我一个帝王想要修改看阅起居册还不能得偿所愿,这会儿只能和千年后来的朋友了解一下后世人对我的看法了!”
杨清心心想历史上李世民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阅读记录皇帝的言行的起居注。初时褚遂良不许,后来他再要求房玄龄,房应允并与许敬宗将起居注删定为高祖实录、今上实录,於贞观十七年七月癸巳日献予太宗,但唐太宗终归未能得观起居注。参读武德年间所着大唐创业起居注不曾被官方修改,以及订正详实的资治通鉴考异同时记录了实录、野史、物证等考据,再考查旧唐书等以实录为蓝本相关记载,不同之处仅存于三个方面:其一,太原起兵的发起人是谁二是,隐太子李建成在攻取长安时的战功再有,李渊宫闱禁中的是否检点。而上述三个方面皆以“玄武门之变”为中心而展开,其余初唐历史事件,各史料中所载包括不受官方干预的稗官野史竟保持高度一致。由此可知,除“玄武门之变”外,其它的初唐历史事件并无唐太宗参与删改杜撰的可能。因此,历来学者都将目光聚焦于“玄武门之变”,史书也记载李世民对“玄武门之变”的关注,要“削去浮,要求直书其事”。史家对此有不同看法:一些学者认为李世民此举使自己亲杀兄弟的事实在史书中保留了下来,如王夫之从道德的角度批判李世民,认为直书其事是不知羞耻,“至於自敕直书,而太宗不可复列於人类矣”一些史学家则认为,直书其事其实是唐太宗公然指使臣下在“玄武门事变”的相关记载中美化自己但更多的学者,能够在“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下,坦然的接受认可这次皇家宫廷政变和太宗之举。想及此,杨清心就知道李世民心中的心结所在了!
杨清心笑道:“帝王乃天子,不知皇上可曾听过轮回转世之说?”
李世民道:“朕年轻时候不曾信这些,”
杨清心笑道:“皇上可愿听我讲个故事?”
李世民笑道:“先生,请讲。”
杨清心说:“一千多年后,有个皇帝,乾隆做梦梦到玉皇大帝来到他身边,对他说:“你知道你的前世是谁吗?你知道你是哪一位帝王转世吗?”乾隆正想说不知道,玉皇大帝却笑着走了。第二天,他把这个梦告诉了大臣刘墉。刘墉说:“我主万岁,您明天上朝听到声音时别回头,并且大声问何人保驾?”第三天上朝路上乾隆依旧听到声音,只见乾隆向天上大喊一声,“何人护驾”!惊人震惊的的事情出现了,只听从天空中传来一声,“二弟云长”,聪明的乾隆皇帝当时恍然大悟,心想我竟然是刘备转世,既然关公已然成神,不知道张飞怎样,于是他又问“三弟何在”,关公答“镇守辽阳”。皇帝大喜,原来前世的三弟今世又来保我,随下令,传辽阳守将进京见架,辽阳守将接到圣旨后,心下大惊。原来他镇守一方,为官清廉,和当时那里的一个为非作歹的皇亲早有不合,以为这次皇帝见他是那皇亲阴谋害他,就写了封遗书s了,乾隆皇帝知道后后悔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