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四章 炼字(1 / 1)雀声如麦粒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么多?”

老人一下给出了一堆他自己尝试填的字,直接把李承天看眼花了。

他很疑问,在老人说完了自己的尝试后,不由便问:“这么多字,就没有一个是合适的?”

“当然没有。”老人脸上显出落寞,“这个字可不是填的多,就能填的对的。我这么多字,每个写上去,看起来都像回事,但其实都各有各的缺点,同时,它们也都与整首诗,其他的字句,缺少关联。”

“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字是真的不容易想的。我老人家想了很久了,也没个所以然来,不然何必在这一个人喝闷酒。”

“一个人喝闷酒?”李承天皱眉撇嘴,“你这闷酒可是真闷的有滋有味。”

“你管我。”老人傲娇了一下,吹了下胡子,“快点搞定它,早早回去见你的朋友。”

“我试试。”李承天将注意力重新回到诗和老人的例子上,看了一会儿,忽然想到,这情形,好像上学时候,书上说的诗词中的炼字。

不过他不能勘定,只是约摸有个印象,于是便向系统请教。

系统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这让他填写第三个字,确实是属于诗词中的炼字。

确定了是炼字之后,李承天便让系统给他搜索炼字相关的书籍。

他想先弄清楚炼字的情况,然后再去用炼字的方法去解决这首诗空缺的那两个字。

磨刀不误砍柴工,熟悉炼字的含义和方法,并不会耽搁他太久的时间,知道之后就能帮助他炼字,解决问题,这其实很明智。

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知道问题应该怎么解决,而不是无头苍蝇一样,随便胡乱来。

系统一如往常的迅捷,一瞬就给他整了一堆关于炼字的书籍和文章。

书籍是一些诗话,文章则是一些对炼字的分析讲解。

李承天先是翻了翻诗话,发现诗话里讲的,多半和故事一样。

比如这两个:

後蜀何光远《鉴戒录·贾忤旨:“﹝贾岛﹞忽一日於驴上吟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欲著‘推’字,或欲著‘敲’字,炼之未定,遂於驴上作‘推’字手势,又作‘敲’字手势。不觉行半坊。观者讶之,岛似不见。时韩吏部愈权京尹,意气清严,威振紫陌。经第三对呵唱,岛但手势未已。俄为官者推下驴,拥至尹前,岛方觉悟。顾问欲责之。岛具对:‘偶得一联,吟安一字未定,神游诗府,致冲大官,非敢取尤,希垂至鍳。’韩立马良久思之,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陈舍人从易当时文方盛之际,独以醇儒古学见称,其诗多类白乐天。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西昆体”。由是唐贤诸诗集几废而不行。陈公时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 至《送蔡都尉诗云:“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陈公因与数客各用一字补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莫能定。其后得一善本,乃是“身轻一鸟过”。陈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君亦不能到也。

虽然情节有起有落,故事很完整,看起来感觉不错,但是看完之后,并不能让他理解,炼字的具体情形——为什么要炼字,要怎么炼字,炼成什么样才算好。

所以他只能去看相关炼字的文章。

快速的浏览了几篇,最终在一篇《炼字的基础和目的——文从字顺的文章中,找到了最明确的解释。

文章把字比喻成铺路的石头,把炼字比喻成铺路,句子比喻成路。说铺路要石头相互契合,不能一高一低,一大一小,一会方一会儿圆,这样铺成的路,最终肯定是不平整的,坑坑洼洼,坎坷曲折的。

对应到诗句上,就是每个字都要和谐共处的,不能光顾自己,不顾其他的。

并给出了理论上最佳的炼字结果:要无一字无来历,牵一发而动全身。

什么意思呢?文章把诗比喻成花草,说花草无一寸无来历,即诗之无一字无来历。花草的根自来自种子,茎自根与种子,叶自种、根、茎,花自种、根、茎、叶,而种子又自花来。

这在诗里面,就是第二字自第一字来,第三字,自第一第二字来……第二句自第一句来,第三句自第四句来。

到最后的一个字又能生出第一个字,也就是照应第一个字,最后一句也能照应第一句。

这说的很清楚形象,李承天非常明白其中的意思,但要如何操作,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篇文章中却并没有细说。

好在下面又有一篇名为《炼字的操作举例的文章,将这个问题解决了。

文章中说炼字有三个层次:

一,虚拟性炼字。

贾岛的推敲,就是虚拟性炼字。这种炼字,是虚拟一个场景,让字在虚拟的场景里,营造理想的氛围。推和敲,都是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如果发生过,那就是推和敲其中一个行为,不会让人犹豫不决。

由于没有发生,只是虚拟的,就要模拟,试着让这个行为,符合当时的情景,显得真实,有韵味。

也就是艺术化处理。

二,真实性炼字。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就是真实的炼字。这种炼字,不是虚拟的,而是从真实中找到感觉,去把这个字炼出来,是从真情实景中,寻找这个字,而不是凭空想象,模拟捏造。

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是江南岸的眼前景,炼字不会像没有发生推敲行为,纠结是该推还是该敲,而去纠结江南岸是绿是黄还是红,因为当时眼前所见,就是绿,所以绿不会有异议。所要炼的是,如何将这个当时看到江南绿的感觉,写出来。

炼的时候,把握这个感觉,从真实中找寻就可以得到想要的结果。

三,综合性炼字。

将虚拟和真实结合起来,就是综合性炼字。综合性炼字说白了,就是来之现实,高于现实。

这种炼字,既有真实的基础,又有虚拟的想象,能给予诗句更多的空间,韵味,张力。

炼字的方法则是以真实为基础,以全诗为脉络,去寻找既能显现真实,又能贯通全诗,包容想象的字。

举的例子是唐朝韩翃的《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说春城,故可言无处不飞花。

言飞花,则必有风。

有风,则柳枝受风而斜,亦属自然而然。

言日暮,则自有蜡烛。

有蜡烛,必生轻烟。

轻烟遇风,则必散之。

如此即作诗炼字,一气连枝,真实虚拟,两相兼顾,现实想象,相得益彰之例。

这么一看,李承天就明白了个七七。

“就是说,最好的炼字,就是每个字都相互有关系,既要好看,又要和谐,我明白了。”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