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八章 动静皆宜(1 / 1)雀声如麦粒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承天仰看着大树,天空,此时在他的眼中,大树层层叠叠的枝叶,已经不再是枝叶,蔚蓝澄澈的天空,也已经不再是天空。

在他的眼中,以他的角度去看,澄澈的天像是变成了澄澈的水,层层叠叠的树叶,则变成了水里的水草。

“原来树叶就是翠荇,怪不得,怪不得。”

他终于明白了。

侧过头去看一下老人那里给他举的例子,发现这个信息,这个秘密,其实在一开始,老人就已经用例子告诉他了。

老人说:树高如翠荇,山远象青莲。

这就是明确的在说,树和翠荇,山和莲花的关系。

只不过一开始李承天他去审视这些字的时候,是用自己刚刚学到的炼字知识去审视的,他自己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只是生搬硬套,所以便就直接把如和象,以缺少动态,不够形象,与前后似乎没什么关系的理由排除了。

如果他能多考虑一下,树和翠荇,再去审视老人给出的那些例子,或许他就不会那么简单的将如和象排除了。

现在他明白了树叶就是翠荇,就明白了如和象这两个字,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用个比喻而已,而是一种独特视角的观察,以及用一种简单的方式,将整首诗前后都关联起来的结果。

“这题还真是巧妙,谁能想到,最不像好字的字,竟然蕴藏着这两句的秘密?”

他啧啧赞叹。

“现在知道了树和翠荇的关系,接下来就好办了,树和水草能联系起来,很多字的违和感就会消除了。”

“再重新试试。”

“树高飘翠荇……”

他再一次认真的开始炼字。

这一次,很快就让他找出了几个他自己觉得很不错的搭配。

树高飘翠荇,山远荡青莲。

树高飞翠荇,山远荡青莲。

树高浮翠荇,山远荡青莲。

树高摇翠荇,山远荡青莲。

树高曳翠荇,山远荡青莲。

……

他觉得山远青莲这一句,比树高翠荇这一句,容易搞定,所以先把山远青莲简单确定了一个结果,然后去着重尝试树高翠荇这句的炼字。

尝试这些炼字的时候,他一直都是躺着看树和天的,他觉得这样能够给他最真实的感觉。

只要他能把躺着看树和天的感觉,与这些字中的某一个对上号,那大概率,就能找到正确答案。

首先是飘。

飘这个字,乍看是没什么问题的,水草飘在水中,飘在水面上,都说的过去。

但是这个飘,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动感很足的,是来回摆动,上下纷飞的感觉,而此时李承天在树底下,仰天看的感觉,并没有看到这种情况,于是他便把这个飘排除了。

接着是飞。

飞比飘更厉害,飘还能在水里,飞就要在水面上,在空中。

这动感比飘更强,也是不符合。李承天继续排除。

然后是浮。

浮和飘类似,也能在水中,也能在水面,而且浮没有强烈的动感印象,有一种懒散的,悠然的,安静的感觉。

它是动的,但又不全是动的,是包含着静的。

这个感觉,和李承天在树底下仰天看树看天的感觉非常相似,他看到的情景,就是树叶优哉游哉,有微风吹拂,就随便晃两下,没微风吹拂,就安静的在那。

和水里的水草,有水流的时候,动一下,水不流的时候,老老实实呆着,真就一个样。

“浮不错,浮留下。”

他把浮留了下来。

“其他的字继续试,要是有更好的感觉,就用更好的,没有就用这个。”

又一通尝试后,他发现,浮字的感觉是最好的,其他的摇、涵等等,要么动态太强静态太弱,要么静态太强动态太弱,与浮相比,都不够完美。

只有浮,才能兼具动态静态,而且非常符合他此时的看树看天的感觉。

“前面这句就确定是‘树高浮翠荇’了,去填一下试试,看看行不行。”

他有些兴奋的从地上起来,对着远处的老人开心的道:“我可以先试一个字的答案吗?”

老人道:“试可以,但我老人家的耐心有限,你要是乱试,试多了,我老人家厌烦了,可就睡大觉了。”

“不是乱试,是觉得这个字应该就是正确答案,才要试的。”

“这嘛,可以,什么字?”老人答应了。

“浮,你试试把浮字填上,看看这句会不会放光。”

“浮,好。”

老人并没有马上评价这个字的好坏,话音不落,就把浮字填入了空缺的句子中。

李承天瞪大了眼睛,屏住呼吸,想第一时间,就看到结果。

哗!

浮字出现,树高浮翠荇这一句,顿时就金光大放。

“我成功了我找对了!”

李承天开心的几乎要喊出来。

老人也很是开心,“不错不错,这么快就能找到这个字,你这小子,确实有两下子。”

“不过,这才完成了一句,还有一句,要一起找出来才行。”

“第一句比第二句难多了,搞定了第一句,第二句就好办了。”

李承天信心满满。

树和翠荇这两个原本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东西,都能被他完美的联系在一起,更不要说山和莲花,这两个平常他这个肚子里没多少墨水的废物大学生,都知道有关系的词语了。

“山和莲花,我记得好像山就是能被比喻成莲花的,所以不用再考虑山和莲花怎么联系了,就直接考虑怎么让它们两个,和树和翠荇一样,能用一个字,很好的结合起来。”

他边想边四处张望,找到一个远处有山的方向,静静的远望,想继续用直观的感觉,来核对自己要炼的字。

远山峰岭起伏,他试着用手画出山的轮廓,感觉确实就像一朵盛开的莲花,一瓣一瓣的。

山间云遮雾掩,让山峰时见时隐,真就好像在水里的莲花,被水半淹,随着水波时隐时现一样。

看了一阵,他心中渐渐就有了一个自己无法具体表达,但十分真实的感觉。

这个感觉就和他看树看天看出树叶就是翠荇的感觉一样,于是便开始了尝试用字,将远山和青莲联系在一起。

远山荡青莲

远山飘青莲

远山漂青莲

远山浮青莲

远山摇青莲

……

“荡,这个字貌似不错,可以暂时留下。”

“飘,这个字太浮夸,如果只是说山在云里,或许能用飘,但现在云成了水,远山飘青莲,这就感觉尴尬。排除。”

“漂,这是水里的飘,没那么浮夸,这个似乎也能用。暂时留下。”

“浮,这个字感觉真好,不知道能不能再用一次,暂时留下,如果能用一样的,那就用它。”

“摇,虽然这个字和水和风都能联系,但是山远摇青莲,怎么看,都好像是山在摇莲,感觉好傻,不好。排除。”

……

一阵时间后,他终于再次的将山远青莲这一句的炼字,安排了一遍。

最终,他留下了荡、漂、浮、涵、泛、漾六个字。

六个已经是非常少的数目了,这个数目,他完全可以一个一个去找老人尝试,让老人给他把字填到诗里,看看情况。

但他没有这么做。

他觉得想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努力,去搞定这件事。

他觉得,树高浮翠荇这么难他都解决了,没道理这山远青莲能难住他。

何况现在他已经排除了九成九的字,只剩下六个。

“荡、漂、浮、涵、泛、漾,远山青莲也是动静结合,最终肯定也要找一个既有动态,又有静态的字。”

“浮字挺好,可以暂时留下。”

“漂涵相对来说,都是过于安静的字,不太合适。”

“荡、泛、漾,荡的动态三个中间最高,动荡感太大,山荡起来,是地震了,不能要。”

“泛,漾,似乎都不错。泛是漂浮,漾,水面微微波动,微微波动,虽然是动起来的,但是依旧是安静的,就和弱碱显酸性一样,两个好像都能用。”

“这三个怎么再继续排除呢?”

他陷入了沉思。

好一会儿,从各种角度分析完,发现依旧拿不定主意,只好找老人去尝试。

“山远青莲这一句,我最终有三个字可以用,实在不知道怎么选择了,把它们三个都试试,试三次,不算多吧?”

“不多不多。”老人一手举着酒杯,一手瞧着桌子,语气悠然。

“那你——我还有个问题。”他本来想第一个就试浮字,但是心里觉得可能有些不妥当,于是就咽下浮,向老人询问:“可以重复用字吗?”

“你还想用浮?”老人一下就猜到了李承天的想法。

“嗯。”

“你可以试,这个字也不错,但前面已经用了,再用肯定不行。”

“你这么肯定?”

“好诗,如非必要,都是不会重复用字的。像这两字,离得这么近,字的位置又完全一样,用一样的字,反正我老人家是没见过谁的五律这么写。”

“这样啊,那好吧,就不试浮了,试泛和漾吧。”

“这两个字也不错,以我老人家的眼光来看,泛与远音近,允为瑕疵,漾则无此瑕疵,我老人家就先给你试试漾这个字吧。”

“行。”

谁先试都无所谓,只要试就行。

哗!

山远漾青莲,方补全全句,立时金光绽放。

这个字也对了。

“小子,你过关了。”

老人抚须而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