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金英是宫中的老人,受到几代帝王的宠信。在朱祁钰让他去召集百官后,金英跑得飞快。大明的存亡,也决定他们这些太监的死活。
原本还有一个王振在他们头,如今王振死于乱军之中,只要金英表现得还不太差,内廷首领太监的头衔,自然会落到他的头。
这个时候的金英,只恨爹妈给他少生了几条腿。
朱祁钰在让人去召集百官后,又特意让人叫来了于谦、于冕父子。
就在三人谈话的时候,朱祁钰突然想起一事,连忙吩咐身边的小太监:“你去请太后到大殿。此番商议,没她不行。还有就是,一并把皇后请来。”
“这个差事,内侍们不敢接,也不该接。郕王自己前去请太后和皇后。如此,方能表示对太后和皇后的尊敬。”于冕情急之下,不顾尊卑的拉住了朱祁钰的衣袖。
朱祁钰恍然大悟的点了点头。孙太后,必须站出来。她是皇帝的母亲,是大明的国母。
金銮殿,大臣们都消化完了明军大败的信息。
有的人,眼中的泪水不受控制的流了出来。有的人,眼神呆滞,看不出任何的表情。有的人,紧握拳头,牙齿咬得“滋滋”响。有的人,一看就被吓得不轻。
没有官职在身的于冕,按照道理,并不应该出现在金銮殿。
只是于冕,前面有给于谦献计献策,后来又帮着郕王朱祁钰想了几个法子。朱祁钰本身对于于冕,就有了看中的意思,再加于冕是于谦的儿子。于冕就这样破例的,能和百官站到了一起。
皇帝朱祁镇御驾亲征,带走大部分的中枢重臣。而这些重臣们,大多数都死在了土木堡。
大臣们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或是儿女亲家,或是同榜取士,或是师生关系。想着自己的亲人、好友、师徒死于战场,大臣们自然是笑不出来。
角落里的于冕,看着朝堂之,站立的王公大臣们,一个个哭丧着脸,不由摇头叹息。
随着一阵钟鼓声响,孙太后和朱祁钰联袂而来。
朱祁钰先是对着孙太后行礼后,才转身面向一众的大臣,说出了这次朝会的主题。
“瓦剌蒙古残暴,于土木堡设伏,前后夹击。大明蒙难,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如今请各位大臣前来,就是要商议出一个法子,用来应对巨变。”
朱祁钰话音刚落,一个大臣就从队列中走了出来:“大军新败,三大营损失殆尽。如果死守北京,将会无兵可用。皇帝被瓦剌俘虏,公候大臣陨落。将士们士气低迷,自然是不堪大用,不可一战。臣请南迁,躲避瓦剌锋芒,保全大明。”
一个兵部的官员出来,反驳:“三大营主力虽然损失了,不过底子还在。京师附近,还有数万大军。瓦剌人也就十万而已,难道我们就怕了他们!”
最先开口的官员,看了一眼反驳自己的兵部官员,反问:“这数万大军,老的老,少的少。就凭他们,打得过如狼似虎的瓦剌人?”
那个提议迁都的大臣,说的也是实话。这下,反驳他的兵部官员,不知道怎么接话了。
又一个大臣走了出来:“北京,处于幽燕之地,靠近边关。作为一国帝都,实在不是明智之举。臣也请迁都南京,回到太祖当时。”
两个大臣先后开口,都是主张南迁。这让大臣们心情更加混乱,也让南迁的提议,获得相当一部分朝臣的附和。
瓦剌人就要打来的消息,已经在北京城中漫天飞舞。城中人人自危,谣言四起。不少达官显贵之家,已经开始收拾细软,准备难逃。
“臣夜观天象,天象已经发生了巨变。事到如今,只有迁都南京。才能顺应天象,保存大明。”精通天文的侍读徐珵站了出来,一番话更是火浇油。
年过七十的礼部尚书胡濙,颤颤巍巍的走了出来。胡濙举着手中的拐杖,就向着徐珵打了过去。徐珵躲闪不及,结结实实的挨了好几下。
“成祖的皇陵在这里,仁宗的皇陵在这里,宣宗的皇陵在这里。天子守国门,这是成祖之后,既定的国策。谁敢轻言改变,老夫手中的拐杖,可不是吃素的。谁想逃跑,先问问我答不答应!”
礼部尚书胡濙虽然已经老迈,一幅老态龙钟的样子。不过他的话,却是清晰,更是掷地有声。
兵部左侍郎于谦,也从队伍里走了出来:“谁主张南迁的,就该杀了他。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旦动摇,则国家大事就算是毁了。难道没有看到宋朝南渡的前车之鉴吗!”
角落里的于冕心中热血涌,也不顾礼仪的站了出来:“晋人南迁,长安、洛阳沦为胡人的牧场。宋人南迁,华夏被异族灭国。怎么,前车之鉴还不够吗!你们还想再来一次衣冠南渡!还想再被异族统治一回!”
于冕的话,让主张南迁的大臣,羞愧的低下了头颅。
已经六十多岁的太监金英,缓缓的踏前一步。此时的金英,觉得自己也该出来说一句话了。
“敢言南迁者,斩!”
太监,皇帝家奴。太监的言行举止,都代表着皇家的意思。所以当金英说话后,百官陷入了沉默。
吏部尚书,位在六部尚书之首,又被称为天官。在丞相被朱元璋废除后,吏部尚书成了实际的百官之首。
此时的吏部尚书王直也走了出来:“大明立国百年,皇位传承五代。从成祖开始,北京就是天子之都。一旦舍弃北京,瓦剌蒙古将会马踏中原。我等都是大明臣子,唯有一战。”
明太祖,是用战争来推翻蒙古人的统治的。朱元璋,是从尸山血海中一路搏杀,才从一个乞丐、一个和尚,成为了天下之主。
明成祖,发动靖难之战,夺取了皇位。朱棣登基后,五次率领大军,深入大漠。让蒙古分裂成了瓦剌和鞑靼。
明仁宗,在靖难起兵的时候,用一万人打败了建文帝的五十万大军。朱高炽,也是过战场的。
明宣宗,多次跟随永乐皇帝一起,参与讨伐蒙古。朱瞻基,也是经受过铁与血的考验过的。
想着历代祖先的丰功伟绩,朱祁钰心中燃起了一股火。借着这股火势,朱祁钰挺直了腰板。
“大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谁再说南迁的事,斩!”
大明帝王的身,流着尚武的血液。随着主站派大臣的慷慨激昂,朱祁钰也被他们的一身正气所感染。朱祁钰心中也坚定了死守北京的心意。
不过朱祁钰的面,还有一个皇太后。
朱祁钰望向珠帘后的,得到的是一个肯定的点头回应。
“皇帝被俘,太子年幼。危急存亡之际,各位当奋力御敌。今日,再有言南迁者,斩!”说话的朱祁钰,腰板挺得笔直。
“吏部尚书王直听令,本王命你暂行阁老职务,居中调动各方。”
“于谦,你是永乐年间的进士,也是四朝元老。你就以兵部左侍郎的身份,暂行兵部尚书职责。”
“金英、兴安,你们都是宫里的老人,多的我就不说了。宫里事务,你们全权处理。宫外有事,立即传报太后和我。”
随着朱祁钰颁布一道道命令,定下了主持北京保卫的主要大臣。
吏部尚书王直,兵部侍郎于谦,内廷挡头兴安和金英,四人连忙拜首领命。
朱祁钰的这番人事认命,可以看出他对于处理国事,还是有一定能力。
首先,外臣两人,内臣两人,做到了内外兼顾。
其次,主持大局的四人,都是德高望重、能力卓越的官场老手。
再次,根据各人的专长,来下达正确的认命。王直以百官之首,居中调节各方势力。以熟悉军事的于谦,来主持军事。以知进退、明得失的金英、兴安来连接宫里宫外。
朱祁钰的一番认命,百官都是认可。
看着百官拜服,朱祁钰的心中不由抽搐了一下。
端午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6月12日到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