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5、《安平诗集》(1 / 1)步瑾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甘陵城中,张晏的房间里。

“十首诗,还得是震撼当世的诗……”

张晏坐在房间中,面前的桌子上放着笔墨纸砚,正在思考着。

之前那首《讨王侯》应该算一首。

“墨吏赃官满九州,公卿得意庶民愁。一旦中黄遇太乙,万千黎民讨王侯!”

以他在前世对古代文学的了解,这个时期普遍以四言诗和五言诗没有,不能说完全没有七言诗,但确实没有七言诗的记载。

在历史上,记载的第一首的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被普遍认为是七言诗的开端。

而自己那首“墨吏赃官满九州”,如果传播开了的话,很可能会代替《燕歌行》成为七言诗的开端。前提是能流传下来。

另一首《太平歌》应该算是震撼当世的一首诗。

“天地鸿蒙时,万物为混沌。人类初降世,世间刀兵起。贵者凌贱弱,不公从此始……”

这首诗将阶级思想明确地表达了出来,并且带有强烈的鼓动性,即便是文学水平不足以震撼当世,政治性也足以震撼当世了。

还有八首的话,怎么写呢?

张晏想着想着,忽然拍了下脑袋。

嗨,何必这么拘泥呢,还非得自己写才行?既然老天把我弄到一千八百年前,那就是让我运用后世的资源的!

他决心抄几首后世的诗,倘若真的凭借诗在世上有了名气,那可不仅仅是能换郑惠的《道德经》手抄本,更重要的是,或许真的在自己的头衔上,增加了一个“文学家”呢!

抄哪首呢?

看着《太平歌》和《讨王侯》,他不禁想起了历史上很著名的两首描写农民疾苦的诗。

《悯农》二首。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两首诗,在张晏的那个时代比较普遍了。看上去好像没有什么稀奇的,尤其是第一首,因为在小学甚至幼儿园背过无数次了,乍一看甚至还有点幼稚。

可是,倘若放到这个时代,让一些人第一次看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种句子,他们是会觉得幼稚,还是会觉得内心受到极强的震撼,答案不言而喻。

而第二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无异于是对封建时代的鞭笞。

春天种下一粒种子,秋天就能收获非常多的粮食。而且四海还没有闲置的田地,可农民还仍然饿死。这是为什么?明显是因为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老百姓嘛!

当即,张晏在纸上写下了这两首《悯农》。

看着这两首诗,他心里真是高兴。忽然之间,他觉得写诗好简单啊!

霎时之间,他挥动笔墨,又“写”了一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完美,嘿嘿!他乐得眉梢眼角都带着笑意,嘴更是已经咧了开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哈哈哈哈!!

这就已经六首了。

接下来的四首,张晏抄的是王维的《画》,柳宗元的《江雪》、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前半部分。

当然,《登鹳雀楼》名字改成了《登楼》,因为鹳雀楼建于北周。

内容分别是: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八首五言绝句,对于张晏那个时代的人来说真是熟悉不过。甚至在大街上随便拽一个人,全会背的都不在少数。

但是在东汉末年,这些诗的水平,岂能以等闲视之!

比如东汉末年五言诗的冠冕是《古诗十九首》,而自己抄的这八首诗,平均水平决不低于古诗十九首。

写完之后,看着那墨迹未干的诗稿,张晏长舒了一口气,他知道在这一刻起,他文学家的地位是注定了。

除非汉朝迅速将黄巾起义镇压,并严令不得流传“贼张晏”的所有诗稿。

至于为什么不写更加精巧的“律诗”和“词”,一个原因是张晏不愿意写那么多毛笔字,累得慌。

另一个原因是,这些唐宋时期的独特文体对于东汉末年来说,还是过于超前了。

就像你在明朝末年,写一首“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在人世获得幸福”。句是好句,只是当时的人看了会怎么想?

还是得一步一步来。

写完了这十首诗之后,还是觉得太少,订在一起也就几篇,不太好看。

又想起了之前说过的“苍苍生民,谁无父母。生也何恩,杀之何咎。”

这话是出自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

这篇文章,张晏前世在机缘巧合之间见到,当时觉得特别惊艳。于是花了许多时间将它背了下来。现在不如把这篇文章附在诗集之后。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都写完之后,《安平诗集》就此落成。

自此东汉末年,除了七子三曹之外,又多了一位张晏。只要张晏能立得住脚,别被汉朝连人带文章都抹去了,否则肯定是文学史上大放异彩的一笔。

PS:关于《悯农》的作者李绅,我想在这特意多说两句。

有一个谣言,说李绅虽然写《悯农》,生活却非常奢侈,喜欢吃鸡舌头,每吃一盘鸡舌头,后院都得堆一两百只死鸡。

为什么我敢断定这是谣言呢。因为这个故事建立在一个逻辑上:要吃一只鸡舌头,必须买一只鸡现杀,除此以外,没有别的获得鸡舌头的方式。

可是,真的需要这样吗?李绅所就任的城市,每天菜市场怎么也得杀不少鸡。只要让属下去告诉卖肉的,每杀一只鸡,把鸡舌头留下来,凑到一块送到李老爷府上去,李老爷要吃鸡舌头,这事不就解决了嘛?

倘若李绅真的是像故事中说的那样,吃一顿鸡舌头后院就得死鸡堆成山,那应该担心的就不是他的奢侈了,而是他的智商是否能正常工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