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八章 备科举(1 / 1)沈不渡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与之前不一样的是,保甲制开始正式在西魏全国范围内推行。

元冠受推行的保甲制以户为基本单位,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对所有居民都登记户籍。

不要小看这短短的一句话,就是这么一个看起来不是很起眼的制度,完成了秦汉魏晋以来中央集权王朝费尽心思都没有完成的东西——皇权下乡。

通过保甲制和府兵制,元冠受成功把自己的统治触角深入到了广大的乡村之中,从此以后,西魏地界里,任何一个人如果有犯罪或者逃亡,都能清晰地查出来。同时,在发粮、征兵、徭役、收税等问题上,也比前朝大大地便利了。

换句话说,西魏的国家动员能力,打总体战的能力变得更强了。

这几个制度的推行,在积弊丛生的北魏或南梁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旧的统治阶级尚未被推翻,门阀、豪强、寺庙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且这种垄断性除了暴力手段,没有任何方法能够打破。

寒门和贫民几乎永远不可能当上高官,而百姓必须在门阀、豪强、寺庙庇护下才能逃避国家的重税。

逃税的百姓一多,国家就像是失了血的巨人一样,开始变得衰弱,无法集中力量做任何事情。而随着其他诸如通货膨胀、地方势大等问题的堆积,整个国家就会走向灭亡。

而在粮食的发放问题上,除了军队粮食标准不变,几乎所有人群,包括百姓、官员,都是仅能保证生存的粮食发放标准,那么有没有粮食反而多了的人群呢?

有,教书先生。

元冠受在每个道每个郡都设立了道学郡学,读书人如果愿意来道学郡学任教,只需要服务五年,并且教学考核每年都及格,就能在官府获得一个最低等的“官”位。

注意,不是小吏,是“官”,而且这项政策还有附加选项,如果这位教书先生不愿意从政,也可以在郡学—道学—国学的三级国立教育体系内升职,如果这位教书先生愿意从政,而他的教学考核每年都是优秀,还可以酌情授予更高的官位或直接进入县以上的政府机构任职。

同时,为了打击不学无术的门阀子弟占据官职,元冠受的第四项立国制度,科举及官员进修考核制正式出台。

科举制和国立教育制度息息相关,未来从郡学—道学—国学这三级国立教育体制内毕业的学生,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而当前,还是以现有官员的考核和进修为主。

需知,为政者目光长远,懂得润物无声才是最好的,毛毛躁躁急于求成,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反而会把自己噎死。

国家的权威有两面性,既是权,也是威,权可以让人服从,但威只有让人心悦诚服时才有效果。

元冠受不是不可以马上推行科举制,但结果呢,有没有想过?

结果就是,来参加考试的,都是门阀子弟,因为贫民上不起学没有文化。

贫民和寒门在读书人中的比例非常低,在当世,诗书传家可不是一句空话,文化是贵族的专属。

如果强行推行科举制,结果就会变成这项制度成为了门阀名正言顺把后辈塞进西魏官员队伍的工具。

大部分的制度,在设计之初都是善意的,但最需要考虑的是推行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

因此推行科举制所需要的考虑的首要前提,就是扩大读书人的数量,而这与门阀的核心利益是相违背的,门阀在当世垄断了“知识”这一无比珍贵的财富。

门阀不可能为普通百姓办学,只有官府出钱出力,接着开国的大好局势,才有可能把郡学—道学—国学这国立三级教育体系进行推广。

官吏的进修,采用了夜校的形式,还是以自愿报名为主,对于前来学习的官员或小吏,考试通过的,提供粮食补贴,并且以考试成绩排名赋予每个进修班前三名奖励,这些成绩也会在吏部存档,影响到他们日后的晋升。

而考核则是为了不影响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行,在长安分六部各司进行顺序考核,在地方则是逐道,逐郡进行考核。

当然了,也不是故意为难官员们,有些官员确实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办事的能力并不差,因此考核的东西并不是统一的,而是根据官员所在的部门和行政类型来出题。

比如度支部,你最起码出点实际应用的数学题你能算明白吧,比如礼部,国家的礼仪制度你得能填上来吧,比如都官部,国家所用的判刑标准你得搞清楚吧。

都是一些很基础的题,如果这些都答不上来,元冠受还是会给他们一次机会,那就是经过两到三个月的培训,学习职位所需知识,然后重新考核。要是这次还不认真准备,又没过,那就回家呆着去吧,这个职位与你无缘。

这些是现任的考核,当通过考核后,官员还需要遵守三年一小考,五年一大考,以及任职地与户籍地回避等制度。

有反对意见?军队也考试,你问问大头兵们有没有反对意见。

军队的考试主要是基础的扫盲,推广汉字,同时提倡使用汉语交流,不提倡使用鲜卑语等其他语言交流。

也没指望这帮大老粗能学明白什么,会写自己名字,认识几百个常用字就行了。

至于汉语的问题,军队里还是有不少鲜卑兵、羌兵等等的,有些没学过汉语的,你要让他们除了汉语其他的都不能说,那也有点难为人。

语言是一个潜移默化的东西,当军队里大部分人都用汉语交流的时候,这些士兵也就都倾向于学习使用汉语了。

而官府,和郡学—道学—国学这三级国立教育体系里,是只准说汉语的,为的就是发挥读书种子们和官吏们的带头作用。

这样以来,随着军队、官府、学校提倡使用汉语、汉字,很快这股风气就将扩散到西魏全国,如此一来潜移默化之下,就可以起到“肃官风,正民心”的作用。

晋末以来百年战乱,根源就在于礼崩乐坏,官吏贪墨无度,百姓为求生存不得不使用暴力。

百姓知礼仪,官吏守规矩,社会才能从无序走向有序,这才是结束乱世的根本之道,而非以武力定天下。

武力能定天下,定不了人心,能定人心的是制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