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寻求了杨易的意愿之后,郑三宝马上联络自己所能认识的最权威鉴定专家,让他们从京城赶紧出发,顺便将清晰照片等发过去。
这个消息,实在是太重要。
京城那边的专家一听说,立即就疯了。一些书法界的前辈,甚至是不请自来,都要来观摩一下那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谁都不曾想到,寻找了上千年的书法巅峰之作,竟然在一个人的家中,人家的祖先从宋朝就开始珍藏。
也不得不说,那人的祖上也是够稳的。一般人,得到这种宝贝,恨不得拿出来炫耀。而杨易的祖辈,愣是什么消息都没有传出来。
这次,要不是杨易大方地透露消息,估计《兰亭集序》还会继续保持失踪状态很长时间。
事发地,郑三宝忍不住跟杨易说道:“杨先生,不管这是王羲之的原作,还是唐宋临摹的,都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现在消息已经传出去,以后这幅字恐怕就很难私下交易了呀!”
一旦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虽然没有规定一定要让国家保管,私人也可以收藏,可是登记在册,那你就只能收藏,不能拿出来交易,比如放到拍卖会上拍卖,那是行不通的。
当然,还有一个选择,就是趁现在这个空档,快速将这幅墨宝转手出去。
“交易?我没想过交易呀!我又不差钱。”
好家伙!一句不差钱,将所有人噎得无话可说。
可不是吗?
人家住的房子,是价值十多个亿的豪宅,都不知道还有多少祖辈传下来的传家宝呢!人家是真的不差钱。
再说,杨易的书法,随便写一幅,都能卖出上百万的天价。
“虽然你说得没有毛病,但这话有点欠揍呀!”
“唉!啥时候我也能淡定地跟别人说这句话?”
“扎心了呀!杨哥家里却扫地的吗?”
“所以,杨易小哥舍不舍得上交国家呢?”
……
直播间,观众们议论声更多。见过炫富的,比如什么豪宅、豪车、游轮、私人飞机,甚至女人的,但没见过像杨易这种炫富方式,直接甩国宝文物。
而且,这《兰亭集序》值多少钱,恐怕没有人敢说吧!
参照目前中国文化艺术品的最高拍卖纪录,比如拍出7.3亿人民币的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兰亭集序》绝对不会少于这个价吧?
子枫妹子问出一个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杨哥,要是有人劝你上交国家,怎么办?”
她挺担心的,上交的话,她都替杨易感到可惜。虽然国家可能有补偿,但那么点补偿,是完全没有可比性的。
杨易无所谓地笑了笑:“呵呵!那得看对方什么态度,也要看我的心情了。捐不捐的,对我影响不大。”
他透露,上次跑来劝他将祖屋上交国家的专家,竟然还带着一丝威胁的口气。对于这种态度,那不好意思,门都没有。
这一句话,令所有人佩服不已。
如此珍贵的墨宝,杨易还这么淡定,捐出去居然对他影响不大,这话虽然听起来有点装逼的嫌疑,但人家是真的有装逼的资本呀!
就像某人说过“定一个小目标,先挣它一个亿”这种话,老王说没问题,但换了一个普通人说,那简直要笑掉别人大牙的。
小绵羊举起拇指:“杨哥厉害!价值上亿的国宝,捐不捐是看心情的。”
此话,戳中了观众们的心,也正是大家想说的。
这就是土豪的底气吗?
那么值钱的东西,只要心情好,随便送人?
想想前面杨易的行为,貌似就是这样,好几十年的虎骨酒,不也是说送就送了吗?
郑三宝又高兴,又佩服地说道:“杨先生,你这心态是真的好。我可以预测,很多人已经闻声而来,包括书法界的一些前辈、文物专家、收藏家等等。”
毕竟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呀!它有这个待遇。
甚至,文物局总部都会派人过来。
要知道,当年《中秋帖》和《伯远帖》被发现,都惊动了中央,周总理亲自作出批示,重视程度可想而知。
而王羲之写的《快雪时晴帖》,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写的《中秋帖》,王羲之的侄子王珣写的《伯远帖》,这三幅作品,被誉为书法界的三宝,曾被乾隆收藏在自己的“三希堂”里。
好吧!都是王家的作品,不得不说,这个家族是真的厉害。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名头自然要比那三幅作品大,无论是品质,还是影响力,都更高一个层次。
也就可见,假如杨易这幅作品是王羲之的原作,国家高层是真的要出手。
网络上,因为《兰亭集序》的现世,已经沸沸扬扬,议论声很大,大部分人都希望国家能高价购回,珍藏到最好的博物馆里。
各大博物馆,得到消息后,纷纷派出代表,前往桃源村,去和杨易接触。
节目组的王导,他是万万没想到,杨易还给大家这么大的一个惊喜,千年不现的国宝也拿了出来,震惊国人。
而他们节目,作为第一报道国宝现世的渠道,自然也受到了很多关注。
这直接将他们节目的人气推向更高的层次呀!对他而言,当然是惊喜万分的。说到底,他也只关心自己的节目火到什么程度。
子枫带回来的桃子,何老师、黄小厨他们品尝后,都感叹:杨易搞种植是真的有一手,不做个农民,真是可惜了。
果农要是都有他这种技术,何愁水果滞销?
原本,他们是想着跟杨易多买一点的。可又不好意思,毕竟人家也说了不差钱,《兰亭集序》都可以看心情捐出去的人。
你拿钱去买人家的果子,是真的有点无语。
更重要的是,杨易的大方,让他们有点惭愧。几十年的虎骨酒,不也拿出来分享吗?他们要是还不满足,绝对会被人喷贪得无厌的。
当天,本市、本省的文物部门、鉴定专家等一大批人来到了杨易的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