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徐家宅院,已是午后申时。徐家的宅府在靠近西市的永安坊,这处宅子是从洛阳明家买来的基宅,前后翻新装砌共用了两年时间,全应按照江南小院的风格修葺。
一众家仆候在大门前,看见车队远远驶来,每个人脸上都是笑意。厅堂里摆了茶水瓜果,久别再见,少不了一番问候寒暄。新府宅虽没有益州的大,却也是人丁重多。除迁居过来的家奴,还新添了不少仆人,他们有的帮忙搬运家件物什,有的则远远躲着打望新主人。
徐羹达看着家人团聚,满室融融,心里充满了欣慰和斗志。他有四个儿女:长子陈祥佑,次女徐书秋,三子陈祥翼乃正房夫人萧明琴所生,小女徐九夏为二夫人陈龄芝所生。兴家旺族是徐羹达向来夙愿,这一点从他娶妻的抉择上可以看出。徐羹达的两房妻室虽遭遇落魄,但身份皆是名门望族:萧明琴出自江南士族萧氏,因是私生女,一直不被萧氏家族认可;陈龄芝乃金陵世家陈氏之后,幼年家道中落,沦为阶下囚之女。徐羹达有着商人的眼光和手段,他精明的把这些看似穷尽的关系给重新融合:五年前,萧家在徐羹达的多次努力和转圜下,终于接纳了萧明琴,只可惜这位夫人命里福薄,在去往扬州认亲的路上病逝了。此后,两家往来减少,但徐羹达只要有扬州的买卖,都要着人去萧家拜候送礼,因此双方还维系着不错的情谊。
连日的车马劳顿,大伙很是疲倦,用过晚饭,也都早早回房休息。徐羹达和夫人房间的灯火还亮着,夫妻久别,有许多话要说。陈龄芝有一张精致的面容,只是这些年的辛劳奔波让她脸上布有了不该属于富贵太太的细纹,徐羹达对此是愧疚的。
“夫人家门显赫,这些年跟着我操劳买卖,受了不少的苦。”
陈龄芝这样说:“我虽生在高门大族,却不过是个阶下囚,幼年苦命,四处漂泊,跟了老爷才得安定。”
“以后咱们就在长安落脚,再不会让夫人跟着我东奔西走。”
陈龄芝欣慰一笑,道:“无论是从前的苏州,益州,还是现今的长安。只要老爷决定去哪,妾内都会一直跟随。如今老爷打定主意留居长安,妾内也是愿意。只要一家人平平安安的聚在一起,便是最大的福分。可长安毕竟是天子脚下,权贵众多,老爷又做了皇家货商,比不得与胡人交易那般自在,只怕更加不易。”
“与胡人的生意是赚得多,可商贾的人无论多么富有,那地位都是比官宦人家低啊。前两年,我找人给九秋说过一个人家,对方听到家里做买卖的都摇头。还有祥翼,他一心尚武,可空有抱负,却不能仕途,就因为他父亲是一个货殖。”说到此话,徐羹达叹了一口气:“这些事情,夫人你是知道的啊。我就再不愿孩子们受这等待遇。”
陈龄芝道:“三公子有鸿鹄之志,我们定当帮衬。走不了科考之道,可走引荐之路。”
徐羹达点头:“是啊,这次咱们当上殿中省的货商,也算是挣了些脸面。多亏郑家愿意出面帮咱们一把。郑家太夫人那里,待夫人休息好后,也去拜访拜访吧。”
听到此话,陈龄芝接口道:“老爷不说,妾内也知道。一则,陈氏族人能得到翻案,多亏太夫人拿出了免死金券,身为陈家后人,自当感激。二来,太老夫人又是我的姑母,身为晚辈,理应拜访。还有老爷若想在长安立足,三公子的仕途,都得仰仗郑家,这今后必是要多走动。”
陈龄芝的话说到徐羹达的心坎里,他深深地望着夫人,充满着感激地说:“夫人操劳了。”
夜幕下的长安,空气中透着沁骨的寒凉,秋风吹着落叶残屑卷过空荡荡的街道。今晚,十二道城楼旌旗猎猎,烛火灼灼,城墙内外尽是一队队擎着兵器来回值守的侍卫。红色的旌旗和巡动的火光在风中交相辉映,笼托出紧张而凝重的气氛。
玄武门的一处角楼上,李陆神色漠然地望着远处,此刻的他本该是在回安西的路上,却被留在了长安。
李陆的祖父乃李承乾,当年以嫡长子的身份册立为皇太子,深得唐太宗的宠爱,后因夺嫡之争被废为庶民。此后,李陆家又遭受了武则天的迫害,发配岭南。好在太平公主见他年幼,弓马却是在李家子弟属第一,于是收到自己府内教养,作为儿子薛崇简的侍读。李陆确实没让太平失望,13岁到军中,因打战勇猛,处事果敢,年纪轻轻就立了不少战功,是众多李唐子孙中的佼佼者。太平私下称他有太宗风范,也视他为自己在军营中最得力的筹码。
一年前,也是这样月明星稀的夜晚,他夤夜从龟兹奔赴长安。在镇国公主府里,太平公主告诉他这天下要改名回主了,并让他留守潼关,以助复辟。李陆身为大唐朝王孙之后,自然是效死输忠。
如今,唐中宗即位,天下重归李姓,李陆自觉大任已成,自己也该回到军营。可就在出发前,却出了这么一状况。
远处,“嘚嘚嘚”的马蹄声伴随车轮辘辘打破了午夜的宁静,这是武三思的马车,由四名骑卒护随。李陆深知武三思是个狡诈险恶的人,也料到二人会有一面,只是没想到来得这么快,既如此,且看看他有什么话头要说。思定至此,李陆从容下楼,依照官礼前去拜见。
武三思是武则天的侄子,当初武后在位,他权倾朝野;如今武后退位,他攀势韦后,依旧呼风唤雨。约莫60的他,虽然当了十多年的宰辅,仍旧是个见风使舵、拜高踩低的人,对上阿谀奉承,对下趾高气扬。
可面对李陆的行拜,武三思显得很是客气,几步上前,一把托住他的手臂,谦道:“将军大人,不必多礼。”接着关切地问,“李将军幸苦值守,可有什么发现?”
“各城门监军严防值守,京畿各县也都派了人展开搜索。目前未发现任何刺客的踪迹。”李陆回禀。
武三思点点头,又道:“这刺客既然能从大明宫逃出,那就不是一般的贼徒。你们只要发现身份可疑的人,都要严加审查。”
大明宫向来戒备森严,虽说如今迁都洛阳,可军制防务却无半点松懈。鸟都飞不进的地方,竟然发现刺客,还被逃脱,这已让李陆费解。更况,武三思为此大肆动作,特意关闭城门,将自己调回长安,李陆就不得不起了疑心,一天下来,搜索无果,更加坚定自己的猜测。
对于李陆,武三思是有所忌惮的。这位大唐最年轻的少将军,14岁出征,17岁挂帅,不仅是太平公主的养子,更是手握安西几万精兵的将臣。他喟然一叹,道:“我没记错的话,李将军今日本该奔赴安西防秋。谁料想宫里出了刺客,虽说南衙军不在我所管的范畴内。可是情势紧急,几位宰辅也都在神都,迫不得己本王就下了调令。还望将军见谅。”
“只要宫城安全,末将晚两日出发也无妨。”答得毫无客气谦卑之态。
武三思微感不快,但老奸巨猾的他不动声色的又道:“虽说圣上和太后在洛阳,可大明宫出现刺客,那也是对皇权的藐视。”说着他瞥了眼李陆,道出了自己筹谋已久的话,“京师十二道城门保障着长安的安全,更是大明宫的安全,必须交给最有能力的将士驻守。李将军年少勇武,胆识过人,堪当此任。至于安西防秋的军务,本王会亲自请示皇上,另交他人去做。”
李陆望着武三思眼中一闪过的狡黠神色,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此时,一士卒送来军报:“十二城门及城郭外方圆百里,并无异常。”武三思显然不在意了,不过他还是亲自上到城门楼,煞有介事地巡视了一番。
等到东方曙光,天色渐亮,武三思整理了一下衣冠,带着十分满意乘车出城,前往洛阳。这一趟长安之行,他的任务终于完成了。
李陆望着远去的车马,微勾唇角,犀利的眸光里透着一抹不安的思虑。如今武后退位,武三思安分即可,怎会亲自出面将自己留在京畿。再想到近来宫中传闻,不禁眉头一皱。是夜,他写了封书简,派了最信任的护卫方靖送到洛阳镇国公主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