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一十三章 朱慈焕登基(1 / 1)醉枕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博洛不太明白,为什么他之前的战争常识在罗虎面前都不管用?

一个城市的城墙被突破了,那么这个城市将没有任何生存下去的可能。就算是有零星的抵抗,也只能是徒劳。

但罗虎领导下的江阴城不一样,那些密集的凶狠的火力封锁了街道,那些手制长牌、藤牌、长枪火铳的士兵在巷战中发挥出的威力。这些都超出了博洛的战争认知范围。他自认为自己有丰富的战争经验,自小小跟随父亲阿巴泰,参加过不少战役。在不久前的潼关之战对阵大顺军时,他还得到了各位满清首脑的一致认可,现在可谓是多铎的左膀右臂。

但是今天他栽了,他的军队在胜券在握的时候,被罗虎打得溃不成军。

城头虽然现在还在自己手中,但是它的丢失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形式。

其实目前的形势比博洛想象中的还要糟糕。因为平辽军的第2波援军到了。

柳和尚解决了,从印度尼西亚远道而来的荷兰援军。

这些红毛番也真是倒霉,他们先是经历了风暴,然后是触礁,最后战船搁浅,只能任由平辽军宰割。

在解决了援军之后,柳和尚再次对热兰遮城的荷军劝降。荷兰东印度公司驻台湾总督加龙见于援军已灭,城内粮草消耗殆尽,被迫离开城堡,向明军投降。

这次盘踞在台湾岛的荷兰势力被连根拔起,台湾这个祖国第一大岛,终于回到了华夏母亲的怀抱。

柳和尚不敢怠慢,在解决完荷兰军队之后,他也要出海支援江阴。

黄蜚终于被说动,亲自带领5000水陆部队参战。

柳和尚带着大军到达崇明岛,与先期到达的辽宁号会合。崇明岛在明朝的时候还没有后世那么大的面积,但是作为船只停歇补给的中转站已经够用了。

平辽军的海上势力全都齐聚此岛,有了辽宁号,有了赫克托号,有了格拉弗兰号,还有5艘郑造的盖轮船,加上400多艘1号2号福船,快船运输船。

这只庞大的海上力量已经封锁了长江口,甚至在整个长江下游水道任其航行,残弱的清军水师对此毫无办法。

就在博洛拼命攻击江阴城的时候,柳和尚已经悄悄把重甲骑兵营,几个步兵营和战车司以及黄蜚的三千陆上战兵运送到了江阴城北的一段长江上。

博洛的情报系统探得有明军战舰正在悄悄的靠近江阴城,但是他始料未及的是,竟然有1万余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身经百战的士兵登陆。

江阴城这边的攻防战陷入了焦灼,柳和尚已经让大军来扫荡清军后方。

重甲骑兵全部出动,他们手里不只有马刀,还有精良马铳,所到之处,铁蹄踏破孱弱的清军汉兵的防线,在包围圈上撕开一个口子。

刘良佐亲自率兵阻击,但清军无论是战马的冲击力,还是火力都对他们形成了压制。

很快刘良佐再次败下阵来。

战局直转急下,博洛却慌了神。他命令军队收缩防线,以应对明军合流后的攻势。

罗虎听闻柳和尚带兵来,感叹他现在来的真是时候。双方合并一处,开始对清军进行反击。

千斤红夷炮,火箭弹,平辽军的火力倾注在清军的阵营上,然后是战车司跟进,车上的弗朗基小炮掩护后排的步兵逐渐靠近清军。

清军的火绳枪进行反击,但战车防护力很好,明军毫发无伤。能对明军造成杀伤的大概只有清军的几门重炮,这些大家伙都是钓来轰击城墙的。

但是估计谁都没想到,清军在明军面前野战已占不到半分便宜。罗虎的那些重甲步兵,正在逐渐靠近清军的阵型营。

障碍物被清除,重甲步兵开始与清军短兵相接,那些清军的炮灰根本毫无用处,在重甲步兵面前就是活靶子。

博洛只好出动正蓝旗精锐步兵,双方这才站成一团,没有让明军势如破竹。

清军虽然抵挡住了明军的正面攻势。但是柳和尚的重甲步兵也从翼侧发动进攻。一时间清军防线陷入崩溃。

博洛不想就这么撤走,他的骄傲害了他,明军杀将过来,最终把他俘获。

虽然罗虎之前有战胜过满清的记录,俘获一个满清贝勒还是第1次。

这是一次大胜,正蓝旗被歼灭4000多人,其余的士兵各自逃散,有奔常州而去的,也有一直跑到南京的,总之溃不成军。

罗虎不敢因为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江阴现在仍旧危险,唯有大伙去了台湾才能喘口气。

一场大迁徙运动展开,江阴城内的父老拖家带口离开这个危险之地。

他们之中有很多人,虽然不想离开自己的家乡,但是形势所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有铮铮铁骨的军人尚在,就一定能有打回江阴,打回常州,打回南京的那一天。

罗虎的舰队在海面上延绵数里,到达台湾后,罗虎开什么紧张的安置工作。

10万人可不是小数目,吃喝拉撒都是大事。不过有了这10万人,有了这10万,反抗清廷的铁骨。罗虎就有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台湾需要开发,武器需要打造,战斗也需要人去打。10万人的规模完全够罗虎在台湾休养生息。

罗虎回来后的这三天,朱媺娖知道罗虎俘虏一个满清的重要将领后,几次三番的来找他,希望他用这名满清将领换取他哥哥朱慈烺。

罗虎内心只是发笑,用一个军事将领换一个皇帝,这买卖怎么看都是清方赔了。

蜻蜓的那帮王爷们没那么傻,不过要想真的换回朱慈烺。倒是可以效仿土木堡之败的明英宗朱祁镇,和景泰皇帝朱祁钰。

只有朱慈烺在清军那边变得没有那么重要的价值,这笔交易才可能实现。

如何做呢,当然是立即把朱慈焕推到皇位上,只有朱慈烺不再是皇帝,他的地位和作用才没有那么重要。

罗虎要把朱慈焕推上皇位的消息惊动了黄蜚。

他虽然也想尽快让朱慈焕即位,奈何现在身边一个文臣都没有,就这么即位了,影响力怕不够。

罗虎暗笑黄蜚的迂腐,影响力不够怎么了,朱慈焕现在难道没有资格即位?

等他坐上宝座,自然就会有文臣来依附,到时候影响力会扩大的。

三月初一是个好日子,太阳刚升上地平线,朱慈烺就穿戴一新,在仪仗队开道与侍卫亲兵的保护下来到郊外,祭告天地。

临行前,朱媺娖嘱咐弟弟

“你坐在宝座上,要一动不动,不管什么人向你磕头,你都不要说话,看见可笑的事情也不要笑,你要时时记住,现在你是大明的大皇帝。”

乐曲响起来了,演奏的都是明朝的皇家音乐,朱慈烺走上祭坛,在赞礼官的引导下,忽而下跪,忽而叩头,忽而起身,忽而上香,忽而又跪,又叩头,又起身……一连跪了四次,叩了四次头。然后还有什么献玉帛、献爵、亚献礼、撤馔、送神、读祝文等仪式,朱慈烺就像一个小木偶,被人用线牵着,做着各种动作,脑子嗡嗡响,对于一个10岁的少年来说有点劳累。

音乐终于停了下来,朱慈烺以为结束了,正想回宫,却又被人拉到更衣室里,换上黄袍,面南独坐,罗虎,黄蜚等人列于两厢,一批一批走上前来行三跪九叩首礼。

礼成,朱慈焕即位,改年号永平,次年,也就是西元一六六七年为永平元年。

朱慈焕称帝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北京,已经被押送到北京的朱慈烺,倒是因此逃过了一劫。

他现在不再是大明的皇帝了,他只是个阶下囚,多尔衮本来想杀了朱慈烺,让明朝的遗老遗少,断了反清复明的心思。

但是在台湾冉冉升起的平辽军的势力,以及朱慈焕的即位打乱了他的部署。

天下还未完全平定,多尔衮面对的困难还有很多。

要说的是在稳定国家形势方面,多尔衮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措施。

他招揽明臣,使整个国家机器迅速正常运转了起来,但多尔衮知道,要想长治久安,天下太平,还必须”泽及穷民”,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进入北京后,多尔衮认为统一中原只是时间问题,大清即将由一个地方政权成为全国性政权,汉族百姓也是我大清的臣民,处理他们的事情,就是在“料理家事”。

因此,多尔衮先后向礼部、户部发出指令:查找京城内的特困家庭包括沿街乞讨人员,政府发放救济;穷困潦倒、谋生无计之人可以直接向户部提出申请,要求补助。

但是这时京城内穷苦无告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大顺军坐享京城一个月,把这里的粮草几乎都吃光了,剩余的一点粮食都是官府粮仓里的“积年陈腐之米”,糠土参半,吃下去就腹痛难受。一时米价飞涨,“公私积储荡然无存,粮草俱乏,人马饥绥”。

在这紧要关头,多尔衮的八旗军没有像大顺军那样,威逼官绅,四处抢粮,而是将辽东积存的百余万石粮食源源不断的运到北京,并向友好邻邦朝鲜借米万石。

应该说多尔衮这鞋措施不错,但一道“剃发令”毁掉所有,全国很多地方有都骚动起来。

这道法令在汉族官民心中引起强烈的反感。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是孔圣人的教诲,也是古代中国人的普遍观念。汉族人上千年的风俗都是束发,他们平时不剪发,而是精心梳理成发髻,戴上冠帽。

清廷的剃发衣服改变了这一习俗,闹得人心惶惶政权不稳。而建议清王朝强行推行剃发易服的孙之獬也没有好下场。

不久后,孙之獬被清廷赶回到了老家。清王朝虽然是真的将孙之獬革职后撵滚蛋了,但是他本人却十分要面子,自然不会对人说自己是被清王朝废弃不用了,而是大张旗鼓的,给人以他衣锦还乡的感觉。

家乡的人表面上对他还算客气,心里却早就恨死了这个数典忘祖的汉奸。岂不闻“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而孙之獬首倡的剃发易服,却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与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传统观念完全背道而驰。

为了不被剃发,多少人起来,用自己的献血和生命进行义无反顾的反抗啊!又有多少人看着自己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起来反抗满清的民族压迫前仆后继、死而后已!还有多少人为这剃发咬牙切齿,怀怒未发、敢怒不敢言。

而这所有的一切,好像都与这个衣锦还乡的汉奸孙之獬有关。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汉人此时的遭遇,不正是拜其所赐吗?

可是,现在,大家的怒火还不能喷发,只有强忍着,因为孙之獬背后有满清主子在撑腰。

火山,终有爆发的一天。

当地人反抗满清民族压迫的谢迁率领起义军队杀到了淄川城下。在城中抗清民众的支持下,次日凌晨,起义军攻入了城,擒获了孙之獬。

起义军和当地民众早就对孙之獬恨之入骨,现在终于找到了报仇雪恨的机会。于是乎,大家把孙之獬绑住,用锥子往他身上狠刺,刺出了孔,就拔掉头发往里面“种”。你不是让剃发吗?我们不但不给你剃发,还给你种发!这对孙之獬真是绝妙的讽刺!

最后,大家懒得弄那么多的头发给他种,就从屠户那里拿来些猪毛当头发给他继续“种”!

据说,有人讽刺道:“给孙之獬种猪毛竟是糟蹋猪毛了,因为他猪狗不如!”

孙之獬深知自己早已犯了众怒,求饶也没用,必死无疑,也就铁了心了,对大家破口大骂。

大家本来就对他憋忍了一肚子的怒火,岂容他再骂?于是,就找来缝衣针,拿来线绳,将他的嘴给缝上了。之后,大家一起动手,将孙之獬给千刀万剐——凌迟处死了。

众人还不解恨,又将孙之獬留在城里的孙子、曾孙全部杀死,让他断子绝孙!

至此,首倡剃发易服、害死无数同胞的汉奸孙之獬算是彻底走完了他罪恶的人生路,从历史上被抹去了身影,但是他的名字还是“垂”在了青史上,不过,是钉在了耻辱柱上。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