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杨钊已经大概猜到信里的内容了。
因为杨贵妃口中提到了“往事”,一件李林甫写信向她提及的往事,说明李林甫和杨贵妃都参与了这件事,甚至在这件事里产生了一定的交集……
那么便只有可能是那一件事。
而且,从杨贵妃表现出来的态度来看,显然是对那件往事极力逃避,甚至有点恐惧……
也指向了那一件事。
再且,也只有那件事,才值得李林甫费力去写这封信,并让杨贵妃的亲信之人给到她手里……
那是九年前的往事。
开元二十五年。
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三人披甲带剑,率领东宫侍卫冲入兴庆宫,扬言宫中有逆贼谋反,他们要进宫除贼。
李隆基听闻消息,大惊。
随即龙颜大怒,调集龙武军和金吾卫将其镇压。
随后,太子和鄂、光二王被废为庶人,囚禁在宫中。
李隆基怒气难解,在听信李林甫的谏言后,下令将太子与鄂、光二王赐死,同时还有大批亲信太子的官员被处死或流放蛮荒。
这便是“三庶人”之祸。
关于三庶人之祸的由来,已是众说纷纭,扑朔迷离,难辨其中真假,但其对帝国产生的巨大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
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太子之位空了出来,帝国需要下一位储君。
围绕着储君之位,各位亲王们立即展开了新一轮角逐。
其中呼声最高的两位,是忠王李玙后改名为李亨和寿王李瑁。
李亨占了年长的优势。
他是李隆基的第三个儿子。
李隆基的长子、郯王李琮因为狩猎伤了面部,只可惜这个时代还没有整容术,李琮面目受损,也就失去了九五至尊的威严,实际上退出了储君之争。
李隆基的二儿子便是刚刚被赐死的前太子李瑛。
再加上,李隆基只有过一位王皇后,而王皇后并无子嗣,所以年长的李亨便是事实上的嫡长子。
按照嫡长子继承的法统,李亨天然地成为下一任太子的最有力争夺者。
除此外,李亨是由王皇后抚养成人的,即便王皇后从来都得不到李隆基的宠幸,但这并不妨碍为李亨法统上的正当性再加上重重的砝码。
李亨同时还和李隆基宠信的宦官高力士交好,两人私下里以兄弟相称,这也是能他顺利继任太子的重要武器……
寿王李瑁是李隆基的第十八子,不具备法统上的优势。
同时,李瑁性格平和,与人不争不抢,又不通政事,几乎和宫中显宦、朝中重臣没有任何往来,更是远不及李亨。
但李瑁却有着一个最重要的优势,即,她的母亲是武惠妃,在杨贵妃之前李隆基最宠幸的女人,帝国实际上的“皇后”。
而且,武惠妃也只有李瑁这一个儿子。…
因而她倾尽了全力,竭尽全力,一定要把李瑁推上太子之位。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武惠妃不但要在李隆基面前百般讨好,想尽办法让李瑁在李隆基面前显露才能,还得在朝中寻觅一个能说得上话的重臣。
最后她找到了李林甫。
两人一拍即合。
李林甫在朝中为李瑁培植党羽,让李瑁在朝官中获得了打量支持而武惠妃则在宫内为李林甫说话,最终帮助李林甫如愿挤走了声名正盛的张九龄,升任中书令右相,成为百官之首……
后宫中有武惠妃,朝堂上有李林甫,可李瑁并没能最后成为太子。
因为就在这个最关键的时刻,武惠妃死了。
武惠妃一死,所有依附在武惠妃和李瑁身边的势力瞬间瓦解。
但对李亨来说,武惠妃可死的太是时候了。
甚至在武惠妃死后,越来越多的谣言传出,前太子李瑛便是武惠妃构陷而死的,武惠妃也正是心中有鬼,才惶恐不安,直至死去的。
这些流言,进一步打击了武惠妃和李瑁的残余势力,李亨晋升为太子,也就顺理成章了……
对李林甫来说,不管武惠妃是怎么死的,反正武惠妃一死,他便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地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李亨成为了新任太子。
其他官员还能及时调换码头,但已被李亨视为仇敌的李林甫却不能。
好在经历过亲子“谋逆”的李隆基虽任命了新太子,却也对太子的权力严加防范,李林甫才躲过了清算,稳住了他的宰相之位……
这也是为什么韦家一定要除掉李林甫。只要李林甫还在朝堂上,李亨的太子之位便坐不稳,随时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李瑛。
而对李林甫来说,李隆基越来越老了,李亨随时都可能转正为帝国的下任天子,那时,也是他死无葬身之地的时候。所以无论他用尽什么办法,也要抓紧时间把李亨从太子位置上撵下来。
整个这起事件中,都没有看见杨贵妃的影子。
但做为曾经的李瑁的妻子、寿王妃,她又怎么可能脱得了干系?
据此,便可以大略得出李林甫书信的内容了。
包括之前李林甫一再对韦家隐忍,不急于反击,无非是因为他的目标并不单单是韦家,而是要通过韦家把李亨也牵连进来。
所以他要给杨贵妃写这封信。
他要跟杨贵妃旧事重提,希望杨贵妃能和他一道,完成他们在开元二十五年时没能完成的事情,将李瑁扶为太子,把现太子李亨赶下去。
要实现这个目的,李林甫必须要有宫内的支持。
只可惜,杨贵妃并不是武惠妃。
她方才的态度已经表明了,她绝不会参与进来。
至于原因……
杨钊不清楚杨贵妃和李瑁二人有着怎样的感情,所以就不确定是否是因为杨贵妃已经断了旧情,才拒绝了李林甫的提议……
事实上,在整个这件事中,李瑁根本就不重要。
包括李林甫想要扶持他,也不过是拿他来除去李亨。
只要能除去李亨,无论再换成哪个亲王来当太子,哪怕是从小由李亨带大的永王李璘,李林甫都没有意见。
而杨贵妃拒绝李林甫的关键也不在李瑁身上。
杨钊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杨贵妃既缺乏基本的政治能力,也是打从骨子里反感这些政治上的斗争的。
或许,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