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就是晚些日子去沈海吗?这才多大点事儿啊,秦曼春犯得着反应这么大吗?
不管别人怎么看,在秦曼春看来,犯得着。
此事说来话长。
话说,秦曼春五岁那年,她爸就过世了,她妈见这个家的顶梁柱倒下,料想日子是过不下去了,就在一个深夜卷走了家里所有的钱财,偷偷摸摸跑了。
当时,秦曼春的爷爷奶奶已经过世,她爸兄弟几个都分了家,各自过起了小日子。因而她妈这一走,她家连个大人都没有,可以说除了她和她三岁的弟弟这俩娃娃,一无所有。幸而,秦曼春的大伯人不错,闻讯后主动将他们姐弟接回家去抚养。
过了三年,秦曼春八岁了,她向大伯提出要去村办小学读书。
最一开始,她大伯是反对的,倒不是舍不得那点儿学费,而是生怕她学坏。
读书会学坏,这是什么逻辑?
原来,秦曼春妈跑路的那一晚,上面派来负责扫盲工作的城里先生也不辞而别了。联想起她妈对那位年轻先生异乎寻常的热情,她大伯有理由相信,她妈就是跟着那先生私奔了。
这等家丑,她大伯自然不好摊出来说,对外只说她妈是改嫁了,可在他心里,自此留下了读书人都不是好东西的印象。
正因如此,几个亲生儿女到了年龄他都不让他们读书,这回轮到侄女,他同样不肯答应。
奈何秦曼春拿出了水磨的功夫,各种歪缠,她大伯又心疼这个从小无父无母的小丫头,不忍拒绝,最终还是违心答应了。
然而,秦曼春千方百计要去读书,并不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求,不过是想借此来逃避繁琐的家务罢了。
因而,她这书读得很是稀松二五眼,加上村小的教学水平实在糟糕,几年下来,她虽混到了一张小学毕业证书,可事实上也就勉强认得了几百个字,外加一些简单的加减乘除。
要说这水平,放在当时的农村其实也算不错的了,当个大队会计、保管员啥的够够的,可她后来不是死皮赖脸地蹭来城里了嘛,又哄着郑淑娴继续供她念初中。这一进城里的正规学校,她的知识水平立马原形毕露,那叫一个数一数二倒着数的。
哪怕她初一上学期很是用功,就差没头悬梁锥刺股了,可惜的是,她或许天生就不是块读书的料,成绩死活就是上不去。
到了下学期,她算是想明白了就她这水平,混个初中毕业都勉强,考取高中、大学什么的,那是彻底别想了。
可要是只有初中学历,她一个农村户口又没有背景的女孩子,留城估计都困难,即便侥幸留了下来,多半也分配不到轻省体面的工作,怕是要干一辈子的女工。
一想到这儿,一心想做人上人的她就心有不甘。思来想去,她决定独辟蹊径走文艺路线。
要知道,这年头搞文艺可是挺吃香的,要是能混进哪个艺术团,不光体面,工资高,还有可能借机嫁给高干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