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八章,蔡邕北上(1 / 1)木子月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黄河和长江是神州大地的两条生命线,一直养育着千万华夏儿女。同时为了治理和更好的利用这两条江河,华夏儿女也是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继为之努力。

相对而言,在汉一代还是治理得不够好,利用得不够到位,才五六千万人口,竟然常常发生饿死人的事件。

不吹不黑,只要当朝稍微给力点,治理和利用好黄河和长江,就可以养活当今大汉天下的所有人。

当然,说说很容易,真正要行动起来,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所需要的物力人力及钱财,绝对不是当朝能负担得起的。

皇帝刘宏吝啬事小,魄力和能力才是让人绝望的主要原因。

眼看蔡邕似乎蠢蠢欲动,刘备心中是百转千回,摇头苦笑地说:“先生,你不是想回洛阳进宫面圣陈情吧!?”

蔡邕理所当然地说:“不然呢?如此利国利民之大事,玄德你也得跟我一起返回洛阳。”

刘备无比纠结地说:“先生,你莫非忘了《密言七事》?莫非忘了非宣诏而不能回京?”

“玄德,义之所在,何以惜命!”蔡邕正义凛然地说:“若陛下真能行此利在当代,功于千秋之举,我死又何妨!”

蔡邕的气节,风骨,信念,都让刘备为之动容。

同时刘备想说的是,这样的蔡邕在历史中能活到六十岁,真算是命硬。

蔡邕半天没听到刘备回话,有些不高兴地说:“玄德是怀疑我的品德,还是认为我天真?”

刘备摇着双手说:“先生品德之高尚有如皓月当空,天真也真是天真。”

“哈哈哈哈!”蔡邕哈哈大笑道:“是呀,我太天真了,要治理黄河岂是易事,就算我有心,陛下有意,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呀!”

蔡邕是天真,是真性情中人,却一点也不傻,稍稍一想,就明白刘备所说有理,而要做到却几乎不可能。

刘备松了口气说:“先生能明白就最好了,不是我大逆不道,皇帝老哥守成都不足,就别谈中兴汉室了。”

蔡邕意味莫名地看着刘备说:“你可是汉室宗亲,还是陛下亲封的神侯。”

“对呀!”刘备坦然地说:“维护大汉,振兴大汉,富国强民,一直是我为之努力的动力和目标,更是我毕生之愿望。”

“好,好!”蔡邕欣慰地说:“这天下永远是你们年轻人的,努力吧,我看好你。”

“我会的。”刘备没有回避,还信心十足地说:“先生且放心,我大汉一定会长盛不衰。”

“嗯!”蔡邕的心情突然变得很好,甚至有些捉狭地说:“玄德,你说我们该去那儿?”

“啥?”刘备一听,差点掉下了青骢马。

那怕蔡邕一直没有说离开洛阳去那儿,但是刘备笃定地认为应该是回陈留圉县老家。

刘备都准备将蔡邕一家安全送至陈留圉县老家后,就带着典韦再次去游历天下。

在黄巾起义之前,刘备还能四处走走,一旦黄巾起义暴发,刘备就会根本没时间做的别什么。

肯定是除了打仗,就是拼命发展自己的势力。

当然,刘备也想过把蔡邕一家子及万卷藏书一锅端了。无论是蔡邕或者是这万卷藏书,都是刘备要实现理想或抱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蔡邕在当今大汉天下而言,是士林,学界的一面旗帜。万卷藏书足以撑起一个地区的文化氛围,或者说教育事业。

也正因为如此,这下蔡邕问刘备该去那儿,那肯定是去涿县啊。

蔡邕再次有点意味莫名地看了好一会儿刘备,直把刘备看得心中发毛,才悠悠地开口道:“啥什么啥,就由你安排可好?”

“真的?”刘备强按乱蹦得快要跳出胸膛的小心肝,有点不敢相信地问了一句。

这时的刘备有种被天掉馅饼,自己就快要砸昏了的惊喜和幸福感,还有一丝丝不真实的梦幻感。

“当然是真的。”蔡邕看向滚滚的黄河,豪迈无比地说:“教书育人,我还是可以的,开启民智,万卷藏书也少不了。”

刘备头皮一麻,翻身下马,对蔡邕躬身一礼,恭敬地说:“谢谢先生。”

蔡邕在马泰然地受了刘备这一礼,抚须笑道:“别让我失望。”

……

刘备和蔡邕一行浩浩荡荡,沿黄河北,终至官渡。

官渡因是过黄河的一个重要渡口而得名。这时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小镇子,更谈不什么兵家必争之地。

刘备立马于官渡,有着无限的感概,这可是后来历史中曹操和袁绍决战之地,也是决定北方谁属的关键一战。

同时也是官渡一战而让官渡名声大噪,让世人都知道黄河边有这么一个渡口,一个地方叫官渡。

刘备不知道是人造就了一个地方,还是这个地成就了人。

不过官渡之战后的曹老板一定会认为官渡乃福地也,一战而成为了北方之主。

那么那时袁绍就一定认为官渡乃晦地也,一战而失去太好形势,让一统天下的宏图伟业成为泡影。

“玄德,你对官渡这儿很熟悉吗?”蔡邕有些好奇地说:“这儿没什么特别呀!”

蔡邕是真看不出官渡这儿有什么特别之处,不就是一个渡口,以及一个小镇子。

“先生,没什么,我是在想在官渡歇息一天还是直接过黄河北?”刘备停下了飞扬的心绪,说到实际的问题。

刘备能说未来曹操和袁绍会在官渡这里决战么,还没发生的事说了也没人信,还不如多想想现在面临的问题。

一早从洛阳出来,至官渡时天色已晚,是停是歇,还是过黄河,都得下决心了。

“哦!”蔡邕没有意外,哦了一声说:“就在官渡找家客栈休息一晚,并联系好渡船,明早再过黄河。”

官渡渡口只有几条载人过河的船只,要载装满书简的马车,还真得另想办法。

蔡邕说完,车队就向官渡集镇而去。

“敢问可是伯喈先生和神侯之车队?”才到官渡集镇口,就见一富态的中年人带着一群人拦路施礼而问。

“正是!”蔡邕回了礼道:“我就是蔡邕,不知?”

“伯喈先生好!”富态的中年人惊喜地说:“在下官渡颜家庄颜真,有闻伯喈先生和神侯出洛阳,特在此恭候。”

“颜庄主好。”蔡邕有点意外地说:“不知颜庄主与琅琊临沂颜氏有何关系?”

“伯喈先生,我本就琅琊临沂颜氏,搬迁至官渡不过三载。”颜真听蔡邕知道颜氏,很是高兴。

树大分叉人大分家,基本所有大家族都会分散为几处,甚至南北相望,东西而隔,这都很正常。

“原来如此。”蔡邕点点头说:“琅琊临沂颜氏乃孔夫子门下颜回先生之后,其祖更是曾位列三公,颜庄主之兄就曾任当朝议谏大夫,当是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在冀州乃名门旺族。”

蔡邕侃侃而谈,有如见过颜氏族谱一样,让一边的刘备咋舌不已,蔡邕之博学多才强闻博记由此可见一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