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二十六章:名副其实(1 / 1)清风逸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滋味楼定在九月一日重新开业,所以,加盟会就放在八月三十日进行。

二十九日下午,山庄内部所有人乘车来到城里。

以前殷清风往来城内外都是匆匆而过,不做太多停留。这一次,他有意让学生和教师们感受一下长安城的变化。

他们体验的第一个变化是,舒适宽敞的四轮马车。

等进了城门之后,他们体验的第二个变化自然是水泥路了。

现在的朱雀大街,在国槐掩映下的不再是青石路面,而是颜色接近的水泥路,而且是那种反着光的水泥路面。

将原先的青石撬下来、铺上砂石抹上水泥,四五万人只用了两天的时间。为了达到水泥路面反光的效果,工期又拖了五天。

那五天里,不但要多次在路面上扬水泥灰、洒水,反复抹平,还要用秸秆席子遮挡阳光以防止暴晒。

殷清风让所有人都下车,一路走向滋味楼。

他这次把学生也带上的目的,就是一次体验教育。要让这些孩子从小就要意识到他这个主人、老师是多么的强大,要让崇拜的想法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成长包括李承乾。

滋味楼外的脚手架会在今晚拆除掉。等到明天再有人路过这里,就会看到一个他们想都想不到的一座建筑。

首先,原先临街的店面全部拆除,砌成一座高墙,高墙的中间是一道重檐歇山式的门楼。

从现代的视角去看,从建筑规格上来说,重檐庑殿顶的规格最高、接下来是重檐歇山殿顶、单檐庑殿和单檐歇山殿顶等。

但,重檐歇山式要等到宋、元时期才出现和流行起来,并超越单檐庑殿。

最早的重檐庑殿顶建筑,是宋真宗在泰山兴建的天贶殿。

也就是说,不管这时的皇宫再辉煌再威严,也只是单檐庑殿式的建筑。

也就是说,后人到西安市看到的任何所谓的仿唐时建筑,只要是重檐式建筑,都不是唐代的建筑风格纯粹臆造参考宋元明的建筑,臆造出来的。

门楼,最早的功能是供瞭望、射杀敌人使用的。到了东汉末、三国初,门楼又指观阙上的楼。又经过了千年的演化,门楼变成了门第的象征,矗立在名门豪宅的门口。

除了超前时代的重檐歇山式的门楼外,门楼前还坐立了两尊石饕餮。

查阅舒新城先生主编的辞海,辞海中对于“饕餮”的原始含义,其实并没有定论,但是国人对它的记载和形象使用却很久了。

山海经北次二经介绍其特点是:其形状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齿人手,其音如婴。

因为饕餮只是古人杜撰出来的,所以,另外一个传说是,饕餮是龙的第五个儿子,形似狼,好饮食。

不管他的起源从哪里来,形象是什么样的,它的特性没变:吃人兽!

殷商青铜器中非常著名的饕餮食人卣,其造型是,饕餮用利爪抓住一人,人的头部置于饕餮的巨齿之下。

另一个实证是,青铜器司母戊鼎的两边把手外端,分别铸有两个首部相向的兽形,巨口大张,中间夹着一个人头。它们也是饕餮。

后人研究,在殷商青铜器上会大量出现饕餮形象的原因。

有人解读说:殷商时期尚未形成礼乐文化,从炎黄时代到殷商,有着大规模的氏族部落战争,也伴随着屠杀、俘获、掠夺、奴役、压迫和剥削。殷商青铜器有炫耀暴力和武功的意味,吃人的饕餮恰好可以作为这样一个符号。

不管解读是否正确,用老饕来形容吃货要等到宋代才行。

苏轼有一篇非常有名的老饕赋,算是彻底为饕餮更改了形象。

但是在苏轼之前,南北朝的颜之推说过,眉毫不如耳毫,耳毫不如项条,项绦不如老饕。。

这句话啥意思呢?

意思是,评论一个人是否长寿,先看眉毛上是否有寿眉,但有寿眉不如耳朵上有毛发、耳朵上有毛发又不如天庭上的纹路、天庭再饱满也不如多吃几口饭。

颜之推的意思很明显:人到老年,能吃是福!能吃者长寿!

鉴于饕餮在唐人的印象里还属于食人兽和贪官的化身,殷清风让人雕刻出来的饕餮有些萌萌的感觉:左边的饕餮的爪子中举着一尊酒壶,右边的饕餮向左边举杯敬酒。

从门楼下进去,是长长的回廊。

等到开业之后,这里要站着两排美女迎宾。

其实殷清风挺喜欢旗袍的,尤其身材够棒的妹子穿上旗袍,绝对是最美妙的视觉享受。但是,妹子们身着旗袍做迎宾给他的印象太深刻。为了少浪费脑细胞,他干脆来个拿来主义。

穿旗袍就得配高跟鞋。

最早的鞋,应该是古人随便用兽皮包裹在脚上的。

鞋是一个统称。

汉字里,最初代表“鞋”这个含义的汉字有很多,一直在唐朝之后,“鞋”才取代了大多数汉字,成为后人嘴上常说的那个意思。

从靴、鞋、鞜、靸、鞮,这几个字看来就知道,最早的鞋子是兽皮制成的。

汉前称屦、称履、称屐、称屩,多为由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

到了东汉,履由麻、丝制成的鞋,屩则指草鞋。

所以,若果刘备卖的是草鞋,那他卖的是屩而不是履。

到了东汉,屐的形式也变了。

东汉末年刘熙所著的释名释衣服载:“帛屐,以帛作之,如屩之。不曰帛屩者,屩不可践泥也,屐可以践泥也。此亦可以步泥而滚之,故谓之屐也。”

屐,通常指木底,或有齿,或无齿也有草制或帛制的。

最有名的屐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为了游山玩水而发明的登山屐。这种登山屐,有齿,为齿条。上山时,从鞋底板上抽掉前面的鞋齿,下山时则去掉后面的鞋齿。

传说,南北朝时期有一女子做布鞋,内里用香垫子,鞋底用麻绳纳成莲花图案。这种鞋踏在泥土上会留下美丽的莲花图案,时人称这种鞋为“步步生莲鞋”。

在古代,履、靴、屐是分得很清楚的,特别是什么场合穿靴,什么场合穿鞋或屐,都有严格的规定。

履,正式场合穿、屐,家常时穿、靴,游玩或征战时穿。

屐,到了隋唐时,相当于现代的拖鞋。小东倭学去之后,他们终于不用光脚了。

现代人穿的带跟的鞋,起源于明朝中期。明朝的女性,在鞋底后部装有四厘米至五厘米高的长圆底跟,以丝绸裱裹。

北京定陵曾出土的尖翘凤头高底鞋,鞋长十二厘米,高底长七厘米,宽五厘米,高四点五厘米。

殷清风给那些迎宾妹妹配的高跟鞋,就是明朝的款式。

回廊的前面是花园,苏式园林的风格。

园林的东西北三个方向,是两层楼结构的建筑外形上仿造北大的红楼很朴实的建筑。

这一次,他没有使用红砖,而是水泥加瓷砖,再加,琉璃瓦。

琉璃,亦作“瑠璃”,是我国古代对玻璃的称呼。

我国古代琉璃的主要成分是铅钡玻璃,所以不适合用于制作饮食器皿,一般常用于装饰品、礼器和随葬品等。

到了南北朝时期,建筑上出现了琉璃瓦件作为装饰物。从此,琉璃以建筑材料出现在中国建筑史中。

真正大规模使用琉璃瓦的元代时的皇宫建筑。而琉璃瓦建筑史上最杰作出的代表作,是明代十三陵和紫禁城宁寿宫区皇极门外的九龙壁。

从北面的正门进去后,迎面是两个弧线的楼梯可以上到二楼。楼梯中间是迎宾台,或者叫做结账处。开业后,这里依然会有迎宾妹妹在这里为客人引路。

上到二楼,是一个可以举行大型宴会的宴会厅。

明天,这里将作为加盟会的会场。

为了达到效果,墙壁上也是贴着浅浮雕的瓷砖,只是这次浮雕的内容花费了殷清风无数的时间。

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夸父追日、刑天舞干戚、神农尝百草、后羿射日、仓颉造字、共工怒触不周山,最后到大禹治水。

从鸣条之战、牧野之战、烽火戏诸侯、秦统一六国、楚汉争霸、赤眉军起义、黄巾军起义、永嘉之变,到隋灭陈国统一,再到隋末大起义。

仔细品读下来,华夏的起源、朝代的更替都一一展现在这里。如果司马迁还活着,他看到这些也得说声佩服。

这间如同历史博物馆的宴会厅自然是不会轻易对外开放的。

想要在这里招待宾朋可行,只要他觉得他的身份够、那些宾朋的身份也够。想要达到这两个条件,估计也只有皇帝宴请诸位顶级的臣子才够资格。

但是这个大厅绝不会白白浪费的,一个广告效益就足够了。只要来过这里,谁不想着再进来一次?只要能被邀请进来过,他在皇帝面前都有面子!

北面的建筑,只有这个被命名为华夏厅的大厅,东西两边才是日常经营的场所。

一楼是散席,二楼是包房。

一楼的散席,是长桌配套高背长椅和屏风。

长椅的高背的高度足以隔断任何人的视线。再加上屏风半包围在侧面,只要进餐者的声音没吵翻天,就不用担心他们的相貌和说话的内容被人看到听到。

楼上的包间和现代的样式差不多:东面的二楼分一桌间、双桌间和四桌间。每个包间以山峦、河流命名西面的还保留木榻式,包间以花卉命名。

从此,滋味楼才算是名副其实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