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21章 赏公主(1 / 1)烟花若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狄青第一次挂帅,就击破吐蕃十五万大军,不可谓功高震主,最重要的是狄青才24岁。因此引得朝臣极为忌惮,纷纷上书弹劾狄青,有的说狄青出身不好,有的说狄青对不肯臣服的吐蕃俘虏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戮,还有人说狄青贪权不妨,欲行不轨。

赵祯是相信狄青为人的,若不然不会让狄青挂帅,而且还没有派参谋,朝廷大臣们之所以如此弹劾狄青,为的就是封赏一事,狄青本身已经是子爵,若是论军功,就算是封个国公,似乎也并不为过,但大宋朝除了皇亲国戚之外,哪有这么年轻的国公,因此大臣们才没事找事,各种弹劾,为的就是拉低狄青的功劳。

崇政殿内,兵部尚书李迪奏道:“陛下!朝廷众臣对兵部拟定狄青的赏赐多有看法,还望官家决断!”

赵祯看了一眼刚回来的夏竦,而后说道:“夏卿,你亲自去过前线,狄青有何功劳,是否如朝中大臣劄子所说的那样是一个滥杀无辜、草菅人命的将领?”

夏竦抱拳道:“回陛下!狄青忠勇有嘉,足智多谋,有霍去病、孙武之才,我大宋能有狄青这样能征善战的武将实乃上天之庇佑,臣认为陛下当厚赏狄青!”

宰相王曾出言道:“陛下!狄青虽立数功,但年不过二十四,若照兵部所拟定的赏赐,按军功狄青当封一等侯爷,如此年轻的侯爷只怕木秀于林,风必吹之,还望陛下三思!”

赵祯见此说道:“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

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

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

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

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

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场,长于剑戟,此之谓步将。

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

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

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

“狄青虽年轻,但一不专权,凡事都同众将商议而定,二不贪功,若不然他大可直接率军进攻逻些。狄青既不骄傲自大,又不刚愎自用,不仅有勇武,而且足智多谋,我大宋自齐郡王曹玮去世之后,终又有一武曲星下凡,实乃我朝之福也,朕之福也,大宋江山社稷之福也。”

“有功之将,若不按军功赏赐,甚至因为一些道听途说的事情就将功劳大打折扣,那自问日后战场上,还有谁肯奋勇杀敌,为我大宋开疆辟土?”

吕夷简见此拜道:“陛下自登基以来,重用武将,各地总督及总兵不但有练兵之权,甚至还有调兵之权,臣认为如此以来,恐藩镇之祸再起,还望陛下取消众总督及总兵的调兵之权,且每逢大战派文官监军!”

赵祯见此说道:“所谓兵权,是军队的生机要,是掌握全军最高权力的统帅发号施令时表现出的不可侵犯的威严和权势。将帅只有掌握兵权,才能更好的指挥部下,就会如虎添翼,翱翔于天下,能随心所欲地应付各种机遇。我朝自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将不知兵,兵不知将,遇战时,文官掌兵,每每措失战机,以致于一败涂地,众卿莫不是还想回到过去不成?”

王曾又道:“陛下,唐末藩镇之乱尤如昨日之事,历历在目,陛下重用武将不是不可,但也应注意防范武将专权!”

赵祯其实倒不怕倒不怕武将造反,因为新编的大宋军团都有着严格的军纪军规,自从赵祯整编军队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再给他们灌输着崇高的军人思想,那就是忠于大宋,忠于百姓。当然到了眼下,实际上军队已经演变成了个人崇拜,而士兵们崇拜的人无疑是赵祯。

当然这只是种种因素加在一起才造成的结果。

兵部拟定狄青晋升一等青海候、正二品征西将军,赏银万两。其中正二品征西将军是虚职,赏银万两也不算为过,最主要的是这个一等青海候让朝廷的文官们不能接受,要知道当朝宰相王曾也不过只是一等伯爵而已,所以这也是文官集团不惜构陷狄青的最主要原因。

人言可畏,舌箭难防,尤其是遇到这样一群偏执成性的神经质大臣,赵祯也很是无奈,文和武似乎是注定不能够和平共处的。

狄青其实一点过错都没有,如果有,那就是错在人格上过于完美了,须知道大唐军神李靖在灭了突厥之后,都不得不自黑以免引起唐太宗李世民的猜忌。

想到此,赵祯便问道:“若是众卿以为兵部的赏赐不合适,那么又当如何赏赐?”

王曾见此出言道:“回禀陛下,狄青此前不过是秦州总兵,上个月,海南路总督去世,一直空缺,不若掉狄青去海南路担任总督。”

好家伙,竟然想把狄青调到海岛上去,赵祯也是真服了这帮文臣了,忙说道:“那爵位呢?”

王曾又道:“爵加一等,封三等琼州伯即可,若官家以为不妥,赏赐可以丰盛一点,不如赏银十万两!”

赵祯顿时气得火冒三丈,刚想发火,但突然想起什么,而后说道:“狄青先前守卫秦州有功,当晋升爵位一等,其后指挥大军击破吐蕃十五万大军,并且平定了吐蕃,朕就是封其为国公都不为过!”

说到此,赵祯看了几人一眼,又道:“但念其年轻,资历不深,恐重赏之后升骄奢之心,因此晋升狄青为二等熙州伯,正三品镇西将军,赏银十万两,众卿可有意义?”

几人见此相视一眼,心想陛下最终还是妥协了,因此忙拜道:“陛下英明!臣无异议!”

见众人都同意了,赵祯方才说道:“朕记得狄青尚未婚配?不知几位相公家中,是否有合适的女儿可嫁给狄青?”

几人家中却有待字闺中的儿女,但没人愿意将其嫁给出身卑微的狄青,王曾出言道:“陛下,臣的孙女知书达理,仰慕的是像陛下这样英明神武的君王,又岂肯嫁给武将这等粗痞之人。”

见此赵祯方才笑道:“朕的妹妹卫国长公主赵敏儿双十年华,在朕面前不止一次提起狄青,言语之间多仰慕之情,狄青立此大功,光靠这点这点赏赐不足以慰三军,因此朕决议卫国长公主下嫁熙州伯狄青,一应礼节就交由夏卿去操持吧!”

王曾忙拜道:“陛下!狄青脸上有刺青,面相有损,恐有失皇家威严,再者狄青出自寒门,祖上三代既不是书香门第,又不是官宦之家,臣认为赏公主有点过了!”

“朕的妹妹嫁给谁是皇家的私事,众卿就不必过问了。”

赵祯淡淡的说道。

吕夷简出言道:“陛下!臣怕朝中大臣们对此有微词啊?还望陛下三思!”

“有微词就给朕把嘴闭上,什么微词,说到底不过是嫉妒之心在作祟而已,朕如今有四个女儿,传诏下去,若有能为我大宋开疆辟土者,朕不介意同其家中子侄定娃娃亲!”

王曾又道:“陛下如此一意孤行,臣不好同朝廷众臣交代啊!”

赵祯见此盯着王曾说道:“王相!在你看来给众臣交代重要还是给我大宋近百万士卒交代重要呢?”

“这......”

赵祯又道:“卫国公主下嫁狄青一事,就这样定了,谁若有意见,不必给朕呈奏疏,可直接入宫见朕!”

......

卫国公主下嫁狄青的事情很快就传至朝廷大臣耳中,虽然宋朝有着公主下嫁武将勋贵之家的传统,但这些武将都是跟随太祖皇帝打天下的的那一批,可以说是功勋之后,而狄青的出身实在太低了,大臣们都认为不配,因此不乏有入宫面见赵祯的。

但结果却是出人意料,凡是入宫见了赵祯的,都被赵祯给臭骂了一顿,而后将锦衣卫搜集的有关他们的罪证一一呈上,然后原本揣着一肚子牢骚的大臣们顿时偃旗息鼓,毕竟当官那么多年,每个人的屁股底下都不怎么干净。

赵祯以往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这些大臣们的小动作视而不见,也不会拿锦衣卫搜集的罪证去威胁这伙文官,但这次不一样,这群文官们的小人之心实在是太过了。

因此凡是入了宫的文官随后都被监察院请去喝茶了,而后不但要交出赃款,还会被贬谪。

大臣们多的是见风使舵之人,见此自也不敢再入宫劝说赵祯收回成命。

......

延福宫,一处空闲之地,赵祯拿起木剑正在同刚从青唐回来不久的狄青切磋武艺,当然赵祯这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皇帝自是打不过长期驻守边关的狄青。

但狄青总是有意无意的放水,以至于本来很快就能结束的切磋,愣是以平局收场。

“汉臣!你没有尽全力啊?”

赵祯接过李画眉递来的一块毛巾擦了一把脸上的汗,而后朝着狄青笑道。

“官家万金之躯,臣是武将,若是用全力,恐怕会有失!”

狄青忙恭敬的回道。

赵祯看了一眼谦虚的狄青,而后问道:“朕对你的赏赐,你可还满意!”

狄青忙后退一步,而后拜道:“官家!臣之所以能有今日,全靠官家提携之恩,此次大胜全赖官家护佑,臣不敢居功自傲,臣听闻朝中有人弹劾臣,臣愿不要任何奖赏,只求能为我大宋守卫边疆!”

“什么都不要?难不成汉臣连朕的皇妹都看不上吗?”

赵祯打趣道。

“官家!臣......不是这个意思,公主愿意下嫁给臣,是臣万年修来的福分,臣一定好好待公主,以不负官家隆恩!”

狄青忙拜道。

“嗯!有你狄大将军这句话,朕就可以放心的把皇妹交给你了!”

狄青又道:“官家!臣和大婚之后,臣还是请求戍位边疆,还望官家应允!”

赵祯回道:“眼下西边战事已定,短时间内,不会有什么军事行动,而南边交趾正陷入同占城国的战事当中,再者有王凯坐镇南疆,想来也出不了什么差错。因此你去不去驻守边疆都不重要,再者说了,朕此次将你调回来,还有别的事情要安排,至于眼下,朕先给你放个假。朕已经令人在京中修建了公主府,你去看看,该添什么自己添上,不用担心不懂,朕会派宫里的管事教你该怎么做。不管怎么说,朕还是希望朕的妹妹生活能够过得舒心一些。”

赵祯看了狄青额头上的刺青,而后说道:“汉臣,很快我们就是一家人了,这刺青着实有些碍眼了,你何不用药洗去呢?再者说了,朕已经废除了士兵脸上刺字这一制度。”

狄青见此拜道:“青若无此两行字,怎能致身于此?断不敢去,要使天下贱儿,知国家以此名位以待。”

赵祯见此倒也没有再坚持,而是不禁感慨道:“若我大宋将士都能向汉臣一样知耻而后勇,朕何愁天下不平啊!”

......

这几日赵祯一直在想的事情就是筹建皇家军事学院,教授军事的同时也教授文化,用来培养更加专业的武将,从根源上打破大宋重文轻武的问题。

在宋朝,只要你是军人,那么不管你立下怎样的赫赫战功,在读书人眼里,也不过只是一个出身行伍的大头兵,原因何在?因为你没文化,宋朝重文轻武已经深入社会肌髓,当官的文人看不起你,就连混吃混喝的稍有点文化的师爷也看不起你。

相传狄青升为副帅后,有一次宴请韩琦,做陪的是一个叫做刘易的师爷,刘易本事不大,却架子大脾气大,狄青手下有个伶人,时假扮儒生以饰演滑稽戏,聊以佐酒,谁知道却犯了刘易大忌,刘易勃然变色,指着狄青鼻子大骂”你不过是一个黥卒,有什么权利丑化读书人?”刘易骂完后,将酒杯掷于地下,拂袖而去。再看狄青,始终不愠不怒,赔着笑脸呵呵。

甚至第二日,狄青起了个大早,径直前往刘易处诚恳道歉。时人夸奖狄青好雅量,但事实是什么?自秦汉起,武将多出世家勋贵之子弟,不但武艺高强精通兵法,而且文学上还有很高的素养,但到了唐末战乱之后,这一现象被改变了,又加上宋朝重文轻武的影响,武将就更不受待见了。

就拿这次狄青平定吐蕃而言,是狄青军功卓着,树大招风吗?不是。是狄青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吗?也非。是当时的社会得了病,还病得不轻,一方面,你得指望这些武将为国家争面子,另一方面,又担心武将给闹个窝里反,因此打仗的时候,巴不得武将冲锋陷阵,但仗打完后,又开始排挤立了功的武将,大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举。

赵祯的想法就是筹建皇家军事学院,而后一方面培养年轻的武将,另一面也刷新文官们对武将的认知,顺便纠正一下宋朝比较畸形的重文轻武之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