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我眼中的天启(纯属个人观点)(1 / 1)晚雨初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天启是个很矛盾的人,他极重感情,又极其冷漠。对于威胁到他权利的人,不管有多大的功劳。他绝不吝啬他暗中的屠刀。

而对于没有威胁的至亲之人,他也不吝啬自己的感情。

少年时的经历,促成了天启这种性格的养成。

生母被人活活打死之后,转眼就被寄养到了下手的女人手中,在那个女人手中受尽了虐待。

而移宫案中,天启如同一只提线木偶般,被人抢来抢去,充当着尽职的唯一道具,惶恐的看着。我想,对于当时实际年龄还没有十五岁的天启来说,他当时的内心是有多么的无助与绝望。

这些也让天启对权利有着极强的掌控欲。

后世提到天启,都是木匠皇帝,昏君,被客氏和魏忠贤所蒙蔽,任由他们祸乱朝纲。

但天启自始至终都是大明朝的绝对控制者,极为擅长装糊涂和顺势而为,东林党的全盛与覆灭,阉党的权势滔天,都离不开天启的暗中操控。

天启装糊涂的手段很简单,也很有效,就是不太识字,没文化,对于一些常识性的问题都可能一问三不知。

但身为一个皇帝,从小就是作为接班人的皇太孙,真的会不识字吗。

万历的国本之争,就是从朱常洛九岁时的读书问题开始的,而作为一个皇太孙,在万历已经认命的情况下,他的读书问题会没人关心吗。

而且,天启极其聪慧,宫中的这些大的建设,全部都是天启设计的,小东西上,他还设计了很多机关作品,放现在,那就是极为优秀的工程师和设计师。

这样一个人,他真的会不怎么识字吗。

移宫案,以天启的顺利登基而告终,之后自然是提拔表现出色的东林党。

彼时的东林党,还是一群有着崇高理想与政治抱负的正直官员,绝不是崇祯时,那个已经被魏忠贤打断了脊梁,里面充斥着各种歪瓜裂枣的东林党。

登基之后,天启便感受到了这群不懂变通,还不怕死的东林党的威力。做事处处受限制,这也不许那也不对,感觉自己就是个傀儡,这让他回忆起了移宫案时的无助与绝望,也为东林党的破灭埋下了祸根。

估计是那段寄养岁月中,被李康妃也就是西李骂狠了,天启很怕挨骂。而众所周知,明朝的言官恰恰是骂人最凶的一群人,天启还亲眼见过这些人骂人的威力。

移宫案中,面对西李派来抢夺天启的太监,斗士杨涟怒而喝骂,当时就把那些太监骂的面无人色,仓皇逃回。

正是见识过这些斗士的威力,所以天启喜欢装昏君,只躲在后面操控,责任都是别人的,挨骂那自然也是别人。

这不是乱说,朱常洛快要驾崩的时候,让天启出来见那些顾命大臣,托孤的时候,西李可以闯进殿内,拉着天启就走,直接就在殿外大声训斥。

这还是当着大臣和皇帝的面,可以想象,天启在西李那里过的是什么日子。

很快,机会就来了,原先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去职,宫中就王安最有资历,任命都下了,王安只是按照惯例矫情一下,说能力不够,恐不能胜任。

结果天启还真批了,能力不够那就不当了吧,直接把他一撸到底,也算是开了先河了。

王安可是天启的大恩人,他爹和他登基,王安都是出了大力的。坏就坏在王安与东林党走得极近,都能算是太监中的东林党了。王安在,天启就感觉不到安全感,感觉自己时刻都在东林党的监视下,王安不走,天启寝食难安。

估计在天启眼中,西李和东林党没啥区别,都只是当傀儡而已。

当然,不管怎么说,东林党和王安毕竟是恩人,这种对恩人下手的事,天启当然不能背锅,于是,这口锅就扣在了客氏和魏忠贤头上。我估计客氏要是不去哭闹,天启最后也只能让王安当内相了。

估计是见识过郑贵妃和西李的疯狂,也看到了她们的结局,天启明白了一个影响了整个大明朝的道理,那就是天欲其亡,必令其狂,而天启恰恰就有令其狂的能力。

基本都说天启与客氏有不正当关系,天启对客氏极其宠爱,但我看到的,却是天启在利用客氏,利用客氏装昏君,降低所有人对他的警惕。

要说天启对客氏有多深的感情,我是不信的,毕竟生母在他十三岁时才被西李打死,他是有母爱的。

虽然天启重用了魏忠贤,基本掌握了宫闱,但魏忠贤是阉人,天生就被文官看不起,没几个文官投靠魏忠贤,外朝基本上还是东林党的天下。

但天启并不着急,因为他知道,很快一个让整个东林党疯狂的机会,就会到来。

彼时的东林党虽然什么都好,但他们基本都一根筋,在政治上大搞党同伐异,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套,而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赵南星。

万历二十一年的时候,这年正是六年一度的京察,那时赵南星是吏部文选司的郎中,是京察的负责人之一。

一开始,就直接罢免了当时吏部尚书的外甥,和自己的姻亲,显示自己的决心,很快就弄得怨声载道,群起而攻之,最后罢官回乡。

等天启登基,赵南星才重新起复,那时已经七十岁了。

我不知道天启是最开始,就知道赵南星是个什么样的人,还是让他担任左都御史之后,经过观察才确定了他是什么样的人。

反正天启三年,又到了京察年,天启直接让这么一个眼里揉不得沙子,还固执得认为,只有东林党人才值得提拔的斗士,执掌了吏部,负责这次的京察。

当时朝中除了东林党,还有山东齐党,湖广楚党,浙江浙党,东林党虽然势大,楚党与东林结盟,将浙党斗得只剩下些残兵败将,但总体来说,这三党还能凑活着过。

但京察一开始,赵斗士直接就将齐党、楚党的党魁,还捎带一个浙党的骨干全部罢免,根本就不管楚党还是盟友关系。

这是要赶尽杀绝的节奏啊,三党成员顿时就慌了神,然后魏忠贤就向这些三党成员张开了怀抱,别管以前是什么党,都快来加入阉党这个大家庭吧。

于是,赵南星在前方一通乱杀,魏忠贤就跟在后面捡人,阉党就这样壮大了起来。

自此东林党经过短暂的强盛,就迅速衰败了下来,直到两年后彻底消亡。

至于杨涟这些被残杀的东林君子,这里就不多谈了,只能说,这些人才是真正的东林党,后面的东林党,只是一群小人窃取了这些真正东林君子的遗泽。

东林党倒了,朝堂之上只剩下了阉党,锅也全部被阉党接过去了,天启的屠刀就悄悄开始在魏忠贤的头上举了起来。

虽然这柄屠刀直到天启死去也没有落下,但我相信天启的屠刀早已高高举起,而且方案还是天欲其亡,必令其狂。

阉党毕竟才掌权不久,坏事还没做那么多,还没达到群情激愤,民怨四起的地步,魏忠贤也挺好用的,所以天启并不急。

等到天启六年的时候,天启才开始慢悠悠的磨刀了。

潘汝桢此人,因上书为魏忠贤修生祠而遗臭万年,他的生平只查到了一句寻拜监察御史,视屯田。复任山西巡抚,除奸剔弊,奸吏畏怯。

按理说这样一个人,在还不认识魏忠贤的情况下,就如此献媚,为一个活着的太监建生祠,古今之奇闻。

一个文官,会不知道历史上那些权阉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吗。他会不明白,只要这封奏疏一交上去,他注定会遗臭万年吗。

我不太信一个在任上除奸剔弊,奸吏畏怯的官员,会突然变得这么无耻。

所以我猜测,潘汝桢会不会是天启的暗子,这封奏疏是在天启的授意下递上去的。

而天启在暗中有一股势力,替天启监视着魏忠贤的一举一动,王体乾是很值得怀疑的。因为我很难相信一个有着那样童年的人,会毫无保留的信任一个半路投靠的阉人。

当然,这些也只是我的一点大胆猜测,真相也早就掩埋在了历史之中。

反正不管怎样,天启同意了修生祠,各地就开始请修生祠。

我不知道这些要修生祠的官员,是真的献媚魏忠贤,还是想早点置他于死地,反正各地就开始在上好的路段开建生祠,南京更是修在了孝陵那边,这个地点真的很好。

随后不到几个月,也就是六年十月,魏忠贤就进爵上公,侄子魏良卿进宁国公,予诰券,就是世袭罔替。

魏忠贤的权利地位就此达到顶峰,也快树敌天下了。

我猜测,如果不出意外,天启很快就会对魏忠贤动手,但意外发生了。

五年五月十八日,天启与客氏、魏忠贤到西苑乘小船作乐,一阵妖风刮来,船翻落水,天启的肺部就此落下病根。

这次落水可能还有个更严重的后果,伤到了生育能力。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天启最后一个儿子是六年五月初六死的,死时半岁,也就是五年初的时候怀上的,之前还有四个子女。

四年多点的时间就有五个子嗣,而之后两年多的时间,却再无一个后妃有所出,我不得不怀疑是不是生育能力出了问题。

而且三子死后,天启很快就头生白发,不久就下了罪己诏。而前面几个死去,都没有这样的记载。

当然,这里说的是肺部的问题,这个病根让天启在踌躇满志,除掉魏忠贤,彻底走到台前,掌控朝纲的时候,给了他沉重一击,他的生命就快走到尽头了。

七年七月,帝不豫,短短三个字,就为这位我眼中即将大展宏图的帝王,定下了结局。

有记载称,天启病重的时候,魏忠贤还带着几个怀孕的女子进宫,想要冒充天启的血脉,还去征求天启的意见。

我不知道天启是出于什么想法,还让他去征求张皇后的意见,不过我估计是在看傻子和死人吧,就当耍一下猴戏,在临死前再耍耍这个被他耍了几年的权阉。

临死前,天启还再次耍了魏忠贤一次,召见阁部、科道诸臣于乾清宫,谕以魏忠贤、王体乾忠贞可计大事。封忠贤侄良栋为东安侯。

魏忠贤头顶的屠刀早已被天启磨好,不管谁当皇帝,都必然会落下,绝无第二种可能。估计再给魏忠贤的族人封个侯,也是让他临死前高兴高兴的意思。

当时魏忠贤已经达到了权利的巅峰,进无可进,亲戚的恩荣也世袭国公,进无可进,满朝具是阉党,更别说这个世袭国公还得罪了京中实力最强的一群人,掌握着京营的世袭勋贵。

这种情况,只要新任皇帝不是傻子,就会明白魏忠贤必除,也必能除掉。崇祯很明显不是傻子,还相当聪明,理解了他哥的意思,拿着魏忠贤可记大事这句话,把魏忠贤忽悠得团团转。

自此,一代帝王还没有展现他的雄才大略,就带着昏君的名头,沉入了历史长河。

如果这位帝王不早逝,魏忠贤必会被他亲手除掉,因为杀魏忠贤的刀,是他亲手打造出来,悬挂在魏忠贤的头顶。

如果这位帝王不早逝,他必会彻底掌控朝堂,因为骨头最硬的那群人,已经被他用魏忠贤这把刀杀绝了。

如果这位帝王不早逝,那满清绝不可能坐大,因为他最信任的老师是孙承宗,是一个满清自己都认为如果此人还在辽东,那满清绝不可能入关的人。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这位一生都躲在幕后的帝王,再也没有走到前台的机会了。

-----------------------------------------------------------------------------------

天启是我最喜欢的一位皇帝,虽然他的真面目已经掩盖在了历史中,只剩下了木匠和昏君的骂名。

但我读着那些天启年间的记载,心中勾勒出的形象,却是一代能君。

他冷漠薄情,聪明绝顶,演技极好,有着明确的目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对敌人赶尽杀绝。

当然这只是个人的一点浅见,大家当个笑话看就行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