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这一路除了打虎稍微耽搁了点时间外,其余时间都在埋头赶路。
现在更是堂而皇之的住在了花子虚的家里。
花子虚对自己客气,而武松就不是那么客气了。
好酒好肉的全都伺候了来。
酒,武松是不喝的,肉倒是吃的。
每天的伙食相当不错,连带小花现在都是懒洋洋的,每天除了吃肉就是晒太阳。
而武松也是靠着花子虚搞来了不少文章,细细阅读。
有种在高考前,临阵磨枪的感觉。
当然,武松本身的基础就是足够的雄厚。
现在,主要还是了解一下他们的写作风格,看看是够能够博取所长。
幸福轻松的日子过了几天。
恩科考试正式开始了
考场之外,潘金莲和一块望夫石一样守在门口,等着武松考完归来。
武松轻装阵,前世今生大大小小的考试他没少经历过,再加之前考童生试,考秀才,已经是有了经验。
这里的考试环境稍微差了点,但是,也不妨事。
一个一个小隔间。
这举人考试,内容却也不少。
第一场: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论、大、中、孟,出题按顺序循环)
第二场:经文五篇,主要是经义文章。
第三场:策问五道,题问经史、时务、政治;
足足三天的时间。
除此之外,还有一场复试。
武松深深的吸了一口气,这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倒是不难。策问五道,看似是要问你许许多多的问题,但是,也不能随便回答。
你一个小小的秀才,懂个屁。
策问五道,其实都是有答案的。
前朝,或者当今朝廷处理过的。
但是,涉猎范围很广,你要精心挑选,典故也是不能乱用的,写出来还是要大拍马屁。
再然后,就是经义文章。
宋朝科举考试有进士、明经科目,考试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真正核心的还是经义文章。
文章要写的好,花团锦簇,而且,不能空洞无物,要有自己的思路和见解,还是需要对了主考官的胃口才行。
有专人发了笔墨砚台,连带一碗清水,试卷便发了下来,气氛一下子紧张了起来。
武松仔细看了下题目:“十世可知也?”
”这玩意儿!”
武松却是忍不住翻了个白眼,出题人的思路简直不要填明显。
全文是这样的。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说简单点就是有一个人问孔子:“今后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就告诉他:“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了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这段对话很有意思,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写出不同的文章,比如说将规律,探究一下制度的发展,然后夸一夸宋朝现在的制度是多么多么的伟大,是历朝历代传下来的......说着说着就变成了不支持变革的一类人。
再比如说以预知之后的制度为论点,这个可能有点难写,对制度评头论足,弄不好就被当做乱党抓起来了,别说考功名,连命都考没了。
武松想了想,这里孔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损益。
这个词的含义是增减、性格。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沿袭。也有改革、变通。
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时代,他也不反对所有的改革。
反正,这个东西就是下嘴皮子一碰。
孔老二是什么想法,没有人知道。
但是他的徒子徒孙是一定要给你弄出一个说法的。
能出这样一道题,又是曾布主考。
这个倾向性已经很明显了。
武松沉思片刻,写一篇迎合新党口味的文章不是难事。
无非就是变革二字。
难就难在,你不能犯忌讳。
变革这个东西,一不小心就要掉脑袋的。
细致构思了一番
武松的思路变化的极快,不知不觉竟是想到了清朝。
大笔一挥,直接把《少年中国说》抄了一遍。
当然,也不能全抄。
好歹,这也是当初梁启超名座,初中的时候还是背过的。梁启超当时发表在《清议报》的一篇著名文章。
此文影响颇大,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政论文,作者站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立场,在文中将封建古老的华夏与他心目中的少年华夏作了鲜明的对比,极力赞扬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鼓励人们肩负起建设少年华夏的重任,表达了要求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所之暗潮”的代表作。
当然,对于武松来说,需要修改的地方还是很多的。
修改的思路很简单,不做激进的言辞,支持改革。
再加自己的基础,进行修饰,洋洋洒洒一大篇,不写乱七八糟的废话,一部分是《少年中国说》里的原句,还有就是的加了一些历史典故。。
时光静静淌,从日升到月落,其他考生的手都要写断了,武松却一脸轻松的写下去,宋朝还是大方的,考试用的笔墨纸砚皆是等。
这笔墨写起来,却是极为畅快。
暑期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8月21日到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