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烧成后体积缩减的百分比,称烧成体积收缩率。
当然,在瓷器当中,主要是为了计算出烧成收缩比之后,好准确把握烧成之后瓷器的大小。
这个在古代,只能依靠经验积累,来大体估算。
而到了现代,确实有计算公式的。
传统的方法,是将制成的粉料,在规定的压力下等静压成型,再入窑烧成,然后测出收缩率。
之后再根据收缩率及规定的压力,适当调整生坯尺寸,来组织生产。
但由于设备的不同、原料及制粉过程的波动,导致收缩率在不停地变化,瓷体尺寸的波动理应在所难免。
一般在生坯成型时,通过调整压力控制压实密度,来控制收缩率,比单纯地控制压力以保证收缩更科学。
还有在粉料制造过程中,可以对各种原料的烧失量进行控制,以保证烧失量的稳定。
只要烧失量稳定,可以通过压实密度,来计算收缩率。
这些有点复杂,反正你要知道,瓷器烧成的收缩比,还是很重要的。
那重要在哪里?不就是烧干了,水分少了,体积减小吗?
说是这么说,可真要不管收缩比,瓷器烧毁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先不说一比一仿制古代瓷器,需要计算收缩比。
还有修复瓷器,重新入窑烧制,也需要考虑收缩比,这个之前陈文哲修复龙泉窑瓷器的时候,就专门研究过。
这也是他之前没有太过重视烧成收缩比的重要原因,因为他能控制好收缩比。
制作瓷器首先要湿泥成型,不论拉坯还是印坯,或是注浆坯,在干燥的过程中都会发生收缩。
而收缩率较大,可能造成坯底开裂,因此需要有人在固定的时间内,不断的用细铁丝分割托坯板与坯体,以保证坯体的安全收缩。
瓷器烧成后,收缩率是不一样的,其原因是烧成温度不同,坯体原料不同,成型方法不同等综合因素造成的。
景镇传统标准是“一尺剩八寸”,即如果要制作一件直径八寸的瓷器,成型时要做到一尺的直径,这就是烧成之后的收缩率。
景镇的这种计算方法,延续了很久。
因此景镇在烧成瓷器时,会在器物的底足下,需要加放与坯体使用同样泥料制成的垫饼,以加大器物和匣钵底板接触面。
这样会减少与匣钵底板的摩擦力,以保证坯体足部在烧成收缩时,可以滑动,避免器物底板拉裂。
使用这种计算方法,误差可以控制在百分之二以下。
而其他地方烧制瓷器的收缩比,一般是与景镇瓷器的收缩率有差距。
形成差距的原因,主要是瓷器品种不同,景镇高档瓷器严格意义上,应该称之为“华夏细瓷”。
其烧成温度在1280度以上,有一些瓷器的烧成温度,一般达到1240度或者更低,因此不能称之为“细瓷”。
因为胎体的密度和强度,低于景镇瓷器,其收缩率必然小于景镇瓷器的收缩率。
因此一尺剩八寸这個数据,不能作为其他地区瓷器收缩率的数据。
同样景镇生产的低档瓷器,收缩率也小于高档瓷器。
这里就出现问题了,高档瓷器的收缩率如此之高,的确会造成画面纹饰的变形,但是不会造成釉面形成橘皮釉。
釉面在高温情况下,呈液态情况下,自然会流淌平整。
只有在温度没有达到釉面熔融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橘皮釉,但是也与收缩率无关。
画面随着器体的收缩,必然会随着收缩。
如果在平面上,会使的纹饰的线条更加精致,构图更加紧凑。
那是不是收缩率在制瓷之中,全是好处?
很明显是不可能的,如果在转角或斜面上构图,纹样就会变形。
只有了解这些变化,掌握了变化的比例,特别是画工们掌握了这一收缩现象,才会在绘制人物、动物等造型要求高的纹饰时,尽量寻找相对平整部位,减少变形。
所以,在转角、斜面等部位,就要小心处理。
比如绘制一些小型边角图案纹样,这样就避免了纹样变形的问题。
还有,构图的空间也必须提前做出预留。
一般批量生产之前,都要制作样品,也就是试烧。
之前陈文哲的试烧,都是为了看釉色效果。
其实有时候他会忽略很多细节,因为他掌握了这些细节,确定在这些细节之中不会出问题,也就不太关注。
他在制作一件瓷器之时,每一道工序,都是得自传承之中,都是被一些最顶级匠人,千锤百炼,磨炼出来的技术。
所以,很多小细节,他就算不注重,也能做的很好。
这就是基础打得好,他根本就不会出现任何低级失误。
当然,在陈文哲身上不会出现的问题,并不能说就不会出现在其他人身上。
真要说起来,制瓷之中的一些小细节,还是很重要的。
像是试烧查看收缩比,其中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确定纹饰烧成后的效果变形和空间。
一旦纹饰确定后,一种器型几十年都无人敢于更改。
陈文哲就是掌握这里面的收缩比,所以他会十分肯定自己制作的作品,最后烧制出来的效果。
当然,瓷器在烧成阶段,不仅会发生收缩,还会发生膨胀。
发生膨胀是因为器物上部重量压迫,使得器物发生变形膨胀或下垂。
比较容易出现这种膨胀现象的瓷器还是不少的,比如天球瓶、赏瓶之类。
因为这些器型的瓷瓶,顶部有一凸起压迫瓶身,使得瓶腹部向外膨胀。
但由于收缩率较大,成瓷一般不会大于坯体的直径,只是相对高度来说会产生膨胀。
这些都是烧成成功率的保证,不了解这些,最后烧制变形、垮塌,实在是太正常了。
这就是很多民窑作品的限制,还有,其实官窑器与民窑器,原则上说收缩率没有差异。
但是由于官窑器一般材质较好,烧成温度高,成瓷密度大,自然也就更加沉重一些。
这种现象也就是通常我们常常提到的“手头沉”,之所以更重,自然是因为收缩率要大于普通民窑器。
但是,这种差异并不大,仅凭目测很难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