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春同志信里的内容,既朴实又真诚。
赵玥觉得这个看起来愣头青的年轻人,的确有“知恩图报”的诚恳。
干扰了郑晓春的人生之路,赵玥肯定是不后悔的。因为不如此做,这个做事慌张的年轻人,早已是烈士了。
可对于他不能放下的感恩之情,对于她来说,有什么意义呢?无非就是救助了他,心里会有一些安慰罢了。
“嗯,挺好的。”赵玥说着,就把这封信交还到了大姐的手里。
“这是他给你写的,你留着做个纪念吧。”赵霞再把信纸递给小妹。
见赵玥不接,方淑芬拿过来看看后说:“嗯,写的真挺好!看着带劲!”
赵永水再拿来看过后,连声称赞:“这个郑晓春,太客气!还说自己文化水平不高?这写的多清楚,多好啊!”
赵玥实在没忍住,就笑着说:“那您留着吧。”
“嗯,好!”赵永水根本不在意小女儿揶揄的神色,郑重地把这封信折叠了起来。
连同郑晓春同志写给赵家全家的那封信,赵永水把两张信纸装回信封里,藏进了板柜深处。
随后,他又从板柜里翻出拿个小账本。赵刚等几兄弟也都凑了过来,围在旁边笑嘻嘻地看着。
“闪开点,国家机密!”赵永水开玩笑地说着,再一个劲地扒拉着算盘。
反复算了几遍,他大笑着说:“哈哈!真的凑够了!两万二!加上借来的九千块钱,一共三万一!”
听着一家之主的正式宣布,大家都是欢呼。
家里建造小楼的计划,马上就要变成现实。这怎能不让一家人欢呼雀跃?
家里原本居住的这套屋子,基本就是土坯房。现在要换成全部红砖,甚至还有钢筋水泥的小楼,怎能不让人期待?
家里原本还不能经常吃到白面,现在不仅连肉都是经常吃,更还要住进小洋楼里,怎能不让人热血沸腾着,对未来的更加美好,展开热烈的期待和干劲?
“呵呵,还多了一千块钱呢!”赵永水对赵玥笑着说,“玥玥,咱这是超额完成任务了!”
“嗯,这一千块钱,我来说说怎么用好不好?”赵玥笑眯眯地说。
“嗯,咱们玥玥今年暑假后就该上初中了,都是大人了!说吧,说吧。”方淑芬笑得合不拢嘴地说着。
“玥玥不是一直都有好主意吗?说吧,快点说。”赵刚笑着催促。
环视一下家人,赵玥站在屋子当中,认真地说:“这一千块钱,除了过节自家以及走亲访友用,就是,”
说着,她故意停顿下来。
大家见她的眼神看向赵刚,都觉得不知道为什么。无论为什么,这个机灵的小姑娘也肯定有好主意说出来,是一定的。
“嗯,大哥和周芳姐,该,该正式,”赵玥不好意思说完,赵永水夫妇已经听懂了。
赵刚立即羞红了脸,低着头直擦汗。
方淑芬捂着嘴笑了好半天,才埋怨着说:“这是好事,是大事,早就应该定下来了!”
赵永水开心地说着:“我明天就去找村里说媒的,去周各庄提亲去!”
这个时代,再是两家熟悉,两家的男孩、女孩相处得再好。但若提及婚事,必要经过中间人的说合,才显得既正式又可让饶舌的人,说不出闲话来。
当然,这些风言风语,无非就是说两个男女年轻人有什么私情之类的。其实这都是废话,没有私情还算是自由恋爱吗?
自古就有《西厢记》这样的故事,不是很好吗?
倒也是,《西厢记》里面,还有个红娘呢。
现实中,老百姓们也需要这个红娘,来维持弱不禁风的传统风俗。
赵刚不好意思说什么,赵永水夫妇已经商量起来:是小陈村的吴媒婆好,还是大河村的齐媒婆好?
“就找齐媒婆!大河,是‘合’的谐音;齐媒婆,就是说肯定事情办得好,齐了!”赵霞打趣着说。
嗯,听着是玩笑话。可是听起来很舒心、很让人放心不是吗?
赵永水夫妇定下这件事,说干就干!绝不能拖着!
第二天,赵永水就买来一盒点心、两瓶酒,从家里拿上一兜苹果、两只烧鸡。这些,就作为送给齐媒婆说亲的礼物。
方淑芬再塞给他五块钱,算作给齐媒婆说媒的部分礼金。
随后,她就对赵永水说:“跟她说清楚,事情办成,再给十块钱!让她多尽心!”
“呵呵,这还用多给吗?”赵永水自信地说。
“嗐,就是要走这个程序,不是吗?”方淑芬也笑了。
说着,她再给赵永水拎上小礼物:给周芳买了件小红格的外衣。
看着这个黄色麻纸的衣服包,赵永水表示很满意。随后,他就把这件礼物放在后车架上,用小绳子捆好。
又把几样给媒婆的礼物挂在车把上,赵永水推着自行车要走出院子,还是有些心慌:“还是一起去吧,我一个大老爷们说这事,怕说得不利索。”
方淑芬笑着埋怨了几句,走近前帮着丈夫抻了抻衣角,再说着:“这大过年的,我这里不要准备蒸馒头、炖肉吗?”
赵霞和赵玥在一旁看到,都笑着劝说:“妈,您跟我爸一起去吧!我们先忙乎着,你们去大河村也用不了多久啊!”
这倒也是。
方淑芬想了想,就说着“那就等我一下”,赶紧回屋整理一下自己的衣装。
梳好头,别上几个黑色发夹子,方淑芬再换了身干净衣服,就匆匆地走出屋子。
把后车架的礼物抱在怀里,她催促着说:“走吧,别傻站着了。”
“嗯,好看!”赵永水夸赞了妻子一声,推着车子往外走。
方淑芬笑着也是羞红了脸,跟炸在他的身后。
赵霞和赵玥走到院门口,看到方淑芬先坐稳在后车架,赵永水抬腿迈过车梁,坐上了车座。
脚上用力,他蹬动了车子。
回头看见两个女儿还在冲自己嘻嘻地笑,方淑芬笑过之后,再接连说着:“肉要多炖一会儿,临出锅再放盐!蒸馒头的面先别动了,等我回来吧……”
身影渐远,声音渐弱,两个女儿的眼里,看着父母的身影,都是心中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