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岛市,酒店别墅内,众人正在为邓汉斌庆功。
麻辣隔壁的拍摄成功,让众人看到了网剧的另一种可能性。
如何能坐到在不迎合资本,剧情不狗血的情况下,剧集也能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
众人终于有了学习模板――麻辣隔壁。
经此一役,邓汉斌彻底在网剧这一行打响了名气。
以大两新生的身份,成为网剧界炙手可热的新人导演。
和点子娱乐的易星星并称为点子娱乐的两匹黑马。
许多同行业的导演,都在学习易星星和邓汉斌的拍摄思路,想要从中分得一杯羹。
这个行业究竟是被资本裹挟到另一条道路?
还是会在无数人的钻研中,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没有人知道。
但李想知道的是,有他在,就算这个行业跌入尘土里,点子娱乐的网剧也会开出花来。
庆功宴从下午六点持续到深夜十点。
众人欢聚一堂,这段时间大家也都很疲惫,刚好借着这个庆功宴,肆意地放松身心。
他们很年轻,但是在各自的领域已经开始展露锋芒,闪闪发光。
当空的啤酒罐,水果皮,零食袋零零散散的丢在地。
整个客厅乌烟瘴气,众人横七竖八的醉倒在沙发,靠在地,呼呼大睡,嘴里依旧喃喃自语。
阳台, 李想倚着栏杆,默默地抽着烟。
邓汉斌走到阳台, 手中拎着两罐啤酒, 他挑眉道:“还能喝吗?”
李想猛吸一口烟, 接过啤酒,笑道:“我的酒量现在可有长进。”
两人碰杯喝着酒, 聊着天。
邓汉斌摇头笑道:“莽子,从来没有想过,我真的有一天会成为一名导演, 虽然只是网剧的导演,但是在大二就拍摄一部网剧,我已经知足了。”
李想笑了笑, 他知道以邓汉斌的天赋,这只是个开始,并不是他的终点。
李想没有藏着掖着, 拍着他的肩膀道:“阿斌, 你接下来恐怕会更忙哦。”
邓汉斌歪头道:“什么意思?”
他心里隐隐有一点预感, 但在话没说透之前,邓汉斌也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
李想坦言道:“方总觉得, 在网剧中内嵌游戏广告的想法很不错,所以咱们该拍摄第二季了。”
邓汉斌眉头微挑, 追问道:“合作继续?”
李想点了点头。
邓汉斌举起手中啤酒, 两人碰了碰, 他一饮而尽,郑重点头道:“你放心,我会全力以赴的。”
李想对他的表现一向很放心, 手机轻点一份份文件发送到了邓汉斌的微信。
邓汉斌掏出手机, 看着这些文件,惊讶道:“莽子, 你……你都写完了?”
李想大手一摆:“这才那到哪儿?你以为我这些天真闲着啊?一篇短篇能花费我多少功夫?尽快吃透, 我们的时间不多。”
邓汉斌微微一笑。两肩并着肩, 望着无边月色。
少年的理想总是不知天高地厚。
但如果不许下一个遥远的的愿望,他们又怎么敢人奋力地摘取天的月亮呢?
此刻万籁俱寂, 梦想的道路又更进一步。
第二天国庆假期结束, 众人回到了996,007的生活, 重新成为社会机器的一颗螺丝钉, 短篇活动第六赛道的结果也正式出炉。
羊脂球获得一致好评,甚至席卷海外, 羊脂球成为年度最炙手可热的短篇。
李想毋庸置疑的获得第六赛道的冠军。
六连冠一个十分分梦幻的数字,出现在众人眼前。
网友们惊讶不已。
他们这才发觉李想距离八连冠,只差最后一哆嗦。
可偏偏这一哆嗦,是最难的。
毕竟……行百里者半九十。
现代诗协会,会长办公室。
姚崇光此刻反倒洒脱了,他万万没想到,李想即在写科幻长篇,又在拍摄电视剧,他的战场拉的这么长,每一个战场竟然都能完胜?
这个对手太过恐怖。
但此刻他要输的体面。
赛道的选题报备给了文娱办,姚崇光的权力只能调整题目顺序,不能修改。
可当沈炼回归湘西大地,李想成为六连冠后,姚崇光却奋力挣扎,想要尝试击败李想的不败金身。
没有人知道在同门师兄弟里,他姚崇光对短篇的造诣,某些题材其实要在沈炼之。
他本来也能成为像沈炼那样的人,可是当他发现现代诗协会这条路,对于他的晋升十分有帮助后,他才将重心转移在现代诗方面,更是写出多篇现代诗,凭此扬名立万。
这一转移便将短篇搁置在心中,这一转移就是小半辈子。
临近退休了,想要搏一搏作协会长的位置,只是到如今这般田地,他即便是输,也要输得漂亮。
即便是输,也要输得心服口服。所以在第七赛道题目未出炉之际,姚崇光亲自下场, 决定参赛。
微博消息公布后, 全网沸腾。
谁都没想到姚崇光, 竟然敢直接下场和李想对垒,如果输了的话,他将会颜面无存。
邓文虎得知这个消息后,兴奋不已,感慨道:
“算计了一辈子,没想到临老,临老,姚崇光竟然还糊涂了?走了这么一步臭棋。”
可以预料,只要姚崇光失败了,他俩又站在同一起跑线,他邓文虎选不,姚崇光凭什么又能选呢?
谷i
至于作协会长这个位置是李羽的,还是其他人的,对于此刻的两人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第七赛道――朦胧】
题目新鲜出炉,朦胧这两个字,看似宽泛,看似比乡土更好切入,但不少作者却动不了笔,正因为没有明确的指向性,他们反倒找不到角度。
这个题目写起来简单,但是想写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书房里,自从决定参加这个比赛后,他便再也没有待在现代诗协会,毕竟他是参赛选手总是待在主办方的地盘,容易惹人说闲话。
姚崇光伏案正奋笔疾书,他半辈子的不甘,半辈子的妥协,半辈子的不情愿,曾经为了位,他将自己的文学志向强行扭转,但此刻,他满肚子的牢骚,满肚子的委屈,在看到这个题目的第一时间,便化作一篇篇短篇流淌于他的笔下。
姚崇光明白这一仗派赢了,将会是他辉煌的开始,如果输了,只不过是梦醒罢了。
与此同时,李想坐在阳台的摇椅,伴随着秋千的晃动,他眉头微皱。
朦胧,这种不带指向性的题目,反倒让他犯了难,倒不是不知道写什么,而是不知道到底选哪一篇。
他皱眉思索着,眺望远方,忽然看见沙滩的尽头,海浪一朵朵,潮起潮落。
刘永希正在和伍宇恒嬉戏打闹。
李想见状,忽然有了主意。
他回到屋里,拉开椅子坐下,在键盘敲击着,屏幕显示出两个大字,名为――受戒。
《受戒》是汪曾祺创作的短篇,发表于《bj文学》1980年第10期。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受戒的作者汪曾祺老先生汪在地球被誉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华夏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华夏最后一个士大夫。”
可想而知,他的影响力有多大,而他的短篇代表作便是――受戒。
这部作品在当时的时代,影响力也非同一般――承京派文脉的《受戒》,曾获得《京都文学》评选的1980年度优秀短篇奖的“获奖作品”。
尽管由于题材、风格“另类”,在《受戒》问世的当年主流评论界保持沉默,但是它受到读者的欢迎,一个公社书记对汪曾祺说,他们公社开会时有两位大队书记一边开会,一边默写《受戒》中明海和小英子的对话。
时间证明,《受戒》及其后汪曾祺发表的一系列作品跳出了1949年以后文学界主流关注“宏大主题”、“宏大叙事”的藩篱,侧重于关注小人物、小事件、小生活,讴歌人情人性之美,开创了20世纪80年代中的新格局,对寻根文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甚至在后来,受戒还入选了华夏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名单。
李想倒不是针对姚崇光,而拿出受戒这个杀手锏,而是觉得对于朦胧这个赛道题目,没有什么比年少的爱情更符合它的意境。
至于姚崇光早不参赛,晚不参赛,偏偏在第七赛道和他相撞,偏偏撞了受戒。
那只能说他运气不好了。
受戒的故事只有寥寥一万两千字,但是却影响深远,故事大概讲述了――庵赵庄有座荸荠庵,庵内13岁的小和尚明海因为家里人多地少而被舅舅带来出家的。
他舅舅是庵里的当家和尚仁山。庵内和尚们并不恪守戒律,一样过着俗世的日子。
明海在第一次来庵的的路认识了小英子,小英子家住在荸荠庵附近,明海老往她家跑。
明海会描画,这一技艺令小英子即将出嫁的姐姐着实风光了一回――大英子照他描的画绣出来的鞋三十里方圆都传遍了。
明海和小英子一起做针织,一个画花,一个刺绣;一起栽秧、薅草、车水、放割稻子、打场看场。
四年以后,明海就要受戒,受了戒就能做“沙弥尾”,将来能做方丈。
小英子划船送他去善因寺受戒。
数天后,小英子又划船把接受过戒的明海回庵赵庄。
回来的路,小英子要明海不要当沙弥尾也不要当方丈,天真的明海一概应下。
当小英子问他:“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海大声说:“要。”
想到这里李想的嘴角微微扬,键盘敲击的声音越发欢快,他对这部推崇备至,不仅是因为这部朦胧的美,和讲述了年少的爱情,最重要的是受戒歌颂人性的光辉。
【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是十三岁来的。
这个地方的地名有点怪,叫庵赵庄。
赵,是因为庄大都姓赵。
叫做庄,可是人家住得很分散,这里两三家,那里两三家。
一出门,远远可以看到,走起来得走一会,因为没有大路,都是弯弯曲曲的田埂。
庵,是因为有一个庵。庵叫苦提庵,可是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
连庵里的和尚也这样叫。“宝刹何处?”――“荸荠庵。”庵本来是住尼姑的。“和尚庙”、“尼姑庵”嘛。可是荸荠庵住的是和尚。也许因为荸荠庵不大,大者为庙,小者为庵。】
一万两千字的篇幅,对于李想而言,也不过是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罢了。
下午2点15分,受戒完成。
李想将文章传至网站,一众网友闻风而动,都想看看朦胧这个选题,李想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
他们还关心李想究竟能不能获得七连冠。
毕竟这一个赛道,姚崇光都赤膊阵了。
如果连胜断在这里,或许会是很多人一辈子的遗憾。
如果李想完成七连胜,甚至创造了八连胜。
那么他将在短篇活动的历史,uu看书 甚至是在华夏文坛的历史,又创造一个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但李想究竟能不能到这一步呢?
无数人都在担心李想功亏一篑,不知不觉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短篇活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李想。
在许多人看完李想前六个赛道的作品后,文坛不少人,从敌视李想转变为支持李想。
说得好听点――文坛就是作协。
说的难听点――作协也只是文坛的冰山一角罢了。
在华夏茫茫多的人海中,无数人怀有文学梦想。他们并没有加入任何一个组织。但是他们心中有文学梦。
他们并不在网抨击李想,亦或者支持姚崇光和邓文虎的行为,他们只是默默地关注着这个领域,希望它变得越来越好。
所以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当姚崇光和邓文虎掌握着文坛的喉舌,一部分不明所以的人便开始主动地抨击李想,可是当这六部作品明晃晃地摆在众人面前,更多人便明白李想对于华夏文学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他们态度的转变也就不难预料了。
https://
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