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四十三章豁出去了(1 / 1)甜瓜苦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个时候祝守一倒是见对面开始出招了。

很奇怪的,这个红须道人倒像是刚才一直没拿出真本事。

就是现在,让祝守一甚至是九叔和阿九都大为震撼。

“他这次好像是豁出去了,这是在同一具身体里请许多的神……”

九叔这时候是认真说道。

“那这种情况会导致如何?”祝守一也不禁有些疑问。

“失败的话,这理查德应该会爆体而亡……”

听到这里,祝守一却是掐紧了拳头。

这红须道人的确是豁出去了呀。

“阿一小子,看来你这选择好像有些出错了呀。”炳叔此时是笑道。

“没办法,真要选,我对于这本书还是比较了解的嘛。”祝守一也有些无奈。

其实祝守一的确是非常推崇西游的,比较现如今很多人把西游给污名化。

很多人认为《西游记》的故事是纯粹的神话想象,其实不是,西游的故事是修行往的一条通路,也是一条共路,虽然借着玄奘取经的历史背景,但是并不是写了玄奘的修行之路,而是一个凡人成圣的共通之途。因此每一个故事的顺序是逻辑严谨的,必不可少的,修心不到位可不行。

我们知道“聖”字的意义,在说文解字中是口耳之王,什么意思呢?你能如意控制你的双手双脚,但是你很难控制自己的心念,你静坐在那里十分钟,可你的心念却会如万马奔腾,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心念都有生命,甚至也有自己的意识,只是,你从来没想过罢了。

祝守一觉得这里可以从唐僧取经开始,大概的说一下他的故事逻辑:

第一点。唐僧答应菩萨开始取经之后,就是一个真修之人了,真修修的是什么?

修心啊。可是没有心法修不了。唐僧以前只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并没有修心,他肚子里的小九九可不少,甚至后面对孙悟空的恶念也是因为不会修心,分不清自己内心的善恶私念,因此一出关就遇到了虎、熊等妖怪。可是这帮妖怪居然吃素,为啥?和唐僧的人心一样,出家只是表面,心里有怪,吃素为名……

第二点,唐僧虽然逃出来了,但是关没过,因此要学会修心之法,而会不会修心之法,那是人神之界,所以唐僧在收悟空的时候,过的是五行山,等他来的时候,改成两界山,这个两界山,就是人神之界……

第三点,收了悟空之后,等于把修炼的心摆对位置了,这时降服人心中的虎狼之念是易如反掌了,所以孙悟空一棍子打死了拦路虎。但是要降服人欲烦恼就有点难了,其实对心来说,不难,难的是朝夕相处的本体,所以后来就遇到六个贼。注意他们的名字——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唐孙一路的梁子,就是从这里结下的,孙悟空用道家修行的方式强行祛除这六贼,可是唐僧就觉得孙悟空太绝情。

就像你喜欢喝可乐,可如果有人硬把你喝可乐的喜好和权力给剥夺了,你是不是会很不爽?所以这一关其实是勉强过的,唐僧不觉得这六贼有问题,所以等于没有真正去掉,随着唐僧的修炼,这六贼就随着他越养越壮,最后成了六贼之王——六耳猕猴,孙悟空作为本心和身体的六欲之王当然是不相下,都是唐僧的本体养成的,众神也难识别。甚至到最后唐僧还没有过关,再延续到比六耳猕猴还厉害的六贼之王中王——小须弥山的黄眉老佛,孙悟空看它就是特别的熟悉,为啥?延续下来的欲望之心啊,还有老孙当年大闹天宫的那点魔性……

……

所以,西游记的每一关每一难都是有原因的,原因都在唐僧的一个个人心面,西游记的降妖伏魔,伏的大部分都是心魔,过的关,过的国家,是唐僧从凡人到成佛的一层层世界的打开、修复和通关。

而祝守一觉得从文学角度,西游记有三个方面是非常了不起的:

人物塑造方面,这是的基本特征。也是评价文学作品最重要的一点。无法塑造人物,不能称之为。塑造的不好,不能称之为好。而西游记的塑造,无疑是成功的。里面每个人都个性鲜明。

现在人很少去研究西游记原著的。其实只要你仔细阅读原著文本,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性格特别鲜明,特别骨肉饱满,比如唐僧,他有时候会嘴特别贱,特别懦弱,在被孙悟空打死的六贼坟前祈祷说,你们如果做了鬼回来报仇,认准了是他姓孙我姓陈,是孙猴子打死你们的,跟我没关系啊。顿时唐僧那点小心眼就出来了。

更别提猪八戒的奸猾,沙僧的憨直。就连妖精神仙们,也都在寥寥数笔中,各显性格。其中包括很多小妖,比如精细鬼伶俐虫,小钻风,奔波儿灞,霸波尔奔等等。

至于你说的没有个性可言,我觉得是你看的不够仔细。个性体现在行为。文中不同的妖怪,行事风格截然不同,说话办事也截然不同。白骨精连变三次,变老汉就是老汉,变少女就是少女,本体反而无性格,展现的恰恰是千变万化,画皮鬼的诡异。黑风洞黑熊,乃是修道之人,张口说话,都带着和尚味道。红孩儿嚣张,金银角傲慢,都是很明显的。

那么我们再从情节构造去看。很多人认为西游无情节,因为他很多前后矛盾的地方,比如贞观十三年问题。而且整体比较曲折的大闹天宫很早就写完了,大部分的篇幅都是过关斩将模式的取经,看起来结构太单一。

实际呢?这也是未深究西游才会这么认为。西游自古以来,被称为奇书,奇在何处?不在于他描写了神神鬼鬼,正在于他的结构。

西游的结构,妙处在于四个字——无所不包。

这结构看似松散,但是仔细研究你会发现,怎么解释都解释的通,怎么看都是浑然一体。仿佛回文诗,随便找个字开头,按照一定的路数读下去,都能成诗。西游也是如此。

你可以当做职场文来看,研究个人在职场包括官场是如何进步的。

你可以当做世情文来看,研究作者用比喻手法表现的世间各种人性。

你当然也可以当做政治斗争指南来看,里面佛道斗法,可是都暗含心机,博大精深。

更甚者,西游记可以当做丹书来看。所谓丹书,就是道教中教人炼丹的书。历史真的有人按照西游记来修炼过内丹的,练没练成不知道,但是流传下来的用丹道解释西游记的说法,可是浑然天成。

所以,西游记可以说是中国象征文学的集大成者,古今无人能比拟。什么叫象征文学?就是通过塑造类型化、脸谱化的人物,来比喻、暗指现实生活中各种类型、各种特征的人、或者事、或者物。

最简单的模型就是,一个好人,打死了一个坏人,这象征正义战胜邪恶。同样,孙悟空打死六贼,象征着天然的心性,战胜后天的各种心魔。以此类推。

老实说,这类,迄今为止,无人能比的西游记。

所以,面对这一部西游,你想看什么都能看得到,够不够称为奇书?

若是再从文字风格来看,这点祝守一也有话说了。这点很多人也认为是西游记的短板。认为西游的文字没有其他三部精彩。

从文学美感讲,或许可以这么说吧,虽然个人认为西游记里的诗词,带有浓浓的道家风格和世俗气,可爱的不得了,但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红楼三国中的诗词或许真的更好点吧。

但是从另一方面,就是文字驾驭能力来说,西游不输于任何一部其他名著,甚至在祝守一个人看来,除了红楼金瓶梅两部,其他名著在文字,都不如西游记。

西游记的文字,看似跳跃,但是对白描写,通篇都是纯正地道的明朝市井语言,鲜动活泼,趣味横生。嬉笑怒骂,各有精彩。

而且其中间杂元杂剧的风格,十分的俏皮跳脱,用现在看来,颇有点“无厘头”的风格。比如说,本来是正邪大战的关键时刻,两边都杀气腾腾的摆开阵势,然后妖怪突然说,诶对面的怎么拿棍子像是烧火的,一个拿钉耙像是种地的,还有一个拿着根擀面杖应该是个面师傅,顿时气氛就搞怪气来了。悟空这个注明的促狭鬼,更是满口俚语,唐僧八戒大小妖怪,都被悟空无情的吐槽过。

总之,能位列四大奇书,西游记绝对不是白给的。西游记的电视剧,也只拍出了西游的皮毛。根本没有触及西游的内涵。西游不仅仅是一个神魔。

西游记的人物塑造极为成功,最典型的孙悟空和猪八戒的性格是立体的,多面的,圆形的。是汉语文化的经典。这样成功的人物典型,几千年的文学史中屈指可数。

西游记整体风格极为风趣。尤其是喜剧人物猪八戒的言行,与孙悟空的插科打诨。是中国古典文学少见的喜剧作品。随处可见的好笑情节,让人愉悦甚至开怀大笑。

西游记的语言是极为生动流利的,有说唱气质,也是高度凝练的白话文。“三藏好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虾蟆,只是呆呆挣挣,翻白眼儿打仰。”如此生动的描写随处可见。

西游记的结构异常清晰,单线叙事,也是古典的异数。在我眼中,能媲美的就是觉后禅了。三国、红楼的结构只能说散乱。

西游记的诗词非常有特色,无论花鸟虫鱼雨雪风沙,都能细致描绘,不拘一格,汪洋恣肆,为古诗词开辟新境界。将西游记翻译成英语的大神余国藩,就专门在论文中提及西游记诗词的特色,称之为古代中描写最好的。尤其是长段的山水词非常优美。名家夏志清也盛赞西游记的诗词描写。

西游记的思想境界高,封建糟粕少,它和红楼梦是古典名著中最少糟粕的。三国的权谋与厚黑,水浒嗜杀残暴黑暗,触目惊心,都对几百年来的底层民众有很恶劣反面的影响,是底层黑社会的教科书。红楼梦宣扬的是爱与美,西游记宣扬行善与性灵。老少皆宜。

西游记历来得到名家的一致称赞。它在明代就是四大奇书之一。在民间影响力也很大。

在国外,西游记也被翻译成很多种文字。英译本很多种,日译本几十种。诺奖评委马悦然认为作者如果在世能获诺贝尔文学奖。虽然中国文学在西方影响力有限,西游记算其中比较成功的。

《西游记》这部长篇神话,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评论。作者吴承恩学识渊博,文学功底精深,又精通儒、释、道家理论,吸取了三家养生修炼术精华,以玄学神话形式编写了这部举世闻名,留传千古,盖世无双的神话。

从文学角度讲,《西游记》这部书,语言通顺流畅,词句精练易懂。章节连环相扣,层次分明。描景述情采用诗词描述,词汇丰富,精辟简洁,形象逼真,读之若身临其境。

从整个画面讲,《西游记》这部书,展现了一个人神共处的大世界。表明了人类社会与天堂神仙社会的关系与层次不同的分别。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崇拜佛教而有崇高理想。弘扬佛教思想,以达到人类的最高境界——极乐世界,进而成仙成佛。书中的典人物塑造,皆为佛教弟子。典型人物的命名也是用的佛教家谱辈分及佛典名词。就悟空、悟能、悟静而言,悟空的意思是:觉悟明了空界。空与色是佛教对有形的物质世界与形而的能量气体空间称谓的名词述语。悟能其意与此相同;悟静即是明白清静无为妙用。静,乃道教炼养术常用的名词。如《清静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古代人有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关点。人是仿天象而生。认为一人之身乃是一小天地。人首为天;人腹为地,四肢乃宇宙。日为心,肾为月。天蓬元帅乃管理头发之神;卷帘大将乃眼睑之神,猴王即代表人心。

确切地讲,能读懂《西游记》这部书的人很少。此书虽然适合各个层次的人观看,但每个人观后的见解大不相同,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所以综合来看,祝守一对于西游绝对是极为尊崇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