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炳叔难得问了一个让祝守一很感兴趣回答的问题。
那就是关于这本书,究竟好在哪?
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大家不懂,而是被误导了,有了先入为主的概念。
那么老调重弹,祝守一还是得说说这本书好在哪里。
在祝守一心里,西游记是一部奇书,可以说是天下第一,放眼全球文坛五百年,没有能与之抗衡者。
四大名著往往各有偏爱,研究红楼梦的红学已经是百年显学。
三国演义更是号称指引满清八旗打下天下的军事教程。
水浒那是强人之书,豪杰快意恩仇。
似乎只有西游记,比起来门前冷落,除了影视作品改编较多外,只是大众娱乐的利器,似乎没有体现出更胜一筹的美学和艺术价值。
这其实也说明一件事,西游记的作者太坏了,他把自己藏得太深了,在无数妖魔鬼怪形象之上,他把自己巨大的创造力以及破坏力全部隐藏,如魔鬼的,悄无声息的侵入你的心灵,吞噬你。
后现代,无厘头,荒诞,喜剧,信仰,破灭,虚幻,反讽,折射,五百年来所有的文学玩法、各种流派,都能在西游记这部书中找到源头和影子。
你以为你读懂了西游记,从小就懂,这个世界还会有比神话故事更难懂的书吗?
可当你阅过沧桑,再回首西游时,会突然发现触动你的别有玄机。
在全书中隐含了无尽的迷宫,曲笔,作者把自己隐含在重重的幻像之下,一层层剥开后,作者的真实意图深不见底。
看似整个西游故事就是一场大型的神魔秀,但落到实处,从仙到妖,无不是现实的产物,魔幻与现实交织一色
从大闹天空到漫漫取经路途,充斥着浪漫色彩,可细探究一个个细节,真可谓看破世事惊破胆,识透人情冷透心
全书充满了黑色幽默的基调,可细品味全书的人文精神充满了挫折和感伤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心猿意马,一个个象征接踵不断,重重隐喻后,懂与不懂之间收获恍惚迷离的阅读意境
作者是迷茫的一代,是垮掉的一代,是魔幻现实的一代,手法是古典的,精神内核则超越时代,直击现代,甚至跨越未来。
第一点,有人会觉得祝守一是不是言过其实,西游记是伟大的作品不假,但至于高到这种地步吗?
首先这里告诉你,西游记的作者具有魔鬼一般的精神,和这哥们的叛逆劲头相比,曹雪芹就像刚满月的小娃娃,施耐庵就像抢学弟保护费的初中生,罗贯中就是一个文人嘴炮。
红楼梦毁了一段爱情、四个家族、一群美女,真幻虚空
水浒毁了兄弟情义,描摹了江湖厚黑
三国演义帝王将相,传奇争霸,又带着三分江湖气
西游记呢?毁灭的是世界,毁灭的是信仰,格局一比,就不知道大到哪里去了。
西游记作者拥有一个非同凡响的世界观,看似讲了一个取经故事,写僧人的,但这哥们其实什么信仰都没有,他对佛教不信,对道教依然不信,对儒家,呵呵。
这哥们看似把佛祖描写的神通广大,全书战斗力第一,可他真的信仰佛教吗?未必。
在降伏青牛怪一节中,佛祖明知妖从何来,明知十八罗汉难降伏此妖,依然走这么一个过场,堪称职场宫心计的高手段位,这种描写哪有对教义的尊严可言?
在降伏狮驼国金翅大鹏时,佛祖虽然出手,但实际上,作者笔下,这妖精竟然是仗着佛祖势力纵横天下的,也是可惊可怖。
师徒四人在好容易拿到经文后,佛祖的两大弟子又在西天圣地公然索贿,这种曲笔若不是潜藏着怼天怼地的念头,是断然不会行诸笔端的。
对道,这哥们更是生猛,车迟国牛力鹿力羊力三大仙,都是披着道教之皮,招摇撞骗,比丘国里要吃小儿人心的,竟然是寿星胯下的白鹿,而白鹿精天天嘴上喊的就是道家至尊。整个西游世界,这样假借王权要吃小孩子的,在妖界也是属于变态需求级别的,竟然是寿星的宠物,这绝非随机的妖精出场,幼童和长生不老之间的对比强烈,这背后的讽刺与隐喻让人深思。
全书在诸多细节里也充斥着对和尚、道士的讽刺,动不动闲来几笔,就讽刺这些所谓出家人的虚伪,贪图袈裟的长老,作威作福的道士,在作者笔下,哪有什么神圣感可言?
如果对宗教具有虔诚信仰的作者,行文笔触绝对不会如此。或许一些有信仰的有识之士也会批评宗教中的不良现象,但那也饱含了爱之深责之切的中肯,不会像西游作者这样,全是辛辣的讽刺,且讽刺无所不在。
当然更直白反映作者思维世界的,莫过于大闹天宫一系列的恢弘篇章了,什么天宫至尊,什么地府主宰,什么龙王洞仙,全部打倒,横扫一片,拥有这种魄力写作的,古今中外五百年仅此一位,此外再没有任何一位作者能够在文笔之下,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把人类已知的宗教神话世界全部推翻的。
哪怕是进入现代,西方那一大堆所谓的反这、反那流派的作者们,也没有如此大胆的想象力,尼采说了句上帝已死,就已经疯了,自己把自己吓疯了,社会把他吓疯了。
但西游记的作者呢,玉帝被打的满街跑,天宫都不稳了,佛祖要赶来救驾,在妖猴的伟力下,世界动摇。
常人想想这些事,都会觉得罪过,更何况这作者还是在五百年前,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那是哥白尼刚刚出版天体运行论的时代,那是布鲁诺说一句日心说,还要被烧死的年代,那是神仙女巫麻瓜的时代。
没有颠覆性思想的人是写不出大闹天宫这种篇章,了不起。
然后在华夏神州大陆上,在朱氏帝国的统治下,有一个作者满脑子胡思乱想,就颠覆了宇宙。
第二点,在结构上,西游作者更是别具匠心,结构精巧,大胆。
古典的结构一项为人诟病,确实,古代文人把当作游戏之作,写着玩而已,有的古典连平铺直叙都做不好,比起来金瓶梅、红楼梦的结构已经让人惊艳,就连水浒传的结构,也常常是武十回,鲁十回的,比较生硬,话本、评书的痕迹很重
三国演义的结构就有意思了,曹操、诸葛亮两个男主写死后,罗贯中恨不能一笔结束后三国,姜维、司马懿、钟会、邓艾那些波澜壮阔的故事,在小罗笔下恨不能直接省略号上,前后失衡,结尾仓促,放在当代,罗贯中同学绝对是堪比古龙、江南的坑王。
很多年来,西游记的结构也不少为人诟病,多认为后面的取经部分冗长而拖沓。
其实不然,与其他古典不同,西游记的结构其非常有趣,甚至可以说西游记作者玩出了古今中外所有中最牛的结构。
回归到作者创作时的视角,要知道唐僧取经的故事其实早有流传,在西游记之前,很多作者都写过这个故事了,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的唐三藏、元代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虽然诸本流传的七零八落的,但从流传下来的内容来看,所有故事都是以唐三藏为主角的,这其实才是正常逻辑。
回归到事件本身,是高僧玄奘大师去印度取经归来,这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上一件标志性的文化事件。
所以唐僧成为主角是天经地义的,所有的故事都是从唐僧讲起,然后是取经故事,再到取经归来。
这是正常的思维逻辑,也是故事逻辑,也是常态的逻辑。
但西游记把之前积累的几百年唐僧故事彻底推翻,石破天惊的从孙悟空入手,把在以往神话故事中等闲配角的人物,一下赋予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把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白衣秀才一下子生动形象立体了起来。
但这种形象立体,并不是简单的增加篇幅,而是从结构上颠覆,西游记是从孙悟空写起的,石猴出世,水帘洞,过海学艺,龙宫借宝,地府销名,大闹天宫,推翻八卦炉,火眼金睛
一系列超级精彩的故事如同喷涌而出,让人应接不暇,满眼珠宝,玲琅满目,这种改天换地式的创造,把全书的浪漫色彩,大无畏的气势,提升到了一个天下无敌的高度,横扫。
孙悟空天崩地裂结束了,这才引入了唐僧,从大闹天宫入手,到人间皇帝的世界,魏征梦斩龙王的段落,一步步带出唐僧。
从极度无边无际的魔幻世界,一步步收敛到人间大事上,这真是大才子的手笔,经天纬地。
古今中外能玩出这种结构的再也没有了。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西游记也像其他取经故事那样,从唐僧入手,孙悟空只是后期加入,那全书会失色多少?
很多人读西游记,往往会觉得有些取经故事没劲,其实不是取经故事没劲,是开头太灿烂了,简直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反叛思想的巨大释放,颠覆性的生命力都凝聚在那么前七回里,太好看、太精彩了,把其他篇章都映衬的黯淡了。
作者的全书结构也是精心打磨的,孙悟空横空出世用了七回,介绍完唐三藏也是七回,猪八戒和沙僧加入取经队伍用了八回,这个篇幅节奏是非常有控制感的,绝不是作者不加思考随便玩玩写就的。
全书取经故事的结构也是很有讲究,你会发现越近西天,出现的妖精都越和气,前面的妖怪都是熊,狮虎,但等到快到西天了,最后出现的妖怪都是玉兔、犀牛,这些食草类妖精在后期是主流,很有意思。
第三点,多少人这百年来,为了红楼梦的隐喻猜来猜去,一会映射曹家自传、一会写明珠家、一会隐含了宫斗大戏,都是盲人摸象,自得其乐罢了
但试图破解红楼隐喻的队伍很热闹,比起来,试图破解西游记隐喻的很少,猜西游记的为什么很少?
因为根本猜不了,西游记一书简直就是隐喻的世界。
孙悟空是什么?是不是心猿?
六耳猕猴为什么能和孙悟空抗衡?
就算还有一只了不起的猴子,为什么六耳猕猴为什么能有堪和金箍棒相比的神器?并且让人分不出来?
为什么六耳猕猴连金箍都有,同样受到紧箍咒的束缚?
佛祖降服六耳猕猴前曾说了一句话:且看二心竞斗而来
孙悟空和六耳猕猴是不是一体?
为什么六耳猕猴死后,唐僧再也没有赶过孙悟空?
想明白后,真是想为孙悟空一哭,为六耳猕猴一哭
白龙马是什么?是不是意马?
心猿桀骜,纵横天下,
意马为何龙化于形,只知守拙?
心当纵横,意当坚守。
为什么历史中大无畏、真勇气、求解脱、智慧无二的玄奘大师,
到了作者笔下会成了哭哭啼啼的唐僧?
要知道历史中的玄奘真是无比灿烂,
那是自学梵语,在佛学界,靠一口外语拿下辩论大赛冠军的人物啊,
这什么战斗力?
在真实的历史中,玄奘大师可是对着五印十八位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发表佛学宏论,论文答辩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的啊。
玄奘大师可是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的无上人物。
这就好比你现在用英语,在西方哲学终极命题问题上,吵赢了各个世界一流高校的联队教授大师们,并获得了诺奖和一堆学院的终身教授荣誉啊。
为什么西游记的作者会无视玄奘的智慧和勇气,而只盯上了他的肉?
吃一口长生不老。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定,让西天路上所有妖精的行为,都有了合理化的动机,
不然为什么那么多行人不吃,非要堵你这么狠的师徒四人?
那毛脸雷公看着就没胃口?
那猪、那沙和尚
这样的,要没有唐僧肉做引子,
你抢他干嘛?
点子又硬又扎手还没油水,
干嘛不找个大户油腻腻的吃他娘?
玄奘求的是智慧,是解脱,但从唐到明,从寺庙到尘世,玄奘大师求来的智慧,在南赡部洲落地了吗?
在真实的历史中,玄奘大师涅槃后,他所发扬的“唯识宗”很快就衰落了,因为教义太繁复,没几个人真正懂的,
玄奘大师的取经伟业,又给了几人智慧,几人勇气?
大家都把玄奘当什么?
西游记的作者真正读懂了玄奘大师的慈悲,读懂了尘世几百年变迁的悲哀,他把这一切慈悲和悲哀,默默承受,最终画出了一个充满悲哀、戏谑、黑色幽默的答案,大师想传递的是精神世界,而凡夫俗子、各种想要的是只是长生不老,只是吃人。
隐喻,巨大的隐喻,而背后的悲哀与失望,谁人能懂?
在看似喜剧的设计中,唐僧成了你争我抢的瑰宝,
可抢的目的是什么?
是吃了他。
谁关心他取经的智慧和目的?
谁关心他的勇气?
西游记里的隐喻,解读过后惊破心。
曹雪芹的隐喻还蕴含着美感,蕴含着对尘世的爱,
西游记的隐喻不是,隐喻背后全是绝望,惨不忍睹的呐喊和尖叫。
只不过作者把自己的绝望,藏在了微笑之后。
至于西游记各个篇章中的隐喻,更是不胜枚举,女儿国、黄眉怪,人种袋,软狼牙棒,作者太有意思了,袈裟、紧箍、白马、钉耙各藏玄机。
所以祝守一感觉,西游作者的很多隐喻是多重的,隐喻之间彼此环环相扣,靠隐喻互相之间铆定和固定,解读起来确实容易跑偏,但随着阅历增加,你每次阅读西游记都会发现不一样的宝藏,收获独有的心惊肉跳。
尽管西游记的作者底层是绝望的,是嘲弄信仰的,是对人世间失望的,但他也是有爱的,在西游记的最最后,唐僧、悟空、八戒、沙僧、白龙马各得正果,悟空最后问道:师父,趁早念个松箍咒,脱下来,打个粉碎唐僧回答:今已成佛,自然去矣,岂有还在你头上之理!你试摸摸看。
行者一摸,果然无之。
每次看到这段时,都会鼻子一酸,忍不住为悟空一哭。
人生在世,紧箍哪有终时?
抛脱皮囊,心猿自然去矣。
人生的无奈与挣扎,苦闷与求解,对个人来说,至死方休,对群体来说,哪有终点?
所以祝守一觉得在最终大绝望、大涅槃的底色里,到最后,作者也还是记得要专门给孙悟空解脱了紧箍咒,无穷隐喻的背后,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爱吧。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 我的女朋友是九叔传人 八零书屋查找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