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就是,那十一位宗室藩王们就在司马祗这里白票了一顿涮羊肉之后就走了,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司马祗看着大晋地图的西北方,看着自从他穿越以来就一直存在着的心病——河套地区。
虽然,这几年来,交州南部的林邑小国儿和平州南北的高句丽和三韩一直袭扰,但那只不过仅仅是癣疥之疾,而五胡才是大晋真正的心腹大患。
其实,这事儿还得是怨曹老板。为什么呢,其实世人光知道曹老板那年远征乌桓,却不知道在同时他还丢掉了河套地区整整的五个郡。
导致现在大晋的心脏地带,帝国的核心区域长安和洛阳几乎就是全部暴露在异族的铁蹄之下,洛阳所在的司州还好一点儿,最起码儿的,北边儿还有并州挡一下,但是长安所在的雍州的北边儿可是狗屁都没有啊,就如同被剥了贝壳儿的扇贝肉儿一模儿一样儿,毫不夸张地说,从河套地区距离长安最远的地方八百里快马加鞭,不出三日便可到达长安城下。
而洛阳的情况,就仅仅只是比起来长安好上一点点儿而已!洛阳北边儿唯一的屏障——并州,还是有着二十万的匈奴人的!
就因为五胡乱华,司马祗一直坚信,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虽然有些偏激,但是还是很有道理的。
五胡包括鲜卑族、匈奴、羯族、羌族、氐族。羌族主要分布在河套地区,一直时叛时服,羌族的白部最为强大,有着二十五万的人口,五万铁骑,尤其是近两年来大晋内部朝局不稳,河套地区的羌族白部更是经常侵扰内地。
而主要分布在关中的氐族,也是经常发生叛乱,而自从司马祗的兄长秦献王司马柬薨了以后,都督关中诸军事的那些宗室藩王们还总是镇压不力。
这两族,在西晋时期还不算太闹腾,主要是匈奴人和羯族人这两个反骨仔儿。说出来你可能不信,鲜卑人在西晋时期,一直是帮着大晋打匈奴人和羯族人,只不过,后来大晋这个猪队友儿实在是太拉胯了,简直就是一块儿扶不上墙的烂泥。没办法啊,鲜卑人只能撇下大晋自己单干了。
最一开始,远房亲戚乌桓族因为支持四世三公出身袁绍对抗曹老板被灭。鲜卑族在东汉末年因为在檀石槐的带领下逐渐走向强盛。
根据史料记载,鲜卑族和乌桓族一样,都是东胡人的后裔,后来东胡人被匈奴人击败,分为两支分别逃窜到鲜卑山和乌桓山,并以山为名。
但是,后来的段部鲜卑首领段匹磾手持晋节,穿晋朝官服和官帽儿誓死不降被羯族人杀害。
司马祗:好吧,孤承认,这一次是孤草率了,脸打得piapia响,看来异族也有死忠之臣。
鲜卑六部在整个大晋的北方都有分布,关中(雍州、凉州、秦州)的北边儿,并州、幽州。平州的北边儿,就连河套地区的北边儿都有鲜卑人。
鲜卑六部是:段部鲜卑、拓跋部鲜卑、宇文部鲜卑、慕容部鲜卑、乞伏部鲜卑、秃发部鲜卑。
其中段部鲜卑最为强盛,有三万铁骑,三万户十五万口儿人,定都于令支。拓跋部鲜卑人口最多,有五万户二十五万口儿人,但也是最穷的。
段部鲜卑的第1位首领是段日陆眷,据说早先曾经被卖到辽西郡渔阳乌桓的一户人家做奴隶,后来渔阳发生饥荒动乱,段日陆眷于是招纳流民逐渐强大起来,现在段部鲜卑的首领是段务勿尘。
但是六部鲜卑却是以慕容部鲜卑为长,定都于棘城。
因为慕容部鲜卑首领慕容廆是大晋朝廷钦命的鲜卑大都督兼大单于。
但是,慕容部鲜卑在鲜卑六部里面儿的人缘儿属实是很臭啊,除了和势力范围不接壤的乞伏部鲜卑和秃发部鲜卑关系还凑合着以外,跟剩下的三个鲜卑部族关系都很恶劣,用势同水火来形容简直一点儿都不为过。整天不是跟拓跋部鲜卑发生矛盾,就是和宇文部鲜卑发生矛盾
不过,这也是大晋愿意看到的,无论是大晋还是司马祗,都不希望北方关外草原上再一次地出现一个像西汉时期的匈奴族一样统一的强大部族了。
大晋就是要让他们互相争斗,互相制衡,然后大晋在通过从中调停、调解裁判,从而提升自己在各部族之间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慕容部鲜卑的首领莫护跋因为跟随大晋的奠基人,司马祗的曾祖父晋宣帝司马懿平辽东,被魏明帝曹叡封为率义王,因为莫护跋模仿当地世族的戴的一种叫做步摇冠的帽子,形状与官帽儿相似,因此改族名为慕容部鲜卑,意为“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改名为慕容焉。
不过,慕容部似乎是对“燕”这个国号情有独钟,建立的五个政权都是以“燕”为国号,前燕、后燕、南燕、西燕、北燕,史称之为是慕容氏诸燕,以至于后世已逝的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老爷子的著作《八部天龙》的里面儿的慕容复,都是大怂了,还心心念念的要恢复燕国。
司马祗:醒醒吧大人,时代变了。
拓跋部鲜卑,“谓土为拓,谓后为跋”以此而得名。拓跋部鲜卑现在的首领是拓跋绰,定都于盛乐。
宇文部鲜卑,其实,宇文部鲜卑要是从严格上说,并不是鲜卑人,而是匈奴远遁之后遗留下来的一部分匈奴人,与鲜卑族各部融合,才有了现在的宇文部,因为该部的习俗“称天为宇,称君为文”,由此得名,与段部和拓跋部交好,后来被慕容部建立的前燕灭掉,北周奠基人宇文泰就是宇文部的后人。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宇文部剩余的族人经过几百年的衍化,慢慢地变成了后世的契丹族,宇文部鲜卑现在的首领是宇文莫槐。
秃发部是拓跋部的别支,拓跋部首领拓跋匹孤之子寿阗生于棉被中,鲜卑语棉被就是秃发,也是音同拓跋,于是称秃发寿阗,秃发部由于同主家拓跋部不和,迁移到西凉一带,秃发寿阗之孙秃发树机能,于西晋时叛乱被文鸯所败。后来到了前秦的凉州牧吕光割据一方建立后凉,以秃发乌孤为征南大将军、左贤王。秃发乌孤脱离了后凉建立南凉,在十六国混战中被西秦所灭,后来北魏统一北方,秃发部又回归到了拓跋部里面。
乞伏部:乞伏鲜卑又称陇西鲜卑,是居住于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南下与鲜卑融合而成。乞伏部落因居住于乞伏山而得名。东晋十六国时,乞伏部当时是前凉张轨底下的一支外援。前秦灭前凉后乞伏国仁降于前秦,为前秦的镇西将军。前秦衰落后,乞伏国仁自立建立了西秦。十六国混战期间为匈奴胡夏所灭。
值得一提的是慕容部鲜卑和吐谷浑是亲戚关系。
慕容部鲜卑现在的首领是慕容廆,是慕容部鲜卑上代首领慕容涉归的嫡长子,慕容涉归还在世时,分出七百户牧民给自己的庶长子慕容吐谷浑,让他和自己的异母弟慕容廆同时放牧,两个马群互相争斗,而慕容廆的马受伤,慕容廆愤怒地派人责问自己的兄长:“先父把我们分开,你放马为什么不走开?而让它们互相争斗?”
慕容吐谷浑说道:“马是畜生,以吃草饮水为生,春天气息发动,所以互相争斗,怎么能对人发怒呢?”史料称:“尽分易,今当去汝于万里之外!”于是赶着马群向西而行,一天走八十里,在走了几天之后,慕容廆后悔了,深深地责备自己,并且派自己的堂伯父和长史乙那楼去追回慕容吐谷浑。慕容吐谷浑说道:“从我们的祖父开始,慕容部开始在辽右地区积德累仁,卜筮的人说,先父的两个儿子都会把福胙传给子孙,而我是庶生的儿子,按道理来说没有同时兴盛的道理。今天因为马群争斗而互相离别,我想这大概是上天的意思吧,各位现在试着把马群向东赶,如果马群东还,我一定跟你们回去。”
乙那楼高兴地说道:“你是我们的主人。”随后,下令跟随而来的两千骑兵将马群向东赶,马群走了不到三百步,突然啸声大起,马群悲声大起,冲破骑兵的拦截,如此反复上十次,都是越走越往西。乙那楼竭尽全力,只好作罢,跪下说:“可汗,这不是人所能够改变的。”慕容吐谷浑于是对着他的部众说道:“我们兄弟俩儿的子孙,都应该昌盛,慕容廆应该传到儿子及孙子或者是曾孙玄孙一辈儿,这中间大概一百来年,而我则是会到玄孙辈儿才开始崛起罢了。”于是到了现在的凉州,其后世子孙以先祖之名吐谷浑为国名,建立吐谷浑,公元317年,慕容吐谷浑去世,享年七十二岁,有六十个儿子,长子慕容吐延继位。后来,慕容廆追思兄长,作《阿干之歌》,鲜卑语,阿干的意思就是哥哥。
羯族是匈奴的一个分支,约于汉朝时期被当时的匈奴族所俘而带入中原。
《晋书》卷一百四《石勒载记上》载:“石勒字世龙。其先匈奴别部羌渠之胄。”《魏书》卷九五《羯胡石勒传》云:“其先匈奴别部,分散居于上党、武乡、羯室,因号羯胡。”后世史学家指出当时称为别部,意为与匈奴本非一族。被称之为羯,也并不完全是因为居于羯室,晋朝之杂胡皆可称为羯。
羯人入塞之前,隶属于匈奴,即“匈奴别落。
羯族的宗教是拜火教或者又被称之为是祆教。
而匈奴族,曹魏时,分匈奴为即左、右、南、北、中五部,左部帅刘豹统辖万余户,居太原郡故兹氏(今山西临汾);右部6千户居祁县(今山西祁县);北部4千余户居新兴县(今山西忻州);南部3千余户居蒲子县(今山西隰县);中部6千户居大陵县(今山西文水)。共3万余户,人口近20万。
而刘渊在并州起兵时,并州匈奴总人口约35万左右。
在一个月前,司马祗已经派锦衣卫去并州上党郡武乡县北原山下,去暗杀石勒,估计不久就可以把石勒的人头带回来了。
石勒的祖先是匈奴别部羌渠部落的后裔,祖父名叫耶奕于,父亲周曷朱(又名乞翼加),都曾为部落小头目。石勒小名匐勒,出生时红光满屋,白气从天上直连接到庭中,看到的人都感到惊奇。十四岁时,石勒随乡里的人到洛阳行贩,曾靠着上东门大声呼啸,尚书左仆射王衍见后感到惊异,回头对左右的人说:“刚才那个胡人小孩儿,我听他的声音感觉到有突出的志向,恐怕将来会成为国家的祸患。”派人快马去抓他,恰好石勒已经离开。
石勒长大后健壮而有胆量,雄武而又爱好骑射。曷朱性格凶狠粗暴,胡人们多不亲近他,于是,他常常让石勒代替自己监督治理群胡,各部胡人都喜爱信任石勒。石勒所居住的武乡北原山下的树木形状大都像骑兵,家中园子里长出人参,花和叶都非常茂盛,都长成人形。众父老以及看相的人都说:“这个胡儿相貌奇异,志向和气度非凡,他的前途不可估量。”规劝乡里的人友好地对待他。当时,人们大都嗤笑,惟有邬人郭敬、阳曲人甯驱认为可信,并加以资助。石勒也感激他们的恩泽,并因此而努力耕作。他常常听到刀枪、铃铛的声音,回家后告诉他母亲,他母亲说:“这是劳累了耳鸣,不是什么不吉祥的征兆。”
值得一提的是,石勒发明了考试,其实后世隋朝的科举考试其实是吸取了石勒发明考试的经验。
另外,黄瓜得名于石勒,黄瓜最一开始其实是被叫做胡瓜。
鹿死谁手、老拳毒手、还有拼命三郎的典故都是源于石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