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赵嘉虽然早就从母后那里知道要派自己出使吴国,但听到父皇赵武任命他为降吴特使的时候,他还是失望地叹了口气。
他希望父皇能够否决这个提议,那样的话,就表明自己在父皇的心中,还是很受宠的。
吴国——一个即将被武力征服的国家,随便派一个什么人去出使,迫降吴国的孤儿寡母,都是可以的,何必要派他这样金枝玉叶的太子出使呢?
而且,他的身体一向较弱,又如何能经受得住长途的疾驶呢?
再说了,作为一个博读史书的人,他也知道,在两军交战的时候,太子作为使者,肯定会被扣押。
但朝中没有大臣反对这个提议,他也不好再说什么,只有向着父皇一揖,唯唯领命。
“日久恐变,还望太子趁早启程,早日说降吴国。”看到太子赵嘉有些犹豫,陶永年明着是对太子讲话,实则是对皇帝赵武进行暗示。
“今日便起程吧,不要耽误时间。限你三日内赶到,否则我军优势难存。”赵武淡淡地说道。
赵武现在对太子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虽然太子是他的儿子,但让太子出使吴国,却让他有种轻快的感觉,似乎内心不用那么纠结了。
“儿臣领命,我向母后辞行之后,便即刻起程。”太子又一揖,然后倒退而出。
陶永年还想说些什么,被赵武用眼神严厉制止了。
“儿子即刻就要启程,特来向母后辞行。”赵嘉到皇后宫里,跪下说道。
皇后强自镇定地端起了茶碗,轻轻喝了一口。
“此去一路小心,待你立功回来,便没人敢小瞧你了。”她慈祥地望向跪着的儿子,用眼神让身边的侍女将儿子扶起。
太子却跪着未动,没有起来。
“孩儿此去,不能日日向母后问安,请母后保重身体。”太子又重重地磕了一个头。
太子抬起头的时候,眼睛中充满了泪水,父亲的冷漠,使他更觉此去凶险了。
皇后崩溃了,作为一个母亲,又如何愿意让自己的儿子身涉险地呢?
“儿啊,不是娘心狠,可是现在又有什么办法呢?倘若你此去能侥幸建功,太子之位就会稳固,这万里江山还是你的。”
“就算不能建功,最差也不过是被吴国拘禁而已,还能好好地活在这个世上。吴国也是礼仪之邦,必不会为难你。而在我国,你也会因被困吴国而成为社稷的功臣。”
“可是,若是你被废掉太子之位,还能活着吗?纵观我国数百年来历史,被废的太子,有几个能善终的?”
说完这话,皇后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原来,皇后并非不知道太子此去的危险,但是为了儿子能够活下去,她选择了一条自认为稳妥的道路。
赵嘉这才知道母后的良苦用心,他原本以为母后也不体谅他,只想让他争功夺宠。
他上前几步,跪到了母亲的脚边。
“若非你舅父早亡,娘又怎么能舍得出此下策。”皇后垂泪道。
赵武借着皇后的娘家势力,夺得皇权,待他位置稳固之后,便将皇后的兄长支到边疆去了,不意竟然染风寒而逝。
而丽妃不但受宠,而且她的兄弟也被赵武在军中委以要职,皇后思前想后,虽然心中有恨,却还是觉得斗不过丽妃一派。
让儿子活着,就是最好的选择。
赵嘉趴在母亲的腿上,思绪也百感交织。
赵勇生下来的时候,那时赵嘉才五岁。
看着白白胖胖的赵勇,赵嘉很喜欢,他也经常陪着弟弟一起玩耍。
想想那场景,似乎还在眼前,然而现在兄弟两个却要相争相残了。
“赵吴交战互有胜负,也互有质子,我儿在吴,比在赵更让娘放心。”皇后抚了抚赵嘉的头,默然说道。
虽然是当人质,但由于都是皇子,除了必须呆在质子府自由受限,衣食供应一点也不少。
尽管身体较弱,但为了在三日之内赶到吴都,赵嘉也只能和卫士一样,日夜策马奔驰。
为了探听赵国的真实意图,吴国还是把赵国使者当作上宾对待。听说使者居然是赵国的太子,吴国群臣都迷惑了。
在接见赵国太子之前,吴国朝堂也进行了一场辩论。
“此子来得甚好,正好押下来当人质,以解陛下之围。”
“不可,赵国敢遣太子来,必然有诈。”
“有何诈?以其太子换回陛下,是得其所也。”
丞相苏建听着其他人的讨论,笑而不语。
皇后钱无双在帘子后面,看着苏建的表情,不由问道:“苏丞相可有高见?”
听到钱皇后问话,苏建急忙作了一揖。其他朝臣也停止了讨论,想要看一看苏建有何说辞。
“臣闻,赵国太子素不受赵王喜欢,无过而又不能废之,赵王如此行事,乃是故意使其子入质矣。”苏建说完,看了一眼群臣。
其他大臣都静悄悄的站着,想听他说下去。
“赵兵芒正盛,我已经传信给陛下,让他坚守莫出,以待时变。赵兵久攻不克,其势必衰。若我国现在扣留赵太子,则又激起赵兵斗志。”
“何况,我们现在扣留赵太子,赵国也未必会撤兵求和。赵国想通过此举,实现其废立与励兵之目的,我们怎么可能上当呢?”
“那该如何呢?”钱皇后无语地问道。
“无论他说什么,我们都不要答应,就说我们还要商议。臣自有方法应对,又能解陛下之围。”苏建神秘地说道。
“你有何妙策?”钱皇后迫不及待地问道。
“此策不便明说,否则将失效了。”苏建抱歉道。
作为得胜之国,赵嘉虽然文弱,但到了吴国的朝堂上,却也傲气凌然。
“我国不想杀戮过甚,因而父皇让我出使你邦。吴之精锐,现被我赵军围困,击破只在旦夕之间。何不早降,使吴国少一点孤儿寡母。”
“况本次战事乃吴先攻击我国,今吴军被困,乃自取灭亡之道也。”
赵嘉侃侃而谈。他本不期望靠着自己的几句话,就能达到让吴国投降的目的。
苏建很圆滑地糊弄了过去。赵嘉和吴国群臣辩论了半天,也没使吴国答应投降。
吴国最多只想议和。但这个出使前赵武讲的条件差得太远。
赵嘉回到驿馆,有些不知所措——吴国居然没有扣留他。